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新疆阿克苏市13种绿化树种滞尘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疆阿克苏市水泥厂(污染区)和柯柯牙城郊防护林区(对照区)的13种绿化树种叶面滞尘量,运用ANOVA单因素方差的LSD比较13种树种叶面滞尘量的差异,结合类平均法(聚类分析),初步筛选出滞尘效果好、抗风沙能力强的适地树种。结果表明:13种绿化树种的叶面滞尘量可以分3类,第1类的滞尘量最高,包括法国梧桐,滞尘量为5.537~7.598g·m-2,可作为污染地区的绿化树种;第2类的滞尘量较高,包括桑树、圆冠榆,分别为3.427~5.174g·m-2、4.671~6.153g·m-2;第3类的滞尘量较低,包括新疆杨、垂柳、大叶白蜡、香梨、沙枣、樱桃、葡萄、杏和石榴等,滞尘量为0.736~3.483g·m-2。污染区树种叶片滞尘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研究福州旗山大学园区不同交通要道典型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的滞尘效应差异显著,以红花羊蹄甲和芒果树为代表的行道树单位面积滞尘量分别为2.934 g·m~(-2),2.132 g·m~(-2),灌木树种三角梅、鸳鸯茉莉、夹竹桃和黄金榕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别为4.201 g·m~(-2),1.386 g·m~(-2),2.338 g·m~(-2),0.974 g·m~(-2);三角梅单位叶面积滞尘和单叶滞尘量均最高;各树种在不同道路单位面积滞尘量均表现为城市一级干道乌龙江大道次干道学府南路广贤路;滞尘量与各道路车流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7,p0.05);树种差异对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影响高于道路环境差异。  相似文献   

3.
艾比湖地区处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发源于准噶尔西部山口的大风流决定了该区风蚀作用的发展.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艾比湖的干枯变成了新松散物质来源,最终导致了该区沙尘一盐尘暴的加剧.从1950年以来,随着准噶尔西部山麓平原的开垦和河道三角洲灌溉农业的发展,新疆第一大盐水湖--艾比湖水域面积也逐渐缩小,干涸湖底和湖滨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已成为中国西北方区域沙尘一盐尘暴主要来源地.研究该区风力运输机制和风蚀作用对盐尘释放、输送过程的影响,分析降尘物中盐分的化学成分、总量及沙尘摹的年内发生率和强度机制等.研究结果表明,干涸盐土湖底和盐漠沙丘的风蚀对盐尘的释放、输送过程起到积极地作用,它的形成与盐尘的扩散与沉降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离干涸湖底距离越远,沙尘暴的发生率、强度及降尘量也下降;降尘量为600 g·m-2·a-1(湖近)到70 g·m-2·a-1(离湖水面距离为100~200 km),其中盐分总量为14~27g·m-2·a-1;最大盐分含量可达为77 g·m-2·a-1.离湖越远,盐分的钙和硫酸盐成分越高,钠和氯化物成分越低.最后提出了对艾比湖湖区采取筑坝与隔离技术,分离出常年积水区和干涸湖底区,稳定艾比湖的水域面积,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物理的防治技术,种植梭梭、柽柳、胡杨等耐盐灌、乔木树种,治理干涸湖底盐土风蚀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小叶章对氮沉降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非淹水(W1)和淹水(W2)条件下,分4个氮处理[分别相当于氮沉降率0 g/(m2·a)、1 g/(m2·a)、3 g/(m2·a)和5 g/(m2·a)]模拟了氮沉降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生长及其碳、氮代谢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小叶章的叶面积、株高、植株分蘖数、生物量(叶、茎、根)均呈增加趋势.两种水分条件下,氮沉降处理平均小叶章叶绿素、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较对照处理增长20.37%、10.52%和19.18%,而可溶性糖含量则下降了14.69%.1 g/(m2·a)、3 g/(m2·a)和5 g/(m2·a)氮沉降处理的净同化率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10倍、2.80倍和3.81倍.与非淹水条件相比,淹水条件下小叶章对氮沉降率的适应能力较强,氮沉降显著促进了小叶章的碳、氮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5.
沙尘天气对榆林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娟  王浩  刘杰  王越  卢立栋  陈洁 《中国沙漠》2021,41(2):59-66
基于2013—2018年榆林市沙尘天气和环境空气质量逐日数据,定量分析了沙尘天气对榆林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沙尘天气对榆林市AQI的贡献率为0.7%—11.1%(平均值±标准差6.4%±3.8%);对PM10的绝对贡献为1.0—13.1 μg·m-3(平均8.2±5.4 μg·m-3),相对贡献率5.4%±3.5%;对PM2.5的绝对贡献为-0.4—3.5 μg·m-3,沙尘天气对PM2.5的影响小于对PM10。沙尘天气对榆林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季节差异很大,春季贡献最大,秋冬季贡献较小。沙尘天气对榆林市区和郊区的影响程度不同,这可能与局部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Thermo RP 1400a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周边的哈密与和田进行了长达6 a多的沙尘气溶胶PM10连续观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沙尘气溶胶PM10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其结果是:①在哈密、塔中与和田,浮尘、扬沙日数呈上升趋势,沙尘暴日数变化不明显,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PM10浓度的主要因素。②PM10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哈密最低,其次为沙漠南缘的和田,最高的为沙漠腹地的塔中。③每年3—9月是哈密PM10质量浓度的高值时段;塔中与和田PM10质量浓度高值时段分布在3—8月,平均浓度分别在500~1 000 μg·m-3之间变化。④哈密、塔中与和田PM10季节平均浓度变化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PM10平均浓度最高的塔中,春季在1 000 μg·m-3左右变化,夏季在400~900 μg·m-3之间,秋冬两季浓度较低基本上在200~400 μg·m-3之间变化。⑤哈密、塔中与和田沙尘暴季节PM10浓度远高于非沙尘暴季节,沙尘暴季节浓度基本上为非沙尘暴季节浓度的两倍以上;塔中2004年和2008年沙尘暴季节平均浓度分别是非沙尘暴季节的6.2倍和3.6倍。⑥沙尘天气过程中PM10质量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⑦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PM10浓度,风速越大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PM10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沙尘天气、尘卷风对沙漠地区起沙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莹  韩永翔  杨文清  罗汉  刘宁  刘唯佳 《中国沙漠》2018,38(6):1175-1179
降尘量能很好地反映整层沙尘气溶胶的信息。基于WRF/Chem沙尘暴模式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资料,获得了包括尘卷风起沙过程的日、月和年总起沙量,进而分析它们与自然降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定量的沙尘天气日数与逐月降尘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无法更精细地量化降尘量的来源;(2)模式量化计算的沙尘天气起沙量与降尘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它对总起沙量的平均贡献率为76%;(3)尘卷风对总起沙量的贡献达到了24%,在无沙尘天气的时段,降尘量100%来自尘卷风的起沙量;(4)沙尘天气和尘卷风构成的总起沙量和降尘量在月、年变化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均通过了0.001极显著检验。  相似文献   

8.
保水剂处理土壤的抗风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将不同浓度的保水剂,在不同风速和不同喷洒量的条件下施用于黄土、粉煤灰、风沙土中,对其胶结作用所具有的抗风蚀性能进行了野外及风洞实验。结果显示:在净风条件下,保水剂固沙、抑制扬尘效果显著;在风沙流条件下,保水剂大浓度(50g·m-3)时具有明显的抗风蚀、抑制沙尘的效果;不同土类在风力为20m·s-1内,保水剂对黄土、粉煤灰、风沙土的固定、抑制扬尘效果显著。20m·s-1以上时,保水剂对黄土、粉煤灰、风沙土的固定、抑制扬尘效果随保水剂浓度的增大抗风蚀强度随之增强。但保水剂和固沙复合材料共同施用于风沙土,防风蚀效果更为显著;生产应用中,建议保水剂对风沙土的应用浓度为560g·m-3,对黄土的应用浓度为140~280g·m-3,对粉煤灰的应用浓度为50~140g·m-3。  相似文献   

9.
内陆季节性湖盆是干旱区重要的粉尘来源地,其沙尘的排放会通过一系列的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及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以青土湖、南湖和红沙岗为研究对象,利用BSNE型沙尘仪采集沙尘物质,探讨不同地区沙尘水平通量和粒度特征。结果表明:5个测点平均沙尘水平通量表现为青土湖北(612.1 kg·m-2·a-1)>青土湖南(84.6kg·m-2·a-1)>青土湖东(35.2 kg·m-2·a-1)>红沙岗(11.0 kg·m-2·a-1)>南湖(10.7 kg·m-2·a-1),随着高度增加,青土湖北和青土湖东沙尘水平通量快速降低,青土湖南和红沙岗的下降速度分别在0.5 m和1 m高度以上放缓,南湖先降后增;沙尘颗粒物主要为粉沙和极细沙,其次为细沙和黏土,除青土湖南外,其余测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粉沙含量递增、细沙含量递减、平均粒径变细的趋势;5个测点总体表...  相似文献   

10.
曹亚亚  陈莉 《中国沙漠》2015,35(6):1644-1651
为了分析沙尘天气局地源地表风蚀起尘量与外来源传输路径,针对中国现在沙尘起尘量化的欠缺,应用一次事件的风侵蚀评估模型(SWEEP)来计算天津一次典型沙尘污染事件局地源的总损失量、蠕移+跃移量、悬移量与PM10的量,结合HYSPLIT模型对天津市进行外来源空气颗粒物的轨迹模拟,并分析了空气颗粒物的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在2013年3月9日,天津市郊区12个区县中塘沽单位地块和总起尘量都最大,主要是风速大所致。悬移量在总损失量中比例最大,为85.19%。空气颗粒物的传输路径主要有中国的内蒙古,且当沙尘严重时,不同高度运动轨迹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1.
白榆、新疆杨液流动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段玉玺  秦景  贺康宁  张进虎  赵奎  孙毅 《中国沙漠》2008,28(6):1136-1144
运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TDP)法对宁夏河东沙地主要乔木树种白榆(Ulmus pumila)和新疆杨(Populus alba)夏初边材液流变化规律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自动气象站对周围气象因子如太阳辐射(Rs)、空气温度(Ta)、空气相对湿度(RH)和风速(Ws)进行同步观测,并对气象因子与白榆、新疆杨边材液流通量(F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白榆、新疆杨边材液流速率(Vs)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白榆Vs主体表现为窄小双峰型,新疆杨Vs主体表现为宽峰波动型;白榆日间液流启动时间较新疆杨提前0.0~0.8 h,峰值出现时间推迟0.0~2.0 h,峰值持续时间较新疆杨缩短2.5~6.7 h,液流消退时间提前0.0~2.5 h。②白榆边材液流通量(Fs)仅为0.50 kg·h-1,而新疆杨高达1.25 kg·h-1,为白榆的2.5倍;白榆日耗水量(W)在8.81~17.73 kg·d-1之间,而新疆杨W在22.82~34.06 kg·d-1之间。③白榆、新疆杨在夜间保持一定的液流量以补充白天所耗水分,夜间水分补充量对各自日耗水量的贡献相近,为8%左右。④白榆、新疆杨Fs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但气象因子的作用过程表现复杂。复相关分析表明:白榆、新疆杨Fs与Rs、Ta、Ws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RH呈极显著负相关,按相关程度排序为:Rs>RH>Ta>Ws。  相似文献   

12.
利用开顶箱薰气室,设置正常大气CO2浓度(Ambient CO2,350 umol·mol-1)和高CO2浓度(Elevated CO2,700μmol·mol-1)2个水平和不施氮(NN,0 gN·m-2)、常氮(MN,5 gN·m-2)、高氮(HN,15 gN·m-2)3个氮素水平,研究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施用对三江平原草甸小叶章湿地(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呈增加趋势,易氧化有机碳(LOC)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碳(CHC)的变化因生长期和氮素水平而异。CO2浓度升高,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呈现不同的响应趋势。细菌数量在腊熟期增幅最大,为31.4%;真菌数量在腊熟期增加16.6%,成熟期增加24.3%;放线菌数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相关分析表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都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显著相关。湿地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更多的有效能量,从而加快湿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3.
干旱草原地区起沙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宽范围颗粒谱仪WPS以及20 m梯度塔获得的观测资料,计算了朱日和地区沙尘天气下的起沙通量、摩擦速度以及临界摩擦速度,得到以下结论:①起沙通量大小与沙尘天气的强度呈一定的相关关系,随着沙尘天气强度的增大,起沙通量大小也增大。3月26日与4月6日两次沙尘天气下,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平均起沙通量分别为6.0亿kg·m-2·s-1和4.14亿kg·m-2·s-1。②朱日和地区地表摩擦速度一般都在<1 m·s-1的范围内,n取1或2时,起沙率与Un*线性相关最好。③计算得到了观测粒子段的临界摩擦速度值。临界摩擦速度U*t随着粒径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报》2015,70(1)
对2013年北京市35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的PM2.5数据进行分析,探讨PM2.5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前体物和大气氧化性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PM2.5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22.8μg·m-3、85.1μg·m-3、84.9μg·m-3和79.1μg·m-3;各类监测站中浓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是交通站、城区站、郊区站和区域站,平均浓度分别为102.2μg·m-3、91.8μg·m-3、89.1μg·m-3和88.7μg·m-3。PM2.5月均浓度呈波浪型分布,在1月份、3月份、6月份和10月份各出现一个峰值。全年来看,交通站PM2.5的日变化规律呈单峰型分布,其他站点呈双峰型分布。分地区来看,年均PM2.5浓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是东南部、西南部、城六区、东北部和西北部。PM2.5浓度与NO2、SO2和OX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前体物和大气氧化性对PM2.5浓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进行了1年(2012年1月—2013年1月)原位观测,分析了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对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无机N含量变化与土壤N2O排放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2种天然林均表现为大气N2O排放源,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林平均土壤N2O排放速率分别为7.29μg·m-2·h-1、7.41μg·m-2·h-1;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季节变化明显,最高排放速率均出现在夏季6月,分别为16.51μg·m-2·h-1、18.86μg·m-2·h-1;2个林分N2O排放速率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2年1月和2012年9月,分别为3.04μg·m-2·h-1和2.17μg·m-2·h-1。2种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均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2种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与NH4+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米槠天然林和阿丁枫天然土壤N2O排放速率与NO3-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及NO3-含量的变化对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N2O排放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油蒿生物量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生物量的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影响流沙基质中CaCO3的淋溶和淀积。为研究腾格里沙漠油蒿群落中土壤CaCO3的形成,对油蒿当年生物量的凋落分解与土壤呼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固定沙地上油蒿当年生物量[(41.51±1.76)g·m-2]显著高于半固定沙地[(32.31±0.92)g·m-2],固定沙地上油蒿叶量籽量和[(32.89±1.34)g·m-2]也显著高于半固定沙地[(19.32±0.64)g·m-2];但不同立地油蒿叶量和籽量的分解速率均大于0.6692 g·g-1·a-1,且油蒿的凋落物需要4.48 a才能达到分解最大值。另一方面,油蒿半固定沙地、油蒿固定沙地和油蒿+冷蒿固定沙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分析表明,油蒿+冷蒿固定沙地土壤呼吸速率最低[(7.37±1.07)mg CO2·m-2·h-1]可能与油蒿+冷蒿固定沙地土壤中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土壤呼吸脱氢酶活性有关。可见,干旱区油蒿群落越到固定阶段,凋落量越大,释放的Ca2+越多,土壤呼吸速率越低,土壤中的pH值越高,而这越有利于土壤中CaCO3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利用Grimm1.108、Thermo RP 1400a、TSP以及CAWS-600等仪器,对2008年4月17日至23日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1次强沙尘暴过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合天气资料分析得出:①Grimm1.108颗粒物分析仪监测结果表明,日平均浓度出现两个峰值区,主峰值出现在20日,次峰值出现在18日,而小时平均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4月19日至20日,21日中午存在1个峰值区,其他时段浓度相对较低。②强沙尘暴发生时的分钟观测数据表明,随着风速的逐渐增强,沙尘暴强度逐渐增强,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达到最大值,>0.23 μm颗粒物总浓度为39 496.5 μg·m-3,>20.0 μm颗粒物总浓度为5 390.7 μg·m-3,随后浓度逐渐下降。③PM10和TSP的浓度变化同样反映沙尘天气的过程和强度,沙尘暴前期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远低于强沙尘暴期间,随沙尘天气减弱,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④沙尘天气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同种类植物叶面滞尘粒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不同种类植物叶面滞尘粒度特征,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沙漠植物园内10种阔叶植物的叶面滞尘和同一环境中集尘缸降尘进行取样,利用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物叶面滞尘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叶面滞尘平均粒径为16~61 μm,以粉沙和极细沙为主,粉沙(65.85%)和黏土(7.77%)含量大于集尘缸降尘中的相应含量(32.01%,3.19%);植物叶面滞尘分选性较差,分选系数为1.42~1.74;偏度属于近对称、正偏或极正偏;峰态中等偏窄,峰度值集中在1.019~1.375。与集尘缸降尘相比,植物叶面滞尘颗粒偏细,分选性偏差,整体正偏程度偏小,峰态偏宽。(2)10种植物叶面滞尘粒度也存在差异,平均粒径排序为灰杨<银沙槐<沙枣<小叶白蜡<沙冬青<枸杞<沙打旺<铃铛刺<胀果甘草<白刺,表明植物叶面对大气降尘的滞留和吸附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是植物叶面特性(是否有绒毛或褶皱等)、植物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以及与之相应的风沙流颗粒分布、近地表小气候特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3)粒度参数相关散点图表明10种植物叶面滞尘、集尘缸降尘沉积环境不同,而平均粒径与分选性对沉积环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沙尘事件对兰州河谷大气环境PM1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晓鹏  陈开锋 《中国沙漠》2011,31(6):1573-1578
利用1999—2001年兰州河谷大气中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结合河西地区沙尘事件频次,分析了兰州河谷大气环境PM10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源于河西地区的沙尘暴对兰州市空气中PM10含量有重要影响,PM10浓度在冬春季较高,在夏季较低。1985—2001年16 a来河西走廊中东部沙尘事件年均约为37.6 d,兰州河谷年均沙尘事件约为24.4 d,两者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R=0.67,P=0.003)。2001年兰州河谷1 h平均沙尘PM10浓度统计分析显示:PM10含量大于1.0 mg·m-3 的峰值,主要由河西地区沙尘暴过程引起,而PM10含量0.5~1.0 mg·m-3之间的峰值,主要由工业污染物SO2、NOx及颗粒物的排放引起。要长期有效地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不仅要科学地制定本地污染物的减排措施,还要考虑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艾比湖湿地边缘带典型植物固碳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艾比湖湿地芦苇和柽柳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计算出光合速率对植物固碳能力,结果表明:芦苇日均固碳为2.4 g·m-2·h-1,柽柳日均固碳为2.2 g·m-2·h-1;储碳量方面由于芦苇分布面积小且光合周期短,总体上表现为芦苇柽柳;外部环境因素(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对植物固碳能力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的重要性,芦苇与柽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芦苇的影响表现为: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大气CO2浓度温度;对柽柳的影响表现为: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两类植物储碳量计算结果表明,芦苇和柽柳均具有较强储碳能力,芦苇年均储碳量约为1.3×108t左右,柽柳年均储碳量约为1.6×108t左右,芦苇与柽柳对艾比湖湿地的碳循环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