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土资源通讯》2016,(2):21-2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涉及土地复垦的,依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废弃砖瓦窑厂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在具体实施复垦方案时,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工程复垦阶段,除了使被破坏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物理状态,还要考虑改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复垦阶段,要按照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等原理,采用施肥法、绿肥法、微生物法、管理法恢复土壤肥力与生物生产能力。淮安市淮安区范集镇大花村在废弃砖瓦窑厂土地复垦项目中,依据生态学理论,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方案进行土地复垦,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复垦是矿区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遥感技术特别是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微生物复垦后植被的生长状态和土壤性状改良的实时信息,为评估微生物复垦技术对矿区土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概述了遥感技术在矿区植被恢复、矿渣石排土场复垦、采矿沉陷地复垦和复垦区重金属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以及微生物技术在改良煤矸石环境、治理采矿沉陷地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场地中的作用和研究现状,分析了遥感技术应用于监测微生物复垦效果的理论依据,并讨论了今后遥感技术在微生物复垦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未来快速、准确、无损地监测微生物复垦植被的生长状况提供新方法,并为评价微生物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邵轩 《现代测绘》2013,36(3):50-51,59
近年来GIS技术高速发展,由于其在空间模型的建立、计算速度、数据的存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土地复垦工作利国利民,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生态保护等错误倾向,如何高效做好复垦监管工作关系到土地复垦工作的成败。因此,本文探索利用GIS的特点,将GIS技术融合至土地复垦耕地质量评价中,大幅的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保证验收工作的高效、准确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根据矿区土地复垦方案设计与规划的方法与技术,在研究半干旱矿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前提下,根据相关生态修复原理和方针,提出适宜该类矿区发展的土地复垦模式,并且以陕西大柳塔-活鸡兔矿区为例,列举了几种适宜本矿区的土地复垦模式.同时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世界上土地复垦工作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农用地表土剥离制度。本文介绍了美国煤矿区农用地表土剥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法律规定、制度保障和技术方法,提出了建立我国农用地表土剥离制度和加强土地复垦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三种类型的土地——联邦所有土地、州政府所有土地和私人所有土地,其上矿产资源管理权归三种不同性质的主体.对州政府所有土地,其上矿产资源归州政府管理.本文着重讨论了州有土地上矿产资源与矿业管理问题,包括主要矿业法律、主要矿业管理机构、主要矿业权设置、主要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政策、矿业土地利用管理、矿业税费、矿山环境管理与复垦管理等,目的是丰富和完善我国对美国州级层次上矿产资源与矿业管理的认识,学习他人先进之处,创新和完善我国新时期的矿产资源与矿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动态矿区DEM生成方法及其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根据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提出"动态土地复垦"的概念,并确定了动态土地复垦方案制定的数据基础——动态矿区数字高程模型。动态矿区数字高程模型应该包含煤矿生产对地表的累积影响结果数据和地表的原始地形信息,开采沉陷预计结果可以提供前者,地面测量可以提供后者,经过数据处理可以按时间间隔生成描述塌陷区的一系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准动态),然后运用DEM的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塌陷区在不同时间段的土地破坏类型、范围和位置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动态土地复垦方案决策数据的提取,经实例验证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通讯》2005,(14):13-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根据《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改善矿区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国土资源部决定开展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组织领导各省(区、市)国…  相似文献   

10.
国土优化开发和土地集约型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生态敏感性分析为优化国土空间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基础,也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借助GIS技术,选取高程、坡度、水域、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5个生态敏感性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子权重,采用空间叠加分析对生态敏感度定量分析,将所得到的生态敏感的高低分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对各个生态敏感区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西宁市单因子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并对西宁城市群的开发提出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全球定位系统永久性跟踪站网(GEONET )建立时间早、点位密度高且开发应用广泛的国家。介绍了日本GEONET的发展历史和从全球定位系统(GPS)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现代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及接收机和天线的更新、数据分发格式和实时数据传输的情况,分析了执行GNSS后不同星座组合观测的基线精度及其在智慧建设方面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对日本的GEONET发展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建省行政区划地图集>的资料使用、内容选题、符号与色彩设计等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福建省行政区划地图集>达到突出行政区划主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制过程,叙述图集作业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编制方法,对带状分幅和抄接边处理等重难点地方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测绘工程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测绘工程专业“地籍测量学”教学的实践,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遥感影像用于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基础上,针对贵州省特殊地理环境以织金县为实验区,利用不同时期TM和中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影像增强、校正、分类等处理,提取了县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表明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查询子系统的建立,不仅对提高城市道路管理工作效率产生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准确、快速、权威的辅助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7.
胡玲  李霖  王红 《测绘科学》2011,36(6):52-55
为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语义集成,本文提出了地理本体范畴定义:即范畴中的对象描述地理本体,对象之间的态射描述地理本体之间的映射,且态射能描述地理本体间的多种语义关系;并设计了利用外推实现地理本体集成的算法,该算法既能集成同义关系,也能实现语义非对称关系的集成;最后以不同分类标准的干出滩本体为具体案例,阐述了算法的实现步...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武汉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ASA模型,结合实测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数据、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Land Cover数据、气象数据等资料,估算了2009年武汉市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显示,武汉市的植被平均单位面积年NPP产量达到464.19gC·m^-2·a^-1。6、7、8三个月NPP积累值最高,占全年的56.8%;12、1、2三个月NPP值最低,仅占5.6%。黄陂区由于林地较广,NPP值较大,在1 000gC·m^-2·a^-1以上;而城市周边由于植被覆盖面积较小,NPP值较低,在400gC·m^-2·a^-1以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的成立背景、组织体系结构、主要议题以及历次会议情况,分析了ICG对于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及应用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课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数字水印技术研究”为基础,研究出一套在GIS空间数据中隐藏标识数据生产单位版权以及用户使用权属的数字水印并对其进行压缩、加密的GIS空间数据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并从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应用程序技术方案,并给出了部分软件实例验证。这一技术方法的研究对于GIS空间数据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共享都有很大意义,也是对数字水印应用新领域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