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张国伟  柳小有 《地球科学》1998,23(5):443-448
“中央造山带”的提法响亮,瞩目,但其真正含义应加以分析,思考,从地理山脉综合分析表明它们不是统一山脉,但现实却出现一带山系,横贯中国大陆中央,故地理上可知经而统之称其为一道“中央山系”地质含义分析证明它们不是统一造山带,但祁连,昆仑,秦岭和大别可为广义统一造山带,有东古特提斯和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最后拼合的关键地带之一,研究“中央造山系”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新生代,尤其是新第三纪以来中央造山带  相似文献   

2.
论全球性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崔盛芹 《地学前缘》1999,6(4):283-293
对不同类型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深入剖析,在现代地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迄今对造山带类型划分以及陆内( 板内) 造山带是否存在及其形成机制问题,尚有不同认识。文章在阐明造山带分类准则的基础上,将全球性中- 新生代造山带划分为陆缘型、陆间型与陆内型三大类。对陆内造山带则划分出发育在前寒武纪古克拉通基础上、发育在前中生代陆缘、陆间造山带基础上两种类型。文内还对全球性中- 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展布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进行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3.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2002,48(4):337-344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陆内挤压造山带与陆内前陆盆地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山 《现代地质》1997,11(4):461-470
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与南天山中,新生代构成了封闭的陆内盆-山系统。结合世界上典型挤压造山带与前陆 地关系研究的诸多成果,采用校正的构造回剥曲线,时间段曲线,平衡剖面等定量,半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研究中,新生儿陆内盆-山关系的演化过程及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志华  李勇  苏生瑞  周义 《矿物岩石》2001,21(3):169-172
中国大陆造山带按属性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洋盆或过渡性洋盆转化造山带以后的板内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化,是中国大陆岩石圈划时代的造山作用,形成最重要的造山带,那种只那造山带限制在洋盆俯冲碰撞阶段与中国造山带的实际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6.
“造山带研究”笔谈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学前缘》1999,6(3):1-19
《地学前缘》编辑部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笔谈会形式邀请10多位地质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造山带研究的意义、理论和方法等。文中主要论述了下列内容:(1)关于造山带的涵义。对造山带的涵义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把造山带与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强调只有会聚板块边缘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体,才能称为造山带;另一种意见认为板内造山带是客观存在的,对大陆造山带的研究是大陆动力学的关键。(2)关于中国造山带的特点。中国地处3大体系──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处,是古亚洲、特提斯和太平洋3大洋盆体系和其间诸多地块开裂、演化、增生、碰撞和消亡的结果。它们通常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形成了许多多期复合型造山带,而不完全与地球上一些典型的造山带相同。另一个特点是老造山带和已稳定地块在后期可再次卷入构造运动而活化。因此,中国是研究大陆开裂、增生、碰撞和拼贴作用的理想场所。(3)我们应当在总结中国各类造山带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东亚以至全球构造研究,创建大陆造山带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7.
是南华陆上三向造山带不是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福祥 《广西地质》1996,9(1):79-90
  相似文献   

8.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豫西秦岭造山带核部韧性剪切带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增球  游振东 《地质学报》1990,64(2):121-130,T001
秦岭造山带核部在加里东—印支期韧性、脆韧性再造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推覆型和走滑型韧性剪切带及有关的韧性剪切变质岩石,包括构造混杂岩及糜棱岩等。对它们的岩相学、成分变异特点及形成条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秦岭造山带核部的变质变形史,进而探讨其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周边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结构样式、变形特征及形成演化,认为该区中、新生代造山带与盆地之间存在极其明显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盆)伸展扩张—(山)收缩隆升;(盆)挤压俯冲—(山)挤压仰冲;(盆)负荷沉降—(山)卸荷隆升;(盆)挤压挠曲、顺层滑脱—(山)侧向扩展、逆冲推覆。盆山耦合作用造成造山带具有厚皮构造的厚壳薄幔,盆地具有薄皮构造的薄壳厚幔的岩石圈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王伏泉 《湖南地质》1999,18(1):6-8,28
从盆地资料分析得到认识,(1)湖南境内在前中生代有多期由海相向陆相过渡时的造山作用,但造山带主要处于湖南省境外(2)湖南境内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强烈,形成了现今所见的若干造山带;(3)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及控制它们的边界断裂与造山带是统一构造运动或应力条件下的一体化产物。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相似文献   

13.
造山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时间、结构和组成。地质学家对各具特色的造山带提出了不同的构造变形组合型式和它们内部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大地构造相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造山带形成演化的规律。通过对研究程度较高的一些典型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分析,以及对其岩性、内部构造、边界关系和演化历史的标志识别,可以判断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强度和期次。  相似文献   

14.
华北燕山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的概念,对华北燕山造山带进行了研究。燕山造山带各演化阶段的结构要素组合特征如下:前造山和初始造山幕(J1),早侏罗世早期为前造山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三又式裂谷带、板内型玄武岩、含煤建造;早侏罗世晚期为初始造山收缩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向北倾伏的褶曲与逆冲、九龙山组类磨拉石建造,硬绿泥石一十字石一蓝晶石为标志的低温、中一高压变质带。早期造山幕(J2),中侏罗世早期为同造山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及可能的同期侵入岩,火山岩线型分布;中侏罗世晚期为收缩构造,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峰期造山幕(J3),晚侏罗世早期同构造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与同期侵入岩,火山岩面型分布,火成岩组合中出现高压粗面岩类,较大量的流纹岩;晚侏罗世晚期收缩构造有关结构要素组合为: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侵入岩中出现高压正长岩类。早白垩世早期(K1^1)晚造山幕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收缩变形分布较局限,湖相沉积建造替代磨拉石建造,侵入岩组合中出现过碱性石英正长岩,大晶洞构造的花岗岩及科马提质辉长岩等。早白垩世晚期(K1^2)后造山幕伸展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正断层、变质核杂岩、双峰式岩墙辟、典型的过碱性花岗岩和含煤建造。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兴振  尹福光 《地质通报》2002,21(11):777-783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妥为洋又拼合的地带,是一个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转换承接地带。昆仑造山带保存了从原特提斯洋消亡后,由碰撞造山到山脉老化再次裂解这一大陆构造演化阶段的许多信息,可能是我们认识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如何通过这种转换实现洋陆转换,把各个陆声拼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昆仑造山带的解剖对现今仍处于碰撞后发展阶段的青藏高原的研究及今后的找矿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胶南造山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胶南造山带范围指安丘-莒县断裂以东、五莲-桃村断裂东南-嘉山-响水河断裂以北狭长隆起区,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剖分。十多年来该区开展的区调笔专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表明该造山带主要由晚元古代晋宁期及震旦期变质形侵入岩组成,别有少量中元古代四堡期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分布。  相似文献   

17.
18.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徐树侗  江来利 《地质学报》1992,66(1):1-14,T001
大别山区是扬子和中朝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由扬子大陆板块中的前陆褶冲带、俯冲盖层和俯冲基底、包含在俯冲基底中的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帝、变质蛇绿混杂岩带、中朝大陆板块南缘的弧前复理石推覆体以及其北缘的反向褶冲带、北部边缘为磨拉斯的后继盆地组成。古大别海洋板块于早古生代向北俯冲时,中朝大陆板块南缘可能出现过火山弧和弧后盆地。卷入前陆褶冲带的地层以及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定时表明,两个大陆板块的强烈碰撞发生在中生代早期。  相似文献   

19.
桐柏-大别造山带的剪切带阵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增球  索书田 《地球科学》1994,19(4):433-442
桐柏-大别造山带在长期的韧性再造和脆性改造过程中,形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包括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它们是多期碰撞造山和造山期后伸展塌陷的产物,并在造山带的流变学和构造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造山带内的镁铁、超镁铁质及榴辉岩岩带则是涉及下地壳及上地幔流变的韧性剪切带阵列的代表。这些剪切带阵列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具正向的、反向的、螺旋形或旋回式的流变学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20.
造山带由于发生过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变质变形作用、同造山沉积作用等,再加上后期的改造作用,使得造山带地质记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在地层、构造古地理存在一系列反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