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扫描地形图中数字高程注记的提取和识别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分析了扫描地形图中高程点数字注记和等高线数字注记的特点,介绍了一种扫描地形图数字高程注记的识别方法,并着重介绍了该方法采用的技术,包括形态学变换基础上的快速数字字符串分离方法及基于垂直投影的数字字符分割方法等,并给出了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高程点与等高线高程矛盾,对高程点与等高线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参考测绘成果质检常用方法,提出了2种高程不一致检测算法;并结合FME编程特点,融合2种算法的优点,快速实现编程。该检测程序简单高效、包容性强。  相似文献   

3.
殷勇  梁西腾  丁圣陶  叶关根 《测绘科学》2012,37(5):76-77,80
等高线注记是一种特殊的曲线注记,它除了有普通曲线具有的分段注记以及在曲线光滑部分注记等问题外,还存在字头朝向问题和沿辅助曲线注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分段注记算法以及高程朝向判断方法,使等高线注记有更好的注记效果。  相似文献   

4.
等高线自动注记的同步光滑注记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等高线自动注记传统方法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同步光滑注记法这一新方法。该法在实质是曲线圆滑和寻找注记位置同时进行,利用拟合函数求注记点坐标值,根据等高线前进方向的左侧地形点高程值确定注记字符字头朝向。文中详细论述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新方法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绘图速度和图件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等高线自动在记传统方法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同步光滑注记法这一新方法。该法的实质是曲线圆滑和寻找注记位置同时进行,利用拟合函数求注记点坐标值,根据等高线前进方向的左侧地形点高程值确定注记字符字头朝向。文中详细论述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新方法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绘图速度和图件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高程点、高程注记与等高线的关系,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特别针对可能导致查错偏差的特征线和特征面以及微型地貌给出了检测和处理的方法,叙述了本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已有商业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时, 展绘高程点通常是将高程点点位放置在高程注记的左侧, 从而时常发生高程注记压盖已有地物的情况, 这对图形的美观度和对地物的识别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在图形编辑结束之前, 利用手工方式对压盖地物的高程注记进行移动, 此法虽能解决该问题, 但其效率低下, 且易出现纰漏。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一种"S"型的搜索方式来实现对高程注记进行智能移位以避让已有地物的算法。实践表明, 此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高程注记对已有地物的压盖, 免除手工移动高程注记的繁琐工作, 而且简单易行, 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工作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拓扑关系的等高线高程自动赋值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郝向阳 《测绘学报》1997,26(3):247-253
地面高程信息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对地图上的等高线进行数字化来获取。等高线的数字化包括获取其特征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值两个方面。本文讨论了闭合等高线之间的拓扑关系及其表示形成,给出了根据等高线的平面位置判定其拓扑关系的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自动获取闭合等高线高程值的方法。实验表示,本文所述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能够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参数控制等高线平滑程度,通过等高线平滑可以控制等高线细节的表达程度的方法,能够完成不同尺度下等高线的简化;算法通过结合曲线平滑和迭代最大残差抑制方法,完成等高线平滑程度控制,此时全体高程点平面位移均低于给定平滑容差.首先通过自适应算法选取最大平滑因子,对全体高程点进行平滑处理,选择点位位移最大高程点进行局部处理,以一定倍率逐渐减小平滑因子,使得该点点位位移低于给定平滑容差;不断重复该过程,直到全体高程点点位位移均低于给定平滑容差,从而完成等高线平滑程度的控制.经实验验证,等高线平滑后曲线曲率更小,曲率变化更加均匀,且等高线精度能够通过参数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0.
技术问答     
问:在1:1万航测外业规范第12页§8中规定图上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见表2)及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都比1959年出版的平版仪规范中(第11、12页)的相应规定有所放宽,这样规定的依据是什么?答:考虑到平板仪测图时,所有高程注记点,都是在野外用仪器直接测定的点,但采用航测方法成图时,不少高程注记点是由航测内业在野外控制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密求得的,有的高程注记点还是在立体测图时测定的,它们受所使用仪器量测精度的限制,有的误差还增加得比较多(如山地用多倍仪),所以在两种规范上对高程注记点分别作了精度规定,而把航测的规定得宽一些(当然这只是就实测的点而言,如就整个精度来讲,则航测较平板仪测图要高)。至于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两者已趋于一致,可参看航测外业规范第13页表3及平板仪规范补充规定第5页之8。  相似文献   

11.
LiDAR点云的分类处理对地表覆盖的要求较高,植被稀疏或无植被的区域,易于实现自动分类,且生成的等高线较光滑,无需后期人工干预处理;植被茂密区域则无法实现自动分类,生成的等高线也不光滑,后期需对等高线进行大量修编处理。旨在探讨植被茂密区域机载LiDAR点云数据用于1∶10 000 DLG地貌要素更新的方法,提出用中值滤波的算法,对LiDAR点云生成的DEM进行滤波处理,实现等高线的光滑抽稀处理。同时,利用原有高程注记的点位,根据DEM数据重新赋值,实现高程注记的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12.
目前,数字化地形图成果一般采用DWG成果格式,高程点和等高线匹配度检查工作主要采取人机交互或人工检查为主的方式进行,检查速度慢、错误率高。以福建省测绘院绘制的某地区数字地形图的等高线区域高程点检查工作为例,通过对高程点、等高线匹配特性以及AutoCAD数据文件地物组码表构成内容的分析改进了检查方法。在AutoCAD平台上运用Visual LISP进行软件二次开发编程,该软件较好解决了等高线区域点线矛盾的质量检查难题,使质检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得到较大提高。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福建省测绘院数字化成图质检工作中,该成果为其他相关的测绘单位的数字化质检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离散点高程及等高线高程自动注记实现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所研制的软件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航测与遥感系研制的微机数字测图系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蒲朝旭  汤洪  林莉 《测绘科学》2015,40(3):141-145
针对在数字化成图中,利用已有商业成图软件进行高程点展绘常常发生高程注记压盖已有地物的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在图形编辑结束时手工移动高程注记,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椭圆搜索方式实现高程注记智能移位以避让已有地物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自动识别高程注记是否压盖已有地物,并进行有效避让处理,能够免除手工移点的繁琐工作;此法简单易行,能够满足实际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基于等高线建立规则格网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原等高线的数值特征和几何特征,因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提出了对于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可信性的两种验证手段:解析曲面比较和等高线还原对比。  相似文献   

16.
胡耀锋  林鸿  张鹏程 《测绘科学》2016,41(8):24-27,62
针对现有规则网格法、三角网法、最大角优先原则法、最近距离法等等高线内插算法的局限性,该文结合数字线划图中离散高程点和高程注记的图式表达特点,提出了距离优先算法和综合匹配法;结合等高线节点分布特征,提出了按节点提取算法和按距离提取算法。通过这些算法的组合应用,解决了等高线自动内插的技术难题,并以此算法为基础开发出了一套成熟的软件,通过广州增城地区1 616km~2地形图编绘和日常工作实践,验证了该算法的适应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地图》1993,(3)
d.地图上,在计曲线和首曲线不能精确表示高程和地貌的地方,可以用间曲线加以补充。这些间曲线是一些棕色虚线,通常以该地图等高间距的二分之一表示。在图廓边上的资料中指明所用的间距。这些间曲线正象实等高线一样使用。 e.地图上除等高线外,水准点和高程注记也用来表示已知高程的点。水准点通常用x符号表  相似文献   

18.
根据等高线建立数字高程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提出一种基于等高线建立规则格网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原等高线的数值特征和几何特征,因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提出了对于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可信性的两种验证手段:解析曲面比较和等高线还原对比。  相似文献   

19.
等高线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常用的数据源之一,但内插方法对DEM生成精度有显著的影响。基于形态学重建和测地距离变换运算,提出一种等高线数据生成DEM的内插方法。形态学重建用于获取与空间一点对应的最邻近的上等高线和下等高线的高程值,测地距离变换用于获取该点到上下两条等高线的测地距离;使用沿流水线的线性内插获取该点的高程值。实验表明,在只使用等高线数据生成DEM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内插方法获取的DEM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等高线特性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相邻等高线形状的变化规律,得出相邻等高线形状变化具有相似性的结论,而决定这种相似性的根本因素是相邻等高线之间的三维地形高程起伏变化的自然情况。以该规律为理论依据,研究出了一种基于等高线相似性变化特性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等高线所含有的地形高程信息,较好地实现三维表面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