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J2EE和ArcGIS Server的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详细介绍ArcGIS Server的体系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水电工程安全监测实际情况,基于J2EE和ArcGIS Server开发了水电工程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存储空间和业务数据,通过ArcSDE实现ArcGIS Server与Oracle数据库的连接,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最后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同时对于类似系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监测站迫切需要升级现有信息系统,实现流域水质监测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利用ArcGIS Flex API,ArcSDE,ArcGIS Server等ArcGIS技术,ASP.NET及数据库技术集成开发"流域水质监测系统"的方法。对系统技术架构、功能及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提出了基于数据共享、Web Service与网页链接等技术的MIS与GIS的集成方法,利用SQL语句直接访问ArcSDE空间数据来维护数据一致性的方法,以及基于数据库触发器及ArcSDE版本注册的空间数据自动更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新系统可以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可视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既有地铁受邻近施工的影响情况,需要对既有地铁进行安全监测.引入GIS技术以提高地铁安全监测的科学性、智能化和信息化.使用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岩土理论来确定监测范围和监测点位布设位置.使用ArcGIS Server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辅以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及统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构建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结合工程应用实例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通过系统实时准确的监测管理工作,避免了穿越施工过程中既有地铁运营安全受到影响,为确保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ArcGIS技术、Internet技术、多媒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热点。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校管理系统实现传统校园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校园管理的整体数字化。本文对吉林师范大学四平校区基础数据进行了收集,主要运用了查资料和实地调查法。通过对四平校区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采用数据库的思想,利用ArcGIS建立数据库并将室外采集数据及室内数字化图形数据录入数据库,以ArcGIS为平台,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使该数据库具有采集、存储、更新、查询等功能。同时又将主流ArcGIS技术运用到系统当中,利用ArcGIS技术提供的空间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了对学校空间数据、属性信息的较好管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管理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北京绿化隔离地区的信息化管理,本文通过现有的绿地的相关数据,结合ArcGIS Server、ASP.NET以及数据库技术,提出了一种结合WebGIS技术进行绿地动态监测的方法,来完善绿化隔离地区信息化管理;据此设计技术方案,进而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的动态监测、动态管理以及统计分析,为政府的规...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技术,设计开发矿井通风信息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系统采用ArcGIS Engine平台,将ArcGIS Engine技术、组件式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相应的编程语言进行集成.实现了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导人与更新,具有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对通风信息进行监测与预警等功能,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矿井灾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ArcGIS Engine应用到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中,设计、开发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系统总体为3层体系架构,采用Client/Server模式实现数据集中存储,后端数据库平台选用SQL Server,利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实现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ArcGIS在亚龙湾旅游度假区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以及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本概况。详细论述了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在创建个人空间数据库、内业判图、拓扑检查、数据转换与输出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应用,介绍了一种主要利用ArcGIS进行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清华山维EPS及ArcGIS的数据结构,提出了通过编制代码实现清华山维EPS数据到ArcGIS数据转换的方法 ,并给出了基本流程。基于ArcEngine,利用C#编制了数据转换软件,实现了清华山维EPS数据到ArcGIS数据的自动转换,并在黄山市城镇地籍数据库和数字黄山地理空间框架等系统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高铁软路基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对系统总体结构、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C#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高铁软路基监测系统,实现了不同类型的数据统一管理,以及数据的处理、可视化显示、预警分析和报告输出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下工程变形监测特点,在物联网三层架构技术和测量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以C#编程语言和SQL sever数据库为开发平台,借助GeoCOM开发包,通过远程控制测量机器人对地下工程进行自动化变形监测工作。在物联网三层技术架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应用服务层中,介绍了提高数据处理精度的实时差分技术原理和围岩净空收敛分析方法。成功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保证了地下工程的安全服务;而这一系统设计思想更可为同类工程安全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隧道变形监测周期长、内容多且影响因素复杂,因此需要对隧道监测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对隧道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评估。研究变形监测范畴内基于BP神经网络的隧道安全状态评估模型,组建集卫星定位技术、测量机器人、传感器技术、移动网络通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物联网模式下的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分析多源数据的变形特征,结合专家经验知识,实现基于BP神经网络与变形监测成果下的隧道安全状态评估,为隧道变形监测及安全状态评估提供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于ArcGIS Mobile技术的移动设备数据采集、更新系统的开发技术和实现方法;实现了空间数据浏览、查询、编辑及多媒体数据的采集、GPS导航以及与数据库同步更新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轨道必须保持高平顺性、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这直接关系到高速列车高速、安全且平稳运行。高速铁路轨道测量至少包括控制测量、线路测量和变形测量等工作。传统高速铁路轨道测量方法存在测量周期长、维护成本高、检测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多传感器组合的高速铁路轨道测量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轨道测量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其主要构成和方法流程,并在实际高速铁路轨道精调工程中进行了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轨道路基变形监测和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的一体化,其轨道横向偏差精度2 mm、垂向偏差精度2 mm,变形点水平方向精度1 mm、垂直方向精度1.5 mm,显著提高了测量效率。  相似文献   

15.
CPⅢ控制网是直接控制无碴轨道施工的最后一级平面、高程控制网,已经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采用,其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文中结合重庆市某桥墩变形监测项目,介绍将CPⅢ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工程的操作流程。监测结果表明,CPⅢ后方交会测量精度达毫米级,能够满足大部分变形监测工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小区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区内公共设施,如地下给排水管线、电力线、道路、建筑等都面临着新建、扩建的问题,因此,准确反映和管理小区内公共设施的基础数据显得尤为重要.以某小区的基础设施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为背景,研究基础设施数据与地形图数据的统一数据建库以及专业分析等的应用.介绍以ArcGIS为平台的小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系统的软件配置、数据编辑、查询、输出、三维分析等功能的实现.对其他小区或城市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测绘外业作业环境恶劣、安全风险较高等现状,结合外业车辆和人员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二代系统的移动智能安全监管系统,文中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的架构设计,并介绍了系统的关键技术。系统通过北斗二代终端设备实现在Android智能手机上对车辆和人员进行实时监管,建立了按院管车、以车管人的外业生产安全监管机制,实现了车辆与人员管理的实时化、可控化、智能化,为人财物的安全管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ArcGIS Geodatabase的地籍数据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Geodatabase数据模型结构和特点基础上,针对地籍数据特点,利用UML建模语言及ArcGIS提供的Case工具对地籍数据库进行建模设计,讨论地籍数据的拓扑规则,对数据完整性进行检测,实现对地籍数据的高效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刘绍堂  王果  潘洁晨 《测绘工程》2016,25(10):42-48
在介绍测量机器人隧道变形自动监测系统的原理及结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测量机器人隧道自动监测系统在隧道结构自动化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分析表明,测量机器人隧道变形自动监测系统具有精度高、实时、动态、全天候智能远程遥测的优点,在地铁和隧道工程安全监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局限性是只能逐个单点定期监测,增加工程监测的成本。因此,控制成本、开发多点监测功能并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