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活动断裂系有6个,自北向南分别为秦昆北西向断裂系、鄂东北东向断裂系、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鄂西-湘西北东向断裂系、湘中南北东向断裂系、湘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第四纪活动较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大的是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及秦昆北西向断裂系西段。“两湖”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第三活动期的相对平静期。结合近代中强震资料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特征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南部的东、西边界、鄂州-黄冈-武汉一带以及鄂西北断块隆起区地壳较不稳定,具有发震潜力,应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护江大堤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位于芨岭岩体南带,属于龙首山铀成矿带。为了探测控矿构造马路沟断裂带在深部的发育情况,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测量(AMT)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根据物探资料,总结了芨岭岩体马路沟断裂的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断裂的位置、产状及深部延伸情况,厘清了马路沟断裂与其次级断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马路沟断裂发育于西岔-芨岭地段北部,走向近北西,总体倾向南西,中部被北东向F_(201)断裂所错断,倾角70°左右,切割深度大于700m。在北西段倾向北东,至南东段总体倾向南西,产状具复杂多变特征。根据区域铀成矿规律及碱交代型铀矿成矿特点,预测了铀成矿有利地段,为下一步地质找矿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深圳市及其周边发生的多起微震事件表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活动仍在持续,尤其是近百年来珠江口断裂带发生的多起中强震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针对深圳南山区及周边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从露头区实地断层追索、断层特征的考察以及已有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收集等方法入手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北西向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向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4.
宁芜北段东带矿集区重磁2.5D反演联立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纵贯宁芜北段东带范围内5条穿过主要矿床(点)和主要构造的NW向剖面,结合钻探、地质和矿床资料,对前人重磁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对剖面进行2.5D重磁联合反演。综合各剖面反演成果,编绘区内剖面立体示意图,认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辉石)闪长玢岩在研究区西部埋藏较浅,东部埋藏较深,中部隆起区中深部仍有隐伏岩体。通过解译认为赋矿地层黄马青组埋深由出露地表的隆起部位向北西向、南东向加深,且北西向加深趋势缓于南东向,该区重力异常对断裂的指示强于磁异常对断裂的指示。文章以图像化的方式展示宁芜北段东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基底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甘肃芨岭岩体已发现的三个铀矿床和众多铀矿化(异常)点,均沿NW—NNW向断裂带分布,铀矿化作用总是产于一定的构造部位,因此,加强对芨岭岩体控矿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芨岭岩体主要控矿断裂构造(马路沟断裂、革命沟断裂、绿草沟断裂以及牛角沟断裂)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勘查,获取了主要控矿断裂的地电场结构分布特征,基本厘清了各控矿断裂的地表延伸及深部发育情况等信息,指出了对成矿有利的构造部位。研究表明该地区控矿断裂电性特征一般表现为舌状低阻带、高低阻区分界线或电阻率等值线密集带,认为这种强弱电性异常过渡带可以作为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正龙首山成矿带位于华北地块西南缘,受加里东运动改造,南部祁连裂谷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向北推挤,发生了多次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由花岗岩体组成的北西向岩浆岩带,芨岭岩体便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纪中后期,在芨岭岩体一带发现了三个中型矿床和大量铀矿(化)点(黄净白,2005),近年来开展了一些资源评价工作,对该区铀成矿特征取得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仔细分析芨岭岩体的铀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找  相似文献   

7.
天姆尖破火山机构——潜在的富大铀矿找矿远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天姆尖地区地质、遥感、重磁、地化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天姆尖破火山机构的成生及展布特征,识别出该区大面积分布的碎斑熔岩体系。认为该火山盆地经历了热隆起和破火山机构形成两个演化阶段,该区存在大型隐伏富铀花岗岩体;区内岩浆在垂向演化过程中,铀表现为下部富集而上部贫化带出的特点,大量成矿物质随岩浆热液向上进入破火山机构中成矿。此外,查明了该区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导的北东-北西向菱格状基底构造格局,强调了基底断裂对本区岩浆活动、火山盆地形成和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在对天姆尖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破火山机构具有形成富大铀矿床所必备的“源、运、聚、保”等各项条件和有利的多元成矿信息显示,是寻找富大铀矿床极为有利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吉林东南部重力场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场值特征,等值线走向以北东向及北西向为主,航磁异常轴向亦有北东及北西两个方向,反映出老的构造格局与新构造叠加的特点,计算得出的莫霍面及康氏面均为西北深,东南浅。尤其长白地区独特的弧形幔凹以及东西、南北走向的断裂构造,显示出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形成、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湖南鹿井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思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井地区是我国的重要铀成矿区之一。在综述鹿井铀矿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深源成矿、深大走滑断裂、热变质带、花岗斑岩对铀成矿的重要作用。指出NNE-NE向遂川-热水左行走滑断裂直接控制了鹿井矿田的沉积特征、构造格局和铀成矿作用。因此,需要对已发现的矿床(点)和矿化点从深源成矿、深大走滑断裂控矿入手,深入研究其形成和演化特征及其最佳耦合类型,探索新类型,发现新的有利地区,预测和优选出可望突破的找矿靶区,最终对矿田及其周边的铀资源潜力做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成永生 《中国地质》2010,37(1):127-133
本文借助于陆地卫星多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对九万大山区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解译,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基于分形几何学的理论基础,对遥感解译断裂构造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显示,九万大山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较高,显示断裂带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元宝山子区断裂构造分维值明显偏低,其中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分维值,说明区内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属主导性断裂构造,这恰好与区域构造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通渭—武都隐伏深大断裂构造的一些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永民 《甘肃地质》2002,11(2):24-28,23
通渭—武都隐伏深大断裂为一近南北走向、隐伏的深部构造带 ,断面西倾 ,倾角约 6 0°~ 80° ,为高角度压性断裂。该断裂带发生于华力西期前 ,活跃于印支—燕山期 ,现仍处在活动期。断裂带两侧莫霍面深度、重磁场特征明显不同 ,带内岩浆活动强烈 ,是一重要的近南北向成矿带 ,也是一个现代活动带。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嘉荫-萝北地区金矿构造控矿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嘉荫-萝北成矿带是我国比较重要的金成矿带,该成矿带上分布有团结沟特大型斑岩型金矿以及杜家河等中、小型金矿床(点)和矿化点,其中绝大部分严格受控于近sN和sN向的乌拉嘎-嘉荫河深断裂带和保兴-四方山林场断裂带。利用应力理论对控矿构造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斑岩型金矿矿体主要产于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区,而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矿体则平行于主断裂呈雁行状排列或密集平行斜列。对矿床产出地质背景的分析认为柳树河花岗岩体、团结沟南部斜长花岗斑岩体、葡萄沟和长脖山花岗斑岩体的接触带为寻找斑岩型金矿的首选靶区.而朝阳沟、中兴沟、德胜沟、横道河子和杜家河上游为寻找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的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13.
陈云杰  王刚  赵如意  杨昆  荣骁  李涛 《铀矿地质》2021,(1):38-50,111
为了探讨龙首山成矿带东段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的灰绿色闪长玢岩的成因、侵位时代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成矿背景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有富铝、富碱、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属于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其岩浆可能源于下地壳基性岩的部分熔融;闪长玢岩的U-Pb年龄为(422.3±3.6)Ma,结合其穿切的蚀变带的原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推测了研究区内的碱交代岩的形成时间为433~423 Ma。同时沿断裂分布的闪长玢岩脉为后期铀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学障和成矿空间,在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在龙首山东段地区寻找碱交代型铀矿化时,其可作为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闹阳坪锌萤石矿床位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褶皱带平利隆起东侧,为该区首次发现的受构造裂隙控制的气水–热液型锌萤石矿床。本文从矿区断裂入手,通过对该区矿床地质、断裂特征、矿体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该区断裂的演化序列及其对成矿的控制机制与规律。认为NW-SE向断裂组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区断裂变形发育演化序列为晚印支–早燕山期形成近EW向断裂F1,早燕山期形成NW-SE向断裂F7和NE-SW向断裂F4,随后的右行走滑作用叠加有张扭性应力,形成有利于成矿热液运移充填成矿的张扭性右行走滑断裂。并明确了成矿期应变椭球体,恢复了成矿期主压应力方向为NNW向(340°~350°)。在此基础上,预测平面上闹阳坪矿区F7与F8断裂之间为下一步找矿重点地段,剖面上K3萤石矿体下伏北东方向可能存在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敦-密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点,在中生代侏罗纪,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整个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平移距离约在150~240km之间。敦-密断裂形成演化与郯-庐断裂相似,为郯-庐断裂北延主干。敦-密断裂中生代大规模左旋平移对中国北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金矿床形成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湘西北红岩溪地区处于湘西—鄂西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属上扬子地块东南缘,主要沉积自寒武纪至志留纪地层,沿NE向红岩溪断裂在奥陶系桐梓组、红花园组灰岩中分布了大量铅锌矿点。以地层、岩石、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含矿地层、岩石、构造的刻画,查明了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总结了成矿规律。通过分析奥陶纪—志留纪的桐梓组风暴沉积岩、红花园组生物礁灰岩、宝塔组龟裂纹构造、新滩组远源浊积岩等现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区内奥陶纪—志留纪的沉积-构造演化模型,指示地质背景从伸展体制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化为挤压体制的前陆盆地; 查明了区内断裂构造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认为NE—NNE向断裂为铅锌的导矿构造,而NW向小断裂则为主要容矿构造; 从流体包裹体方面探讨了铅锌成矿环境,成矿热液与盆地热卤水较为相似,成矿流体原始来源为层间水和大气降水,最终建立了区内铅锌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7.
杨宇  付晓婷  宋茂德 《吉林地质》2012,31(2):11-13,24
托库孜达板—野狼沟地区分布于祁曼塔格成矿域西段,是白干湖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内岩性主要为石炭系喀拉米兰河群火山岩,浅成岩及花岗岩广泛分布,又位于在阿尔金断裂带及昆中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两断裂的次一级在区内特别发育。从以往1/50万化探成果及1/5万遥感解译成果看,矿致异常在区内大面积分布。近年发现的野狼沟铜多金属矿于石炭系次火山岩及北西向断裂构造关系密切。所有地物化遥等特征都预示了该区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长江铀矿田位于广东仁化县,是中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铀矿田内发育北北西(近南北)向含矿构造和北东东向棉花坑断裂及北西西向油洞断裂。棉花坑断裂、油洞断裂与铀成矿的关系涉及到矿田控矿构造格局构建和进一步找矿预测等关键问题。通过精细野外地质调查,重点研究棉花坑断裂、油洞断裂与北北西(近南北)向含矿断裂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断裂构造发育的特点和相互配套关系,取得如下认识:棉花坑断裂为脆性断裂破碎带,以未胶结的含有磨圆的花岗岩角砾的构造角砾岩和断层泥为特征,线性构造和负地貌特征明显,属于成矿后压扭性断裂,断错铀矿体和铀矿化带,但位移不大;油洞断裂为脆性破碎带,具有线性构造和负地貌特征,为北北西(近南北)向控矿构造的伴生张扭性断裂,并局部被其后的基性岩脉充填,它不是高级序控矿断裂,仅仅起局部含矿构造作用;油洞断裂带附近的韧性变形不是油洞断裂的连续韧性变形带,而是油洞岩体内小规模、零星不规则、多方向韧性变形的一部分;基于含矿构造呈北北西(近南北)向的展布特征,矿田内进一步的找矿方向不是沿着棉花坑断裂或油洞断裂的方向,而是沿着北北西(近南北)向含矿构造及现有矿化带的走向和倾向深部,在现有矿带间空白区的深部也很可能存在隐伏矿带。   相似文献   

19.
PRESENT LANDFORMS, ACTIVE TECTONIC ZONES, DEEP STRUCTURES AND UPLIFT MECHANISMS OF THE LONGSHOUSHAN BLOCK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潜在滑动趋势对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郯庐断裂带中段(新沂至渤海段)附近12个钻孔共65条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得出该区段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Kmax和Kmin的范围,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主要表现为逆断层的应力状态,局部地区呈现出有利于走滑断层的特征。研究区内应力比K值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并在东北部达到最大。通过计算得出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比值小于Byerlee准则所定义的摩擦系数,说明目前郯庐断裂带中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发现北西向断裂面上的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比值比北东向断裂的大。区内应力积累指标μm的计算结果和地震的分布特征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北西向断裂上地震活动频繁,应力积累程度低;而北东向断层上应力积累程度高,特别是处于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北部的北东向断层,在应力集中的区域出现地震空白区,推测为断层的锁固段。最终认为在现今应力场下郯庐断裂带中段更易沿北西向的断裂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