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翟伟  李乃文 《地下水》2009,31(6):90-91
近年来,聊城市提出了建设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的战略决策,随着水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按照市政府2010年城市规划水城城区水面面积达到8.78km^2,实现“河湖相通、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水城特色,城区湖河要从黄河等水源引调部分水量,同时兴建调蓄水库增加湖河补水可靠性,确保建设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聊城全力打造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品牌已享誉海内外。在总结聊城城市水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河湖水系现状调查,提出水系连通、水源调度及充水补水及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等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水系,增加水城内涵,维持江北水城湖河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聊城市提出了建设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的战略决策,2003 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立足江北水城现状,在总结回顾江北水城水系建设和分析水资源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江北水城水系发展思路及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水质环境,对福建省龙江中下流进行补水效果实验.根据控制断面测得的水质浓度和流量数据,计算水污染物通量.使用该通量评估污染负荷,计算生态补水量.所得污染物通量良好地反映出流域污染状况,实验效果显著,河流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作为全世界近1/3城市人口的饮用水源,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战略性作用。针对水资源需求量最大、地下水污染负荷最重、地下工程开发强度最大的城市地区,梳理了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地区面临的地下水文循环过程变异、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热岛效应"等生态水文问题,系统分析了城市地下水发生水量、水质、水热变化的机理,并揭示了地下水量、水质、水热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导致地下水文循环过程变异的主要原因;城镇化建设和生活生产废物的污染负荷加剧了地下水质的恶化;城市化引起的垂直热通量的增加促进了地下水升温。通过总结城镇化地区地下水面临的生态水文问题及成因,提出应加快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完善地下水污染区域调控策略、建立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与体系、优化地下水资源配置,为保障城市水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新疆干旱区处于内陆腹地,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大,区内湖泊经长期自然演化后多为盐湖和咸水湖.近几十年来,在气候持续增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湖泊波动变化频繁,对湖泊资源环境及其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新疆地区山地、平原等不同地貌单元的6个淡水和微咸水湖泊的水量、水质状况分析和对比研究,进行了近期湖泊水资源变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多年来,喀纳斯湖和赛里木湖等山地湖泊有一定的扩展,但湖泊的水量和水质没有明显的变化.博斯腾湖和柴窝堡湖等山前绿洲湖泊以及乌伦古湖和吉力湖等河流尾间湖泊总体收缩,水体咸化.湖泊的变化总体上是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但湖泊流域人类活动和湖盆形态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湖泊演化过程的空间差异.湖泊水质变化与湖泊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湖泊水量增加水体淡化,反之咸化.近十多年来,山地湖泊赛里木湖和喀纳斯湖水质变化相对稳定,山前绿洲湖泊博斯腾湖和柴窝堡湖水质则持续恶化,而河流尾闾湖泊乌伦古湖和吉力湖水质变化波动较大,并从2008年开始逐渐好转,处于水化学类型易变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涵养效果,以2020年永定河春季生态补给过程为例,分析了永定河补水期间河道沿岸126眼地下水观测井的水位与水质等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永定河生态补水2个月后,第四系地下水位上升区面积超过了450 km2,基岩地下水位上升区面积超过190 km2.受含水介质类型和河道过水量及水头的影响,基岩水的上升幅度最大可接近24 m,远远大于第四系地下水的升幅.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后,地下水中的重碳酸盐和硝酸盐氮的浓度有所下降.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对沿岸地下水补给量约9800万m3.  相似文献   

8.
周权平  杨海 《华东地质》2021,(2):175-175
正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水环境和水生态等突出问题,以水为脉,积极探索长三角水网平原区无人机调查、采样和监测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应用示范。(1)形成无人机水域污染源快速筛查技术,利用无人机搭载热红外相机,可在1小时内完成10 km2的工业排污口监测,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流治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为了建设健康的城市水环境,有必要对改善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可行技术方案进行研究。以合肥市十五里河为例,基于MIKE11软件平台构建河流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根据流域污染特征设定三种水质改善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分析各情景方案的水质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单纯依靠截污不能使国控断面水质达标,同时还会引起断流;考虑截污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排放可使国控断面水质显著改善,但由于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影响,部分时段水质不能达标;采取中水回用、就近引巢湖原水补水、截污及初期雨水截留组合措施,不需外调水补水,国控断面水质即可满足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现状为V类和劣V类水质占七大水系(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主要断面的50%以上,高中营养化湖泊占被调查湖泊的85%以上,河流湖泊污染状况十分严峻.目前河流湖泊采取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主要有:削减截流污染源、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和建设污水处理厂、河流低泥疏浚、河道曝气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生植被恢复工程、引清冲淡等等.生物生态技术将在河流湖泊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阳宗海湖泊水质与来水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改变了湖泊原有的来水条件,破坏了水环境与河流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认识不同时期流域来水条件下湖泊水质变化特点,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探索有效的水环境改善措施,实现阳宗海湖泊可持续开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阳宗海流域水文资料.采用水量平衡还原方法计算得到了阳宗海1985-2005年的入湖水量,并采用1985-2005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丰水期和枯水期两个不同时期湖泊水质与来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枯季总磷、总氮与来水量呈负相关,丰水期与来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分析了不同来水条件下阳宗海湖泊水质变化的特点.对制定改善湖泊水环境的调度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21,(2)
以深圳丁山河为例,针对流域河道存在的河道行洪能力差,洪涝灾害不断、河水水质较差、生态基流保障不足,上游传统补充水源不足及生态环境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基于多维度考量下,通过从水文过程修复、河道岸坡防护、控源治污、水源补水和河道生态廊道及城市空间营建等方面实施"五位一体"的综合整治工程,可有效改善区域水生态和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活力。研究结果为深圳市河道治理及全国多维度考量下实现多目标河道综合治理做出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系全国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查清湖泊的数量和水量的分布、以及按大小、水质等分类情况列为工作重点。通过四年的实地调查与用最新的地形图、卫片进行比较精确的量算,对湖泊的面积、贮水量、主要大湖的水量平衡及湖泊补给系数、  相似文献   

14.
乌伦古湖最低生态水位及生态缺水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定乌伦古湖的生态保护目标是流域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乌伦古湖冷水系淡水鱼类的生存繁殖特征,提出了基于干旱区湖泊鱼类~盐度~水量关系的湖泊最低生态水位计算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计算得到布伦托海和吉力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476.12 m和478.12 m.由水量平衡关系进一步计算了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接近9...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1,(2)
为治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2018年,水利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方案》,选取滏阳河、滹沱河、南拒马河三条河流开展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实施常态化补水。为探索地下水回补对补水河段水生态恢复效果,本研究对补水前后水生生物开展了调查评估工作。结果显示,补水显著改善了补水河段水质,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水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均显著降低,水体营养状态从富营养型向中富营养型/中营养型转化;底栖动物和鱼类多样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随着补水持续进行,补水河段河流水质和水生生物状况持续向好。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6,(3)
农村污水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针对我国北方地域特点,总结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废水、村镇工业废水和肥料地表径流污水等,从污水水质、水量等方面分析北方农村污水的特点,提出四种适用于北方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6,(5)
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利用水资源,2006年邯郸市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本文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对主要污染物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掌握生态水网的实施对该市地下水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监测井的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等主要污染物呈明显下降趋势,10处监测井的F值呈减小趋势。由此可见,生态水网的实施对该市地下水环境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典型且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但过去偏重营养盐向湖泊的点源和面源输入评价,常常忽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在湖泊水质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总结了地下水-湖水相互作用模式,重点评述了地下水排泄过程对湖泊水文与水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对比了渗流仪测量、水量平衡、氡质量平衡、温度示踪、数值模拟等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华北地区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选取河北境内的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补水河道的试点河段开展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入渗回补率、地下水水位回升率、水质改善度、水面面积变化率、水生态改善度和公众满意度等6项指标的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简便实用的指标计算方法对河段补水前后指标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并对生态补水的效果进行评价分级。结果表明:补水结束时,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试点河段的平均入渗回补率为65%,地下水水位相对回升率为分别为36%,17%,6%,水质改善度依次为51%,34%,90%,水面面积总计增加了8.56 km2,水生态改善度依次为46%,87%,94%,公众满意度分别为90%,90%,80%。利用建立的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方法计算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综合得分分别为84,47,64分,评价等级分别为"非常好" "一般" "较好"。3条试点河段评价结果与实际补水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伴随着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供水风险的加剧,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开发成为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阐述了应急供水的概念并对应急供水及应急供水水源地进行了分类,又在全面分析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应急供水论证策略,并以长春市东南饮马河中游地下水源地为例在水量、水质、取水方案、环境影响和经济可行性分析方面进行了城市应急供水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