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方法.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用旅游生态足迹定量反映出来.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以湖南娄底市为实证对象,对2005-2012年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05-2012年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都逐年增加,但二者增幅差异大,2010年是旅游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的拐点,当前娄底市旅游发展以生态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状态. 从旅游消费结构看,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的7项分足迹中,以交通和餐饮生态足迹相对较大,而住宿、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 实现娄底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发展低碳旅游,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控制旅游生态足迹的需求;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生态承载力;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控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段芳  邢晓彬 《地下水》2012,(1):165-166,187
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阐述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大尺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其1991年至2008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陕西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平均存在0.033 1 hm2/人的旅游生态赤字,其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提出未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做到加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特色旅游、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3.
安宝晟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13,35(5):1292-1300
青藏铁路的开通, 在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同时, 对西藏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运用生态足迹法, 从铁路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 计算2006-2011年青藏铁路开通带给西藏的生态足迹的变化及趋势, 探讨了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 铁路客运产生的生态足迹主要体现在旅游生态足迹方面, 主要包括铁路入藏游客的住宿、餐饮和购物产生的生态足迹;货运方面主要包括货物运入和运出两个方面. 结果表明: 铁路客运产生的旅游生态足迹中, 住宿比重最高, 购物次之, 餐饮最少. 总体铁路输入的旅游生态足迹仅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1%左右;而铁路货物运入的生态承载力逐年上升, 且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比重较大, 最大达到51%, 对西藏生态足迹产生重要影响;铁路开通输入的生态足迹远远小于铁路为西藏增加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文登市2005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2005年文登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554 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26 9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3.927 6 hm2。反映出该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0年甘南州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甘南州的生态足迹为3.0519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73 hm2/人,生态赤字1.4946,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在具体分析各种土地类型利用和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甘南州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燕  吴玉鸣 《冰川冻土》2006,28(2):293-298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以西南岩溶地广西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2004年广西区域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实证分析,并与2003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1.1378 hm2上升到2004年的1.223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3年的0.5753 hm2下降到2004年的0.5736 hm2,广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人均生态赤字由2003年的0.5625 hm2增长到2004年的0.6503 hm2,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广西生态环境发展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值分析的甘肃天祝县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是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结合能值分析理论提出来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它采用的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参数更加稳定,更能反映区域特征;同时,它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因而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天祝县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足迹为0.024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17.1hm2,生态足迹未超过生态承载力.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但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GRNN模型的岩溶地区城市水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岩溶地区城市生态足迹的驱动因子与机制,评估和预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根据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与水生态足迹的相关性,分析了贵阳市2002-2014年水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并利用GRNN模型对其进行了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贵阳市水生态足迹由2002年的12.79万hm2上升至2014年的15.74万hm2,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量生态足迹变化特征主要由工业用水量决定,水质生态足迹变化特征主要由氨氮排放量决定。水生态承载力波动变化明显,且小于水生态足迹需水量,导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数介于0.31~0.63之间。对贵阳市2015-2019年水生态足迹进行GRNN预测,表明水生态足迹呈现先升后降得趋势,水生态承载力变幅在4.315~8.038万hm2之间,但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的缺口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数偏低。因此,在水生态承载力有限的贵阳市,降低水生态足迹才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黄龙牟尼沟景区旅游资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尼沟景区为世界自然遗产黄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份。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景观品位高,且交通可达性较强,能满足游客旅游行为的较高层次需求。本文将其划分为6个基本类型,并进行了重点景观特征描述,为景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2000年、2001年和2002年额济纳旗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额济纳绿洲进行生态空间占有和生态恢复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空间占有需求从2000年~2002年是下降的,分别为1089.5262hm2、835.7679hm2和831.006hm2,生态空间占有供给是增加的,分别为366.296hm2、412.966hm2和414.546hm2,但生态空间占有呈亏损状态,不过亏损随年度呈下降趋势,分别亏损为,-723.2302hm2、-422.8019hm2和-416.46hm2。额济纳虽有11.4万km2的土地面积,但真正可以供人类居住的实有额济纳绿洲中的3.16万km2,只占总面积的27.57‰,在绿洲居住的人口已远超过生态承载力,其实际生态恢复空间是负值。按目前额济纳旗人均需生态空间45hm2,则绿洲的生态恢复空间在现有人口状况下,没有可恢复空间,所以在额济纳绿洲应该进行生态移民,以减少对绿洲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30,自引:11,他引:1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 ,应用中国西北五省区的截面统计资料对该区域 199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结果发现 ,陕、甘、宁、青、新的生态足迹都呈现赤字 (分别为 0 .1119、0 .3995、0 .42 42、0 .0 6 1、0 .886 3hm2 ·人 -1) ,这表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还发现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GDP产出系数呈现出陕 >宁 >青 >甘 >新 ,这反映出五省区的资源消耗产出效率的差异 .最后对生态足迹理论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17218hm2,生态效率为0.8人·hm-2.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 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Many animals show sexual dimorphism, one sex being consistently larger and heavier than the other. No doubt, examples of the same phenomenon also occur in the fossil record, but they may be difficult to spot and even more difficult to prove. The problems are greater still when considering trace fossils such as footprints. Even so, there seem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some types of footprint do show sexual dimorphism.  相似文献   

14.
首次在山东郯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分属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大小差异较大。通过对山东省郯城县新发现的2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和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足迹类型、大小、速度与足迹深度的关系,发现同等条件下,蜥脚类恐龙足迹通常较兽脚类足迹深,而蜥脚类恐龙足迹深度随着足迹大小的增加有变深的趋势;波痕、雨痕和泥裂等沉积构造以及足迹回填和叠覆现象对足迹化石保存形态和细节有较大影响,而构造变形对足迹形态和行迹并无明显影响,但高角度的构造变形会加速差异风化,使足迹化石更易暴露而被破坏。对研究区古环境与古生态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经历了水体逐渐变浅、气候由湿到干并伴随短暂间歇性干旱的过程,沉积环境由河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动植物由兴而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大孔径闪烁仪的通量印痕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密云站的长期通量观测进行大孔径闪烁仪的平均印痕区域分析.首先从2008年全年8 152组湍流观测资料,以整体湍流特征量σu/u*以及其他数据合理性判据进行质量控制,获得6 806组有效数据;然后用一个解析解模型逐时次计算大孔径闪烁仪的二维印痕,并进行统计平均,获得各季平均印痕分布;将当地气象条件根据风向、风速和稳定度分为12类,分别统计各类条件的平均印痕分布.最后,以实测感热通量为例,计算当地实际湍流通量的气候平均印痕区域.结果表明,当地大孔径闪烁仪的平均通量印痕季节变化不大;各类气象条件中,稳定度和风向是影响印痕区域大小和方向的重要因素,风速影响相对较小;以实际湍流通量为权重的气候平均印痕可更准确反映观测结果的空间代表性,其分布与简单平均的印痕分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特征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为主,临沭、郯城和东海地区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足迹大小方面,莒南地区的兽脚类足迹可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而东海地区的恐龙足迹主要属于类型Ⅱ,但是莒南地区大多数足迹的趾间角要小于东海地区的,这可能是由于兽脚类恐龙属种的不同所造成的;莒南地区鸟脚类足迹绝大多数要小于临沭地区的鸟脚类足迹;郯城地区的蜥脚类足迹较小,而莒南、临沭和东海地区大多数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较为相似,个别临沭和莒南地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较大。足迹踩踏深度方面,临沭、东海和郯城地区的足迹相比莒南地区的足迹要稍深,这与足迹形成在不同湿度、黏度、颗粒度的沉积物表面上有密切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晚期,沂沭断裂带内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群,联系到沂沭断裂带东部诸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以兽脚类为主的恐龙足迹化石,推断在早白垩世,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当时为一个理想的恐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同时,山东早白垩世大量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整个华北甚至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恐龙属种的分布、演化以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