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强震前海平面异常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渤海沿岸8个验潮站的海潮潮位观测资料,根据近海或沿岸地区强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了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局部海域存在着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通过周期分析方法和潮汐分析方法来消除各种周期及非周期因素的影响,可以显示出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沿岸的海平面变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活动信息,而且可能反映较大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过程。提取海平面地壳垂直形变信息对较大地震的预报和与海洋有关灾害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形变速率,静压订正及固体潮渭和分析等方法从多种形主资料提取粤闽交界地区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信息,并据此研究了形变异常的特征。最后,从形变机理,异常信息合成及信息可信度评估等方面讨论了该区地震形变前兆的可信度,认为该区震前形变速率及地壳特性等反常变化可视作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震兆异常具有准同步群体性,发展阶段性和空间分布密集性等异常时空分布特征,震兆可信度达0.5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我国现阶段跨断层形变测量工作的现状及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现有跨断层形变测量设施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的设想。主张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实际情况,调整流动观测路线及确定复测周期,以期提高监测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用畸形参数附带卓越周期拟合法 ,结合其他跨断层形变资料处理方法 ,处理了泾阳短水准资料 ,提取具有定量性质的形变异常特征 ,较好地反映了泾阳 ML 5.2地震前兆信息。且震前形变异常存在着以 3为倍数的韵律特征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数字化形变资料的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继茂  陈光 《华南地震》2009,29(3):98-103
为了提取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对福建省2006~2008年数字化形变观测整点值资料进行了二进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结果的细节部分dn主要包含周期为2n-2a+1小时的信号,而近似部分‰包含所有周期大于2n+1小时的信号;在此期间,福建省及其邻近地区的中强地震发生前,多数形变观测台站或测项同步接收到了周期大约为21~43d幅度较大的异常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发生在2003年9月27日俄、中、蒙交界Ms≥7.9级和2007年7月20日特克斯Ms≥5.9级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台站垂直形变资料异常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乌鲁木齐形变台站的前兆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对乌鲁木齐周边及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应,前兆信息明显。地震前后形变形态表现为低...  相似文献   

7.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首都圈跨断层形变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同6.1、张北6.2和文安5.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地区的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了断层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各个主成分和能够反映断层总体活动水平的综合指标W.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去除相关干扰信息,有助于对前兆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地反映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前兆观测资料的总体映震水平;首都圈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对大同6.1、张北6.2、文安5.1级地震都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从中可以捕捉到中强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8.
基于快速傅里叶方法的地震前兆振幅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FFT方法,对地电、地磁、形变及重力等前兆时间序列信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昌地震台及乌加河地震台地电两测向日均值时间序列存在3个主要谐波分量,其中周期近一年的分量物理意义明确.FFT方法在精确确定前兆时间序列中的干扰信息周期时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9,19(4):14-21
对形变监测能力相对薄弱的省份建设省级形变前兆标志及预报体系进行了应用研究。内容包括中短期地震形变前兆异常的规范化识别及提取,省级体系的构架设计及建设要点等。以广东地区为例,从震例出发确认了γ因子,海平面等10个省级形态前兆标志,并在预报实践中付诸应用。最后,就形变标志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由于采样率的大幅度提高,从数字化形变资料中能挖掘大量短临前兆异常信息,如地震前短周期的脉动、突跳、转折等。本文以2012年6月24日宁蒗5.7级地震为例,通过研究丽江、云龙台站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对宁蒗5.7级地震前的形变短临前兆识别与分析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形变前兆异常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海平面变化与地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烟台、龙口、塘沽、秦皇岛、葫芦岛等海潮测站的海平面资料,对渤海沿岸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几次较大地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特点。分析认为海平面变化与较大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较大地震前后一般会产生地壳形变现象,地壳形变可以通过海平面的变化估算出变化的量值。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海平面异常变化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国内外沿海大地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存在局部海域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验潮站记录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海平面变化实例,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最有代表的标准震例是1941年11月葡萄牙亚速尔群岛8.3级大地震,我国渤海1969年7月在8日7.4级地震前后烟台站的验潮记录也显示出显著异常。海域构造环境和地震发生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Two grea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sea northwest of Sumatra, Indonesia, on December 26, 2004 and March 29,2005. The observation of water levels in Yunnan yielded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wo earthquak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water level response to the two earthquakes in Yunnan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large earthquake- induced abnormal water level change could be better recorded by analog recording than by digital recording. The large earthquake-caused water level rise or decline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seismic waves that change the stress in tectonic units, and is correlated with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where the well is located. The water level response mode in a well is totally the same for earthquakes occurring on the same fault and with the same fracture mod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e response amplitude increase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相似文献   

14.
印尼巨大地震引起的云南水位异常记录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虹  邬成栋  刘强  王世芹  陈燕 《地震地质》2007,29(4):873-882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目前的水位模拟记录较数字化记录能更清晰地看到巨大地震引起的水位异常变化过程;大震引起的水位上升和下降可能是地震波的作用改变了构造单元的应力所致,并与井点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同一井孔对同一断层上破裂方式一致的大地震的响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对震级大的地震响应幅度大,震级减小,响应幅度亦减小  相似文献   

15.
1994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在维持了一年多的中等水平以后,出现了高水平的活动。全球地震如1993年,继续以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为中心,千岛群岛和日本本州以东接连发生海沟浅源大地震。1993-1994两年,全球最大地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菲律宾海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多次,日本南部近海海槽区发生大地震的形势更加迫近。中国大陆东半部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迹象,1995年,中国华北地震活动将有新发展。本季度美洲地  相似文献   

16.
东南沿海末次盛冰期(21~14kaB.P,)滨海相沉积垂相分布多在海拔38~-50.8m的范围内,以正向分布(海平面附近及以上)、正负向混合分布及负向(海平面以下)分布在断块交界区或其附近,是强震的主要发生地。在滨海相沉积垂向分布愈离散的区段,其地震活动性也愈强,本研究地区不存在末次盛冰期-100m以下的最低海平面,那些局部在外陆架海底发现的-100m以下的滨海相沉积,可能与地壳呈长趋势下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我国一些主要沉积盆地的较强地震与石油天然气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发现在油气储集的地区往往没有地震发生,而在地震发生的地区也往往没有油气储集。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把蕴藏油气的地区作为识别地壳稳定性的一种标志,无疑对地震危险区划是有意义的。同时,我们又把地震活动地区作为识别非含油气构造的一种标志,无疑对寻找地下油气资源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井水位长周期事件记录及其机理的讨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淑亮  范雪芳 《地震》2003,23(4):85-90
选择了几口具有代表性的观测井, 并对这些井孔在强震前记录到长周期波现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对地震前的长周期事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认为地震前一些敏感井水位长周期事件可能反映了断层蠕动、静地震与慢地震、断裂的预扩展和地震成核等。井— 含水层系统像一个长周期地震仪, 它为记录到有价值的前兆低频波提供了最佳的频率响应范围。  相似文献   

19.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地震》2009,29(1):1-14
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 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它们对预测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 ① 两次大震前10余年, 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 ② 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 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 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 其内部的地震频度、 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 且随时间而变化, 这可作为孕震进入中期的信号; ③ 两次大震前的震群、 震丛均很显著,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著震丛环绕震中四周分布, 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 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 ④ 大震前数月, 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 汶川地震前10个月, 龙门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4级多地震和松潘4.3级地震, 南部康定附近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 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3个月活动十分强烈。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1年青海兴海发生6.6级地震, 昆仑山口西发生5.1级地震, 该地震距离8.1级地震约30 km。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① 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异很大, 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分省分片负责)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 ②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 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 ③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 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