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亲贝强化营养和升温促熟培育,提早栉江珧人工育苗时间;合理控制幼虫密度,前期4~5个/mL,后期2~3个/mL,严把饵料质量关,投喂新鲜无污染的饵料,科学换水与充气,及时分级筛选等系列技术措施,克服栉江珧育苗中易发生幼虫粘连的技术难题,使育苗生产顺利进行;开展了多种附着基投放的采苗方法试验,选出了铺砂浮动网箱采苗和网袋装网片附着基和细砂吊在池中采苗2种比较理想的采苗方法,提高稚贝的附着变态率,其附着变态率达30%以上,促进稚贝的生长和成活,在1 000 m3水体中育出2 mm以上的稚贝1.096亿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熊本牡蛎为材料,在高温季节,通过强化亲贝营养和26℃以上高温促熟培育,使熊本牡蛎亲贝快速成熟,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方法诱导产卵,并进行了不同盐度下受精卵孵化实验;通过合理控制幼虫密度、投喂新鲜无污染的单胞藻、及时分级筛选等系列技术措施,克服了熊本牡蛎育苗成功率低的技术难题;开展了栉孔扇贝壳、长牡蛎壳和栉江珧壳三种附着基的采苗试验,结果显示牡蛎壳是理想的附着基,可使稚贝的附着变态率达到60%以上,促进稚贝的生长和成活,提高稚贝产量,壳长2mm以上的稚贝单位水体出苗量超过10×10~4粒/m~3。  相似文献   

3.
栉江珧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栉江珧(Pinna(Alrina)peclinala Linncaus)人工育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变温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法及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催产亲贝效果较好。在水温20.6~24.7℃,密度1.018~1.023水体申经50d培育后幼虫附着变态成稚贝,变态率10%-20%,10d后最大幼贝长达6mm。  相似文献   

4.
栉江珧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櫛江珧的繁殖习性、人工催产、胚胎和幼体生长发育进行初步探索,并对幼虫形成“幼虫膜”、幼虫垂直分布、幼虫发育过程中壳形变化特征及稚贝的附着习性等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皱肋文蛤胚胎、幼虫及稚贝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5~30℃、盐度23.6~25.4 条件下, 观察了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胚胎、幼虫和稚贝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皱肋文蛤的胚胎经历桑椹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等阶段, 形成担轮幼虫。根据行为方式和形态特征, 其幼虫阶段可分为D 形幼虫、壳顶初期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后期幼虫、变态期幼虫、附着期幼虫。稚贝发育可分为无管期稚贝、单管期稚贝和双管期稚贝。皱肋文蛤幼虫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逐渐改变, 从担轮幼虫至壳顶后期幼虫营浮游生活, 变态期和附着期幼虫分别营匍匐生活和附着生活。壳顶初期幼虫出现足原基, 壳顶中期和壳顶后期幼虫分别形成平衡囊和鳃丝。稚贝阶段开始从附着生活向埋栖生活过渡。稚贝出现明显的次生壳, 无管期稚贝和单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红褐色, 而双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白色。皱肋文蛤从D 形幼虫发育到附着期幼虫,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1.77 倍和2.10 倍; 稚贝阶段从无管期发育到双管期,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3.13 倍和3.28 倍, 显示皱肋文蛤幼虫阶段缓慢生长, 稚贝阶段快速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8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彩虹明樱蛤的人工育苗试验。幼虫适宜生活环境是:pH:6.00—9.11;海水比重1.020—1.030;面盘幼虫期最适培养密度每毫升30—50个;壳顶期幼虫培养每毫升2—5个。附着后稚贝的生存适宜范围更大。本文还就亲贝的育肥、催产技术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了在不同浓度或不同处理时间下氨海水、5-羟色胺、多巴胺和维生素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解剖卵的促熟作用。通过体外浸泡的方法处理栉江珧卵母细胞使其成熟,并完成人工授精。研究表明:浓度0.008%~0.014%的氨海水处理40~60min可显著提高栉江珧解剖卵的生发泡破裂率和受精率(P0.05),且胚胎的畸形率较低,栉江珧解剖卵的促熟效果最好;而5-羟色胺、多巴胺和维生素对栉江珧解剖卵的体外促熟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人工授精、早期胚胎发育观察,本研究阐明了栉江珧卵子的最佳促熟条件,得到了育苗生产所需的幼虫量,为确立栉江珧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栉孔扇贝为材料,对栉孔扇贝亲贝、幼虫,进行0.05~0.9T不同磁场强度的磁化水培育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磁化水对亲贝蓄养有明显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作用;磁化水组性腺指数比对照组提高3.5×10-2.孵化率也大大提高,比对照组提高16×10-2.对扇贝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0.3~0.7T的磁化水范围内,幼虫生长较快,成活率最高,其中0.6T最好。然后又进行0.6T生产性应用试验,通过3a应用,磁化水组比对照组幼虫成活率可提高18×10-2,附着变态率比对照组提高27×10-2,单位水体出苗量比对照组提高50×10-2左右。另外,磁化水也有明显改善育苗木质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扇贝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9.
长牡蛎四倍体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琪  吴建绍  曾志南  方琦 《台湾海峡》2001,20(4):528-532,T005
本文采用长牡蛎三倍体卵子与二倍体精子授精,用0.5mg/dm3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排放诱导出四倍体.处理组在担轮幼虫期检测染色体,4个处理组的四倍体分别为13.95%、12.19%、0%和40.00%.处理组3染色体数在24、25条.其中处理组1、3、4获得稚贝(1~3mm),存活率分别为0.49×10-5、212×10-5和23×10-5.处理组1获得稚贝108粒,处理组3获得附着稚贝7万粒,处理组4获得附着稚贝7000粒.文中还就三倍体雌贝怀卵量及四倍体诱导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在繁殖季节选择壳长7.5cm亲贝,采用铺泥沙蓄养培育,以阴干+维生素浸泡刺激法获得精、卵,幼虫培育中人工控制幼虫密度,D形幼虫到壳顶幼虫前期为5~6个/mL,壳顶幼虫后期为1~2个/mL。进行了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底质亲贝蓄养比较试验、不同底质附着基采苗方法试验以及稚贝无底质上升流培育和不同盐度培育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铺细沙加冰的运输方法亲贝成活率最高,干露9h成活率可达90%;以纯海泥底质蓄养的亲贝肥满度和成活率最高;无底质采苗和铺泥采苗对幼虫变态率的影响没有差异;无底质采苗的稚贝,其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铺泥采苗;小刀蛏稚贝不宜用上升流进行培育,宜采用铺泥培育的方法;盐度为15时,稚贝培养效果最好,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盐度为35时培养效果最差。采用上述技术,成功培育出3mm以上的商品苗2000万粒,育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