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2.
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可分为冬银山倒转褶皱带、丛崭山-张公山大型向斜、屏岭-银石山断褶带等3个变形特征迥异的构造单元。三叠纪末,巴颜喀拉板块北缘向北消减过程中具“双层汇聚”机制——硬度较大的基底板块仍沿其二叠纪末与昆仑地块间的俯冲分界面向北消减,相对较软的巴颜喀拉三叠系盖层则沿其底面薄弱面剥离,被动向昆仑地块之上仰冲,从而在单剪应力状态下在其北面形成北倒南倾的等斜褶皱(东部)或轴面南倾的斜歪褶皱(西部)。受昆仑地块南缘“东凸西凹”的古构造格局控制,巴颜喀拉板块在向北消减时东部具右旋走滑,使北东面巴颜喀拉山群褶皱枢纽呈北东东向,并导致北部及中部的构造变形具东强西弱的特点。盖层与基底问界面、巴颜喀拉山群三段与四段间界面等为两个主要滑脱剥离面。受其控制,在中部丛崭山-张公山一带形成大型向斜,而在南部屏岭-银石山地区则形成中小规模连续褶皱。  相似文献   

3.
论川西燕山期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期是川西上三叠统源岩生烃高峰期,该期的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有重要意义。根据构造背景和沉积特点的不同,燕山期川西的构造演化可分为振荡抬升、局部凹陷、统一湖盆、沉降萎缩四个阶段。沿龙泉山断裂一带的构造活动对该区的地质演化有重要作用。根据现今构造形迹展布和燕山期构造演化的特点,可将川西划分为东部隆升断褶带、南部斜坡断褶区、西部陡坡断褶带和中部凹陷四个区块。其中东部隆升断褶带最有利于油气聚集,应重点勘探。  相似文献   

4.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构造解析应从构造的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变形量和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入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是构造解析的基础,论文将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等几何学方法应用到地震解释中,从以上4个方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做了系统的构造解析。地层结构揭示第一排背斜带深部发育楔状构造,楔状构造由5个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的断层转折褶皱叠加而成,是潜在的勘探目标群。在构造楔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台阶状逆断层的大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另一部分位移量则沿西山窑组煤层向北传递至第二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第一排背斜带和第二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一侧构造趋于稳定.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世界上多数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相似,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发现其中的楔形构造非常典型,是前陆冲断带内部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的主要方式之一,控制着前陆冲断带分布范围和变形方式.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主要由南侧的天山造山带向北逆掩冲断,但是大部分冲断构造位移量是通过楔形构造反向传递后消减.紧邻天山北麓的齐古-喀拉扎-昌吉等构造带,山前深部的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霍-玛-吐第二排构造带和安集海-呼图壁第三排背斜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构造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型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型构造横向延伸不大,加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构造圈闭识别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一侧构造趋于稳定。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世界上多数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相似,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发现其中的楔形构造非常典型,是前陆冲断带内部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的主要方式之一,控制着前陆冲断带分布范围和变形方式。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主要由南侧的天山造山带向北逆掩冲断,但是大部分冲断构造位移量是通过楔形构造反向传递后消减。紧邻天山北麓的齐古-喀拉扎-昌吉等构造带,山前深部的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霍-玛-吐第二排构造带和安集海-呼图壁第三排背斜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构造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型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型构造横向延伸不大,加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构造圈闭识别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发育一系列与西秦岭构造带走向近似平行的断裂系统,历史上沿上述断裂系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大地震,预示着断裂系统的最新活动特征,同时也表征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文章选取南北地震带中段西秦岭构造带交接区长江水系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和西汉水,黄河水系一级支流洮河以及渭河等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宏观地貌发育、水系平面展布和河流纵剖面陡峭程度等特征为基础数据,初步分析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貌发育总体特征及其与西秦岭构造带的关系.研究发现,地貌特征指示南北地震带中段明显存在构造活动性差异特征:南侧白龙江流域表现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河流陡峭指数高等特征,主要受控于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北侧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发育部位,武山以西断裂迹象明显,渭河流域上游与洮河岷县-临洮南段等地区的地貌参数也指示了该段断裂较强的活动性.渭河及嘉陵江上游西汉水地区水系分布不对称特征指示了晚新生代以来西秦岭造山带与渭河地堑系活动的共同控制.白龙江水系主要支流所表现出的平行展布的线性水系特征表明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等一系列平行断裂带对水系发育的控制作用.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历史强震和大震以及微震分布资料,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地震带中段存在一条地震密集带,该带沿岷山-龙门山构造带向北,至舟曲-迭部附近跨过白龙江,向北沿礼县、宕昌及岷县至天水-甘谷-武山一带再向北经通渭、西吉等地区与六盘山构造带相接.这一认识支持南北向构造特征晚于东西向构造体系,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深部地幔动力学和岩石圈圈层关系调整变动的产物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南北地震带与西秦岭构造带复杂的叠加复合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乐盆地位于甘肃河西走廓的中部,是北祁连地槽褶皱系山前的一个断陷盆地。该盆地西以榆木山为界,南靠北祁连山,北连龙首山,东部则以山丹以西沿大马营河至西大河水库西侧一线为界。盆地基底主要由两个构造层组成,下古生代加里东构造层,由奥陶、志留变质岩系构成了盆地的广泛基底;上古生代海西构造层,由石炭、二叠系及中生代的三叠系组成,分布在盆地的隆起带和单斜带。中生代以来,伴随区域性北西向断裂活动,持续接受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内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多为雁列展布,在构造演化过程中都注入了扭动因素。归纳出了扭动构造的六大地震地质特征,如扭断裂带主断面产状近于直立插入基底,向上向外撒开呈花状结构;花状结构的花枝呈喇叭口形弯曲;扭断裂带两侧同期构造及断裂呈雁列式展布等。中国东部第三纪以拉张翘倾运动为主,贯穿其内的郯庐断裂具有一定程度的扭动性质,使得中国东部的构造存在扭动因素,如济阳坳陷张扭性帚状构造样式、黄骅“入”字形断裂构造样式等。中国中—西部扭动构造的形成,受红河、阿尔金等断裂的影响,从河内盆地的扭动痕迹可以推测莺歌海盆地也具有扭动属性;沿阿尔金主断裂南缘派生的一组近东西向断裂呈右旋雁列。塔里木盆地的东西向断裂构造带以挤压为主,北西向形成右旋性质的压扭构造带,北东向则为左旋性质的压扭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工作区内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确定了场区周围九个潜在震源区,分析计算得出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用概率论的方法,以洪华生等人提出的《断层—破裂模型》计算得到上海市南部地区地震烈度年超越概率以及10、20、50、100、200、300、500年内场区的地震影响烈度超越概率,并对这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勘的静校正问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国西部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进行了评述,首先对该区引起静校的成因进行卫分析,由于地表结构的复杂性,使该区的静校问题十分严重,常规的静校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文中提出并分析了几种静校方法,对它们的优、缺点及适应条件加以了评价。最后给中地和条地震剖面进行静校正的成功例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勘探的静校正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我国西部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进行了评述。首先对该区引起静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由于地表结构的复杂性,使该区的静校问题十分严重,常规的静校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文中提出并分析了几种静校方法,对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加以了评价。最后给出了西部地区几条地震剖面进行静校正的成功例子。  相似文献   

14.
A report about three seismic projects with their first results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ep subsurface rocks of the Central Europe and the Alps. In addition a summary is given of the crustal and structure of the different continents based on literature about similar work done in other countries and continents. A profile round about the earth shows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America, Europe, and Asia.- -author.  相似文献   

15.
刘冠军 《物探与化探》2011,35(4):521-523
详细分析产生minivib T15000可控震源地震记录质量下降几种原因,一类是可控震源压板所接触耦合外部环境条件引起的,另一类是可控震源内部故障所造成的。笔者給出了针对不同原因导致地震记录质量下降的几种对策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条件。这些方法在野外实际应用,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相分析在深反射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INDEPTH项目深所射地震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不仅仅强反射同相轴可以反映地壳深部的结构、构造特征,而且其上的地震相特征在上、中、下地壳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将地震相分析引入深反射地震勘探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地震相特征的差异对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充分解释,为深部工作中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研究提供更丰富、可靠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7.
煤矿井下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井巷波场分析,提出了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技术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和处理手段。并结合龙口矿区、新集矿区两个应用实例,证实了矿井巷道浅层地震技术的可行性。该技术适用于在多煤层、急倾斜煤层开采矿区,井下探测隔水层厚度、下组煤构造、奥灰界面、上部充水砂岩界面等。   相似文献   

18.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塌陷勘察中的超前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采盐区出现的突发性塌陷,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对塌陷坑及周边进行全方位探查。初步查明塌陷成因,科学圈定安全范围,并对一处隐患塌陷提前73天成功进行了预报,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三分量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应遵守的重要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应用实例,阐述了三分量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时应遵守的几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并行计算机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在本文中从地震资料并行处理的工业需求,地震资料自身的特点和现代地震数据处理对高性能计算机的要求出发,简述了为什么要用并行机进行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原因。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两种并行机(IBM SP2和Intel Paragon)的体系结构,给出了并行机硬件的发展现状。作者在文中还着重对前苏联以及我国近几年引进的国外地震处理系统的并行功能和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课题研究,提出了地震资料并行处理的一个发展方向-基于微机群的地震资料交互、并行处理系统。最后,作者对发展并行计算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