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金属矿物基质为农业服务郭俊昌江邦杰熊光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农业无土栽培矿物基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采用高新技术为农业服务。塑料大棚种植作物、薄膜节水灌溉工程和无土栽培技术等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
贵州凤冈县田坝村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较系统测定了研究区三大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平均含量值为1.22 mg/kg,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土壤硒含量(0.29 mg/kg)及贵州省土壤硒含量(0.369 mg/kg)的水平。据我国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等级标准,研究区属于富硒的土壤环境,对当地今后种植富硒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效利用特种土地、生态环境学研究,可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合理调控生态用水角度出发,探讨典型岩溶断陷盆地区农作物生态需水问题。根据蒙自断陷盆地的岩溶地貌特征,分别选取位于盆地、坡面和高原面的大洼子、朵古、牛耳坡3个观测点,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FAO推荐)及同期有效降雨量,估算3个观测点2018年的参考蒸散量、生态需水量以及不同作物生长所需的人工灌溉水量。结果表明:(1)大洼子、朵古及牛耳坡的参考蒸散量分别为1 346.10 mm、1 200.00 mm、1 064.30 mm,远大于同期降水量,均呈现出蒸发旺盛的特点,加大了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同时三者的参考蒸散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使得3个观测点的农业种植条件存在差异;(2)大洼子种植的水稻、小麦、花生、油菜、大豆、马铃薯、葡萄等作物的生态需水定额均远大于大洼子同期的有效降水,在大洼子种植的作物均需要大量人工浇灌才能正常生长,而农作物的种植与其种植条件匹配度不高;(3)朵古及牛耳坡种植的玉米、万寿菊的生态需水定额与同期有效降水之间的差值较小甚至完全满足,表明玉米、万寿菊在高原山区的种植是与当地种植条件相匹配的;而种植在朵古及牛耳坡的苹果、烤烟的生态需水定额与同期有效降水之间的差值较大,表明在高原山区大量种植苹果及烤烟对于人工浇灌要求较高;(4)研究区大部分农作物在生长发育阶段内所需的水分主要依靠人工灌溉,与本地降水分布规律匹配度不高,区内农业结构与种植模式有待调整。在岩溶断陷盆地内要种植耗水较少,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山区则需要发展具有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作物,但种植的重点区域仍是盆地区。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种植农业和畜牧业,新石器时代当部分人开始摆脱终日为食物而操劳的境地时,原始手工业和商业逐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品交换的需要(互市)和奴隶主(或聚落头领)阶级防卫的需要,导致了城市的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约9000年前,我国最早的史前城市出现于距今大约6000年前.  相似文献   

5.
典型石漠化区不同种植年限桃树下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石漠化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树根系表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选择桂林市恭城县大岭山村同一农户的不同种植年限桃树(2 a、10 a、20 a)各5棵,以撂荒地(0 a)作为对照,对土壤微量元素铁、铜、锰、锌、硼的全量及有效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理化性质与微量元素有效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除全铁的变异系数小于10%,铜、锰、锌、硼的全量及有效态均为中等变异;(2)土壤铁、铜、锌、硼全量种植0~2 a间均增加(P<0.05),种植2~10 a则下降(P<0.05),种植10~20 a间铁元素随年限增加而下降(P<0.05),其余研究元素全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3)有效铁、锌、硼在种植0~10 a先增加(P<0.05),种植10~20 a均有明显下降趋势,有效锰在0~20 a间趋势则与其他元素相反,并且与全量锰保持一致性,因此种植10 a是果树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的转折点;(4)不同种植年限果树根系土壤性质的改变(pH值、有机质、全磷的变化)是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内在原因,而人为活动如施加有机肥是外在原因。在种植10 a后,应重视微肥的施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价了印度集中产粮区农业活动引起的饮用地下水中NO3—N和氟化物(F)的潜在污染。从不同深度、不同类型水井中共采集了342个地下水样品,分析了地下水样品中NO3—N和氟化物的含量以及pH值和导电率(EC)。也收集了研究区内有关主要种植模式、肥料和杀虫剂使用情况等数据。地下水样品中NO3—N的含量较低,浓度范围为0.01-5.97mg/L,仅6.7%的样品中NO3-N的含量大于3.0mg/L。居民区地下水样品中的NO3-N含量高于农田区。但所有样品中NO3州的浓度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中NO3—N的容许浓度。地下水样品中NO3—N的含量随水井深度的增大而减小(r=-0.297,P≤0.01),而随含氮肥料施肥率的增加而增大(r=0,931,P〈0.01)。种植浅根性作物地区地下水中NO3—N的浓度高于种植深根性作物的地区。地下水样品中氟化物的浓度也普遍较低(0.02-1.19mg/L),仅2.4%的样品中氟化物浓度大于1.0mg/L,这对局部地区居民造成了潜在的氟中毒威胁。总的来说,研究区内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的空间变化和随含水层深度的变化不大,这表明,研究区的地层岩性是均质的。地下水样品中氟化物的浓度与农业磷酸盐肥料(普通过磷酸钙)的施肥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237,P〈0.01)。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区内居民饮用的地下水是安全的,但集中产粮区有关的一些人为活动的确对地下水中NO3—N和氟化物的浓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业作为通辽科尔沁地区的传统产业,是当地重要经济产业之一.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对农作物种植、污染土地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FAPROTAX.1.1功能预测平台等方法,在该区采集71个土壤样品,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并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预测,同时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9.77%)、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17.8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7.14%)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58%)等构成;功能预测表明该区存在大量活跃的参与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功能群,其中有氧氨氧化功能群为该区的优势微生物功能群.方差分解分析显示,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可解释范围内环境因子比空间因子的解释量更大.Mantel检验结果显示,整体微生物群落与土壤pH、EC、TN、C/N及Mg、Na、Sr元素含量显著相关(p < 0.05).综合分析表明,pH、EC和Sr元素含量是影响通辽科尔沁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增暖对甘肃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系统总结了甘肃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甘肃干旱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等3个课题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进展。在揭示甘肃省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冬暖夏干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综述了越冬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喜凉作物(春小麦、马铃薯、胡麻)和喜温作物(玉米、棉花、酿酒葡萄)等8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适生种植区高度和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等对现代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现代气候变化对甘肃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突出,已对农作物安全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研究结果为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旱作农业生产机制,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下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研究—以贵阳市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土地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土壤重金属污染作为评价的一个压力为指标,应用GIS对贵阳市区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资源中大部分土地资源重较好,但旱地和水田共有17.11km^2的重金属重度污染区,这部分耕地已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同时,适合人类耕作的高质量耕地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减少了近1/3,说明贵阳市区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节水农业体系及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关文献及工作实践,论述了节水农业体系及其具体内涵.节水农业一般应包括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灌溉工程、农业耕作栽培节水及节水管理技术.节水农业是包含多种技术措施的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发展节水农业不但能够节约和挖潜出巨大的农业水资源量,而且其增产增收效果也十分明显.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6,(5)
黑龙港地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该地区农业发展受到水资源条件的严重制约,为使现有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结合该地区水资源特点,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节水技术的发展方面,通过灌区改造、渠道防渗、微喷灌溉技术、田间径流拦蓄、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等工程措施对农业节水技术进行有效发挥,使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农业节水技术上得到有效应用,促进该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对河北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21,(1)
对水资源不足的环境下农田水利工程高效灌溉工作进行研究,对我国当前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对高效节水灌溉中常见的设计效果、管理模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问题,提出具体的提升措施。以期为实现高效灌溉技术的优化和改进,实现农业灌溉的高产高效。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海洋  龙爱华  张沛  邓晓雅  李扬 《冰川冻土》2019,41(2):494-503
水资源紧缺是限制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正确评估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机制,可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以新疆为研究区,基于1988-2015年的长系列数据,分别计算出历年北疆、南疆、东疆典型作物(小麦、棉花)生产水足迹,并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年降雨量、年日照时数、年均温度、年均风速、年均湿度)和技术因素(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率、化肥施用折纯量)对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 1988年至2015年,东疆小麦、棉花生产水足迹显著高于北疆和南疆,在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的综合影响下,各地区典型作物生产水足迹逐年降低,其中技术进步对新疆典型作物单产水足迹影响显著高于气候因素,是驱动新疆各地区典型作物生产水足迹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区尺度上,北疆、南疆、东疆气候变化和农业技术发展均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总体来看,北疆气候条件最适宜作物生长,东疆气候最为恶劣,北疆、南疆农业技术发展速率整体上高于东疆。  相似文献   

14.
张沛  龙爱华  海洋  邓晓雅  王浩  刘静  李扬 《冰川冻土》2021,43(1):242-253
农业用水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扰动因素,科学定量农业用水是合理配置与调控区域水资源的基础工作。传统的农业用水统计只是记录了可测量的用水量,而水足迹则完整刻画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压力表现。从水足迹理论出发,采用Cropwat软件计算了新疆1988—2015年近20种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的方法,分析了28年间新疆农作物水足迹的时空变化,探讨了农作物水足迹驱动因素及机制。结果表明:新疆农作物水足迹在28年间总量增加了256%;水足迹序列在2005年前后增长出现了突变,后一阶段增长率是前一阶段的3倍以上;从农作物水足迹中蓝水足迹与绿水足迹的构成看,农作物绿水足迹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作物水足迹总量中的比例略有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是新疆农作物水足迹大幅度增加的根本原因,而脱贫致富、扶贫攻坚等经济发展需求下的政策(战略)支持是农业种植规模(灌溉面积)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探究农作物水足迹的变化及原因,揭示了新疆农业用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农作物水足迹与国家、地方政策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为深入解析新疆农业增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之间的时空演化关系和相关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崔涛 《地下水》2010,32(5):56-58
通过对WRDMAP项目G2A案例研究两个示村基线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石羊河流域具有代表性区域农业投入与种植等综合现状,以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基础数据来探讨当地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为水资源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农业节水与种植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朋飞  陶春军 《江苏地质》2019,43(2):301-306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安徽黄泛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为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土地分类管理、农业安全种植、耕地保护及土壤污染修复提供基础依据,采用综合考虑土壤背景值、环境质量标准及元素价态效应的评价方法,即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进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对土壤重金属超背景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为I等清洁土壤。土壤中的重金属相对影响当量(RIE)较小,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相应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重金属测定值偏离背景值程度(DDDB)较大,71.6%的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安徽淮北—亳州平原区土壤背景值,土壤超背景的元素以Cu为主,表层土壤中Cu高背景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较大(DDSB=24.5),土壤的重金属负载容量较大,具备一定的外源重金属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朱铎 《探矿工程》1994,(4):43-45
以罗锅沟大爆破为例,介绍了洞室大爆破的施工组织,并着重问述了在进行技术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药室的布置及爆破参数的确定;(2)起爆网路的设计;(3)施工设计;(4)安全校核及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化研究中应重视非金属矿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刘广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100081)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的问题是:(1)我国大约半数以上的耕地有机质没有增加,其中有不少耕地有机质在减少,因此土体坚硬、保水肥能力差。(2)干旱缺水、沙漠化土地面...  相似文献   

19.
断陷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云南省蒙自市西北勒乡碧色寨村具有典型岩溶地貌特征的草地、人工林地、玉米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玉米2年)和火龙果地(由草地开垦种植火龙果5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浸提(BCR)提取方法测定不同形态钙含量,以探讨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石灰性土壤钙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全钙含量及其形态分布;草地土壤全钙和各形态钙含量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玉米地最低;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钙的赋存形态主要为交换态(占总量的59.4%~74.8%),有机结合态钙含量最低(占总量的0.5%~1.0%);全钙和各形态钙与有机碳、全氮、全镁、阳离子交换量(CEC)、pH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全钙和各形态钙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是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质学报》2022,(2):326-329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通过了解和分析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在岩石—成土母质—土壤及农作物中分布、分配、转化、迁移、富集(贫化)的规律。评价成果应用于耕地分等定级、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治和农业生产活动。笔者研究以地球化学方法评价耕地质量,这对种植作物的调整、农业产出的提高、农业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