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小阳  李峰  孙广通  宋萍  刘军  王秋玲  钱安 《测绘通报》2018,(6):144-147,152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背景,分析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结合防灾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测绘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育理念和模式。针对我国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新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在介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涵并分析其优势的基础上,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为例,重点阐述了基于研究中心模式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成效。结果表明,基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双创教育模式不但可以与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更能有效互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发展智能教育,应对新技术浪潮,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geospati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GIE)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基于新时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机构、新模式探索了GI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创新的“三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开展了跨学科教学平台、专业课程结构、新型教学模式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探索。实践表明,该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同类院校设置培养方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如何将其嵌入授课过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伴随城市管理的日渐智慧化,本文提出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智慧城市课程融合的教改框架。以“互联网+”创新创业训练成果为教学产出导向,引导学生综合智慧城市技术和案例,发现智慧建设的痛点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业热情,为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教学理念、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环境,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探讨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升本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实践教学是GIS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国内外GIS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GIS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确定了实践体系、实践模式与综合能力间的关系,系统阐述了GIS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主要内容,提出多层次知识结构GIS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该GIS实践教学系统在高校GIS实践教学中得以广泛推广,为GIS教育和GIS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伴随国家北斗重大工程的建成推广,卫星导航问题呈现行业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复杂特征。解决复杂导航问题已超越单一课程知识领域,学生需具备探索前沿、认识发现、实践应用等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并构建了"前瞻引领、创新驱动、实践提升"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立足学校行业特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前沿思维;结合灾害应用,在竞赛中驱动应用创新;依托北斗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基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以传授工程知识、养成工程能力和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了“卫星定位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构建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框架体系,设计了课间实践教学方案和集中实践教学方案,实现了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了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以及从能力到素质的两次飞跃,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立 《测绘通报》2004,(11):58-60,67
讨论分析3S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与学科教育模式培养存在的问题,论述采用CBE\DACUM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工程化教学设计的培养方案,介绍由专家对3S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岗位职责/任务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案,教师组织人才培养施工设计及管理实施.实施中由产学研第三方监理与评价,保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测绘工程专业产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测绘工程专业产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别从理论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指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新时代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在分析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提出了PDCA理念用于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讨论了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的目标制定、计划落实、课程体系开发、导师团队优化及实践基地的质量保障建设等方面的模式与对策,论述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总结出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计划、执行、考查、处理的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为专业硕士高水平培养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与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探索了"地理素养、测绘技能"驱动下的GIS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厚基础、重知识、强技能"的贯通式培养途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新型教师团队与新型教学方法、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与创新条件、创新人才发展评价与激励机制等4个方面开展了创新型发展探索。结合实践表明,本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测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紧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性要素作为切入点,创建了一套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搭建“高工程素质、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多元实践教学,构筑创新实践平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政府和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利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知识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实践教学指导经验,提出了利用专业知识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步骤与方法,通过对相关创新创业竞赛数据的统计,验证了该方法的实践应用效果与前景。本文方法与当前大测绘科学下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可融入相关知识点教学。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我国双创教育的主要对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大学对接国家战略的新使命。分析当前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依托GIS二次开发竞赛的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探讨竞赛过程中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最终达到以GIS二次开发竞赛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安怡  陈昌平  沈璐 《东北测绘》2014,(1):76-78,82
工程测量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为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从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情况,以大连海洋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对于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立  陈波 《现代测绘》2003,26(6):45-46
高职教育是GIS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职教GIS专业的建设,探索GIS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方法及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GIS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经济地理学》为G1S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本文从GIS专业的学科专业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GIS专业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分析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背景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探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的加强、课程体系的重构、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风建设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多适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