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国丹东、佘山、泉州,蒲田、厦门,漳州六个沿海台站的地倾斜观测资料,按维尼迪科夫法对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得出了海潮对固体潮水平分量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并指出我国沿海台站负载潮的相位滞后固体潮十余小时。 由于负载潮受局部因素影响较大,本文提出用台站附近验潮站的水位资料或验潮站的海潮予报值进行相关分析来排除海潮的影响是行之有效的。其余差与固体潮理论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沿海台站形变资料的分析精度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厦门、漳州、泉州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对海潮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潮港类型是决定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其特征进行了地球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近海潮汐图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潮汐对地倾斜固体潮观测的影响。计算出不同海域的几个主要潮波(M_2、S_2、O_1和K_1~-波)对我国北京、广州等22个观测站地倾斜固体潮的海潮改正值,讨论了中国大陆地区倾斜负荷潮汐的地理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说明中国大陆地区均存在着倾斜负荷潮汐效应,并受中国近海潮汐的控制,所以在利用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作地球物理解释工作时,必须顾及中国沿海的海潮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最新的由卫星测高数据解算获得的Csr4.0全球海潮模型,中国近海海潮资料和标准地球模型负荷格林函数,采用积分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台湾地区10个台站的重力,位移,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中的海潮负荷效应。给出了4个主要潮波(O1,K1,M2,S2)的负荷振幅和相位,研究了负荷应变花分布特征,构制了台北站的负荷时变特征,数值结果说明,台湾地区各台站受海潮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实施重力,位移,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中心必须考虑海潮负荷效应。  相似文献   

5.
选取香港地区12个CORS站数据,研究潮汐效应对该地区GPS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1)固体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最大,海潮负荷影响次之,极潮影响最小;固体潮与海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半日、周日周期,在香港地区,垂直方向的影响最大分别可达300mm及25mm,极潮的影响基本保持稳定,约为2mm。2)潮汐效应对香港地区测站GPS精密单点定位静态解及动态解结果的影响达cm量级。研究表明,长期连续观测不能完全消除潮汐的影响,因此获取高精度GPS精密定位结果时需顾及固体潮、海潮、极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海潮对厦门台洞体应变观测的干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厦门台与内陆台站的地形变资料,并排除多种对厦门台洞体应变资料可能的干扰因素后发现,叠加在该测项固体潮观测记录曲线上的许多毛刺等高频现象是由海潮浪涌运动引起的。和地倾斜仪器受海潮干扰的类型不同,厦门台洞体应变观测受到的海潮干扰属振动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井水固体潮观测的海潮负荷效应理论,讨论了井水固体潮观测资料的海潮改正问题并给出了必要的工作公式,最后利用海潮改正前后京No.14井水水位潮汐变化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对井水固体潮观测资料的海潮改正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定量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基于NAO99b全球海潮模型、NAO99Jb区域海潮模型、验潮站资料和SRTM地形数据确定的高空间分辨率海陆边界数据,构建我国沿海和岛屿高精度重力海潮负荷改正模型。以马祖岛为例介绍该模型,并采用实测的绝对重力测量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该模型改正后的重力观测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介绍TPXO、FES、Chinatide、MIKE Global Tide、Utide等典型海潮模型,总结归纳其同化潮汐数据来源和最新的海洋地形数据,利用我国沿岸长期验潮站以外的26个中短期潮位观测站评估TPXO等海潮模型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全球海潮模型对我国沿海M2分潮的预报精度普遍较低,且主导了几种海潮模型在中国海域的整体预报精度;相比MIKE Global Tide和TPXO7.2,TPXO8、TPXO_Yellow Sea 2010和TPXO_China&Ind模型在我国沿海的预报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积分格林函数方法及6种全球海潮模型(CSR4.0,EOT11a,FES2004,GOT4.7,NAO99b和TPXO7.2)和中国近海潮汐资料,计算了我国沿海大地控制点上的海潮倾斜负荷效应。通过标准差、均方根RMS及和方根RSS等综合分析表明,海潮倾斜负荷普遍为10-8rad量级,最大达10-7rad量级。在中国沿海区域,各模型差异较大,应针对不同区域采用更适合本区的模型计算。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目前重力和倾斜潮汐负荷计算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几个技术问题。文章给出了Sch。全球海图广州等10个测站的潮汐负荷数值,结果说明不同地球模型引起的重力负荷差为10%,沿海地区为15%,倾斜负荷差为15%,沿海地区为30%。是否考虑海水质量守恒可引起的重力负荷差小于10%,倾斜负荷差小于3%。文章对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五种全球海图的重力和倾斜负荷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还对褶积和球谐级数逼近两种计算方法作了讨论,并指出当ψ>15°时,两种方法引起的重力负荷差小于5%。最后文章将负荷潮结果同实际观测重力固体潮残差矢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说明经近海海潮图修正后的Schwiderski全球海图计算得到的负荷潮能较好地解释观测残差。  相似文献   

12.
选取FES2004、EOT11a、TPXO7.2和Chinasea2010等4个海潮模型,首先通过矢量差评价不同海潮模型的潮波参数差异,然后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3个沿海测站的GNSS连续观测数据,通过计算不同海潮模型改正前后GNSS时间序列的wRMS,评价基于不同海潮模型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潮模型的潮波参数存在mm级差异,且沿海区域差异远比内陆区域显著。此外,海潮负荷改正对中国沿海区域测站坐标时间序列wRMS影响较大,大部分测站坐标时间序列进行海潮负荷改正后,wRMS减小10%~70%;改正后wRMS改善幅度与测站所属区域有关,东海沿岸测站wRMS的改善较渤海、黄海和东海沿岸测站更显著,可减小50%以上;wRMS改善程度的模型间差异为1%~2%,其中基于FES2004模型的改正对序列wRMS的影响最大,可达67.5%。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国内外倾斜固体潮的实测结果,指出了摆杆定向对固体潮资料有严重的影响,用图表展示了摆杆方位与固体潮振幅因子、相位滞后和纬度的关系。提出了在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中消除摆杆方位影响的实用公式,并用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地倾斜观测台站2002~2017年EW和NS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获取潮汐因子异常与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量(扩容膨胀、剪切应变、介质的各向异性)时间序列,并分析其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中等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断裂带上地倾斜潮汐因子受海潮负荷影响较小,潮汐因子并未因纬度的改变而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其差异可能是因为受地壳横向不均匀变化的影响;2)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动态组合特征量与观测站点周边350 km范围内发生的ML4.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已有的高精度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按响应比理论确定倾斜固体潮比例因子α为响应参过,计算了几个台站在不同力源作用下的响应比值,得到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高精度大地测量中倾斜及应变观测的海潮改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卫星测高资料得到的CSR4 .0全球海潮模型精度已明显优于早期海潮模型 ,采用精度高的海潮模型重新计算海潮改正是当今高精度大地测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利用CSR4 .0全球海潮模型顾及中国近海海潮图计算了海潮引起中国测站的倾斜及应变海潮改正 ,此结果对我国倾斜及应变观测数据处理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另外 ,文中还比较了不同地球模型对应的格林函数对倾斜及应变海潮改正的影响 ,认为在计算中国测站的海潮改正时 ,用中国近海海潮图取代全球海潮的中国近海部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比和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仪器(CG—2和GS—16)在上海所得的固体潮成果,数据表明,CG—2重力仪对于研究主波具有干扰小的优点,文章着重讨论了海潮负荷效应,发现海潮改正对改善上海地区的固体潮成果非常有效。海潮改正前两个主波O_1和M_2的潮汐因子相差很大,分别为10.207和1.167,改正后两个数值非常一致,分别为1.150和1.152。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少有全球范围PPP海潮负荷影响特征分析的问题,对比FES2004与GOT4.7海潮模型改正前后20个IGS站静态和动态PPP的解算结果,探讨2种模型下的潮波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海潮负荷引起全球沿海站点的U方向位移达5 cm,但在地中海及波罗的海等陆间和内陆海域,并非单纯随站点离海岸线越近位移越大;海潮负荷在世界范围24 h静态PPP中对坐标误差RMS的影响达数mm,改正后收敛时间提升率最高达30%,但在某些岛屿和陆海交界地带对E、N方向的改正效果较差;基于2种模型计算的全球M2分潮U方向差异在近海区域最大可达13 mm,且地理分布上与海潮本身无必然联系,负荷形变差异具有与海潮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在马来群岛附近达数mm,且半日潮差异高于周日潮与半月潮。  相似文献   

19.
选取FES2004、EOT11a、TPXO7.2和Chinasea2010等4种海潮模型分别对23个CMONOC沿海测站进行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分析不同海潮模型对中国沿海区域测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定量比较高频潮波参数模型间差异对周期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周日、半日潮波参数差异对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后序列长周期信号、周年信号和半周年信号功率的影响最大可达4.3%、2.6%、2.0%和9.1%、0.7%、9.6%。基于Chinasea2010和TPXO7.2海潮模型的OTL改正使WN+FN+RWN测站噪声组合所占比例增至43%,而基于FES2004模型的OTL改正对测站速度不确定度的改善最大,39%的测站得到60%~98%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海洋负荷潮汐对测站位移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站位移的海潮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负荷影响。海潮负荷对测站位移的影响在某些台站(例如大洋中的岛屿以及沿海岩地区)可达几厘米,因此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中必须以改正。研究了海洋负荷潮汐对测站位移影响的理论和方法,在推导过程中回避了将点负荷密度展开为球谐函数,而是直接以负荷引力位为基础,并将海潮潮高引入表达式中,推导出了海潮对测站位移影响的有关公式,同时探讨了在毫米级精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空间大地测量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