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地震与活动断裂空间关系的三维可视化建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国内学者利用2D 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利用3D GIS更能准确地分析地震与活动断裂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采用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设计的数据结构,在ArcGIS下构建了三维断层模型,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三维断层模型的三维空间缓冲区模型;并利用向量判别法实现了三维缓冲区的空间分析,进而实现了地震与活动断裂三维空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基于该模型对太原市区内主要断裂与地震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南黄海活动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震中与10 km和20 km断层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得出断层缓冲区内地震的数量,从中看出:走向NE~NEE向断裂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活动断裂;通过对断层和震中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得出对地震发生有影响的断层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GIS研究安徽省地震与断裂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Arc Catalog建立安徽省断裂和地震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缓冲区分析、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等GIS空间分析功能,确定以25 km为半径的缓冲区包含97%以上地震,并依据叠加结果计算得出单位断裂长度的地震数量,分析数据表明,落儿岭—土地岭断裂、青山—晓天断裂、梅山—龙河口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强。通过活动断裂与地震缓冲区分析结果,发现断裂交汇处小震群分布,逆段、断裂交汇处易发生强震。研究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地震与断裂关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Arcgis catlog建立延怀盆地地震和活动断裂基础数据库,运用GIS软件环境的缓冲区、空间叠加及统计等分析方法,对延怀盆地内部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中小地震活动主要沿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和延矾盆地北缘断裂分布;约83.7%的地震发生在以10 km为半径的断裂缓冲区内;在正断层缓冲区内,单位地震数较高。结合活动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延怀盆地在全新世以来受拉张应力场控制作用,中小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在盆地一侧,且靠近控制盆地的主控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南北地震带和中央造山带交汇区断裂带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对区内16条主要断裂带,以25km为缓冲区宽度,进行叠加,分析各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的发震断裂有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西段、礼县-罗家堡断裂西南段以及临潭-宕昌断裂的东南段、文县断裂西南段、虎牙断裂和雪山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断裂地震活动性最强,其次是塔藏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以及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按震源深度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区内的震源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大,震源深度剖面图反映了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进一步揭示出了青藏高原向东挤压、物质向东向南逃逸的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ArcGIS为平台,通过对山东省地震台站与行政区划图、活动断裂带图、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等进行叠加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来研究山东省地震台站的空间分布特点。得出山东省地震台站在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近半数位于活动断裂旁6km范围内,绝大部分位于25km范围内,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区区划内的数量超过了60%。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江西活动断裂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江西境内分布的18条主要活动断裂周围10km,20km,30km建立缓冲区,对各缓冲区的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江西地震活动较强区域主要在赣南,其次在赣北。为江西省的防震减灾工作部署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地区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帮华  黄日恒 《华南地震》2006,26(3):109-118
中国东部,相对来说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震中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也关系密切。通过对东南沿海大量震例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三组断裂与地震的关系,得出东南沿海地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三组断裂构造,分别构成了区内的衰减构造、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形成了东南沿海陆缘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龙高半岛主要断裂与上覆地层的切割关系考察、浅层地震勘探、断裂两侧等时地貌面的分布调查等资料,分析了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楼-东瀚断裂(F1)、高山断裂(F2)和海口-江阴断裂(F4)属有地质、地貌证据的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三山断裂(F3)属浅层地震勘探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福清断裂(F5)和东张断裂(F6)属断层物质TL测年结果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从区内≥3级中小地震沿龙田-江镜地堑边界的分布特点看,可能与三山断裂和海口-江阴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GIS分析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屈春燕  叶洪 《地震研究》2000,23(1):72-75
利用GIS的定距离空间分析功能,对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及新生喧盆地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沿断裂带的历史地震次数,最大震级及b值;同时对盆地的控制断裂和历史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些均为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探索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原理、计算步骤和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例比较了pushover分析结果与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分析了高度、荷载分布模式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周期气压波对钻孔体应变仪观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相关分析与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天津宝坻、北京东三旗和河北张家口台2003~2006年钻孔体应变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台站不同周期的气压波与体应变具有不尽相同的关系,如宝坻台年周期体应变与气压负相关,回归系数为-13.35×10-11/Pa,滞后气压变化62.15天;月周期和日、半日周期体应变与气压均呈同步、线性、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平均值分别为7.489×10-11/Pa和6.301×10-11/Pa。不同台站日、半日周期和月周期气压波对体应变的影响较为接近,而与年周期相比差异较大。根据岩石力学和弹性力学原理,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周期气压波与体应变相关性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区域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对地电场观测方法进行了概要介绍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编写的不同台站之间观测数据的相关分析软件和MAPSIS中的谱分析功能,对“首都圈”地区部分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相关性研究和频谱特性研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正常观测条件下,小区域地电场台网观测数据有一定的相关性,频谱特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电场台站之间的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似乎与台距有一定的关系;②通过多个台站的相关性分析和频谱特性分析,可以对地电场数据的变化情况如干扰,漂移等进行初步评判和辐助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宝一  龚平  王丽芳 《地震研究》2006,29(2):209-213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一般步骤及其在MapGIS软件上的实现方法。并以三峡坝区某工程场地为例对程序进行了测试。GIS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易于掌握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流程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用户对复杂地震危险性分析过程的认知能力,可以帮助用户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从空间数据中挖掘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白银形变观测站2008年以来观测资料的运行、变化和噪声水平做初步分析,结果表明:DSQ 型水管倾斜仪观测资料连续、稳定、可靠具有明确的正常背景---夏高冬低,为今后地震前兆异常的判断打下基础;水管倾斜仪 EW 分量在2013年7月22日 MS 6.6地震前出现破年变变化,说明白银地震台水管倾斜仪具有一定的地震前兆异常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电力系统地震功能失效有两种方式,一是物理功能失效,二是供电流功能失效。对系统供电流功能失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用模糊矩阵对受地震干扰的系统进行连通性分析,之后运用灵敏度安全法对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该方法是将因地震引起的电力供应系统线路开断视为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种扰动,从系统供电流方程的Taylor级数展开式出发,得到灵敏度矩阵,以系统节点注入的功率增量来计算系统运行变量增量,为判断系统运行状态提供依据。最后结合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该工作可作为电力系统地震功能失效分析的理论基础,为电力系统地震防灾和工程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Analysis of data characteriz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as presented, with an emphasis on components responsible for neutralization of rain acidity. For this purpose, chemometric methods were applied. Based on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pH and potassium and ammonium ions in the heating period (October–March) and potassium and sodium ions in the non‐heating period (April–September) was observed. Additionally, a classification of eight variables, i.e., Na+, K+, Mg2+, Ca2+, , , Cl?, and according to their similarities was made using a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this study, two ions, potassium and ammonium, together with the pH value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group (cluster) in the heating period while in the non‐heating period ions of potassium and sodium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the pH. The results of the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selected ion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neutraliz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acidity. This relationship was confirmed by a discriminant analysis in which potassium and ammonium ions were selected as components of the highest potential for precipitation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its acidity degr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 pH and the number of non‐precipitation days preceding the precipitation was also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observed an increase of the pH value was not very high, nevertheless, the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the period preceding the precipitation on the pH value recorded on the day of the precipitation occurrence was quite evident.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用新浪微博官方API的方式,获取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微博信息,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微博词频统计与时空特征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类统计方面,地震发生之后24h内,与地震相关微博中人的反应占比达到73%,救援行动占比达到11%,这时由于微博本身特点以及民众对救援的期望造成的。在词频统计方面,高频名词表明震后24h内微博上的热点事件,而高频动词与形容词表明民众会在震后变得焦虑和不安并通过在网上互相激励来缓解震后的不安和焦虑。时间特征表明震后0~4h内,有大量和地震相关的灾情信息会通过微博博文内容的方式发布,而随着应急救援行动的进行,在震后12h以后,民众的情绪会逐渐平复,社会及民众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空间特征表明,由于震后通信中断与网络堵塞,微博灾情基本成点状分布,随后随着通信与网络的恢复、应急救援的进行微博灾情逐渐变为带状分布并进而趋向于形成一个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依据能量平衡方法设计了某6层RC框架结构,采用震级-震中距条带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选取12条随机地震动,利用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增量动力(IDA)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破坏状态概率曲线以及结构破坏概率矩阵。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结构能够形成预设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可以保证结构中梁充分参与耗能,同时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倒塌能力,可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建筑简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固有特性和抗震性能,根据西安城南门箭楼复原工程资料,采用半刚性弹簧单元来模拟实体结构的榫卯、斗拱和柱础连接,建立箭楼大木作构架的局部和整体两种有限元模型.采用Block Lanczos方法,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模型的前10阶频率和振型;采用瞬态分析方法,在El Centro波、Taft波和兰州人工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