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位于欧亚大陆地台盖层的山间盆地和洼地构造中的产铀沉积盆地控制着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布。铀矿床呈带状分布在5个矿带中。在碰撞造山带发育地区的构造沉积型的产铀盆地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延伸达10000km,其特征是剖面呈双层结构。剖面的下部(Pz-Mz)由陆源碎屑、含煤及碳酸盐沉积构成;剖面的上部(N-Q)为无矿的磨拉石。在这些盆地中找到了大、中、小型砂岩铀矿床。在碰撞造山带和地台构造带的边界上坐落着东西向的次造山带,产铀的沉积盆地在其中呈结点状分布。这些产铀沉积盆地位于中间地块(捷克地块、法国中央地块等)和年轻地台的活化部分(中央克兹尔库姆、楚-萨雷苏等),具有近造山自流水盆地的活跃水动力学特征,并在其中产出大、中和超大型卷状铀矿床。北带的俄罗斯地台盖层中划分出构造-岩石型沉积盆地,其中至今只找到主要是产于建造内型河谷中的中、小型铀矿床;在年轻的西西伯利亚地台南缘有-由构造-岩石型沉积盆地构成的、产于底部古河谷中的大、中、小型中生代铀矿床;在欧亚大陆东部贝加尔-戈壁带的范围内产铀沉积盆地既可产于碰撞造山区,也可产于古老地台的活化部分,通常在空间上与反映热缕作用的新生代火山作用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海流图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盆地结构、沉积盖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论述了盆地内沉积盖层主体李三沟组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呈同期异相特征。着重分析了盆地内铀成矿条件和铀矿化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找矿目的层,圈定了有利砂岩型铀成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沉积盖层,蚀源区老地层及各时期侵入岩浆岩中铀,钍,钾含量背景值,矿化异常,铀镭平衡特征分析,探讨了蚀源区的铀源条件和沉积盖层有利成矿目的层位,为选择远景地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形成和分类,阐述该区内铀成矿前地质分布和铀成矿背景,提出在华南存在三类含铀沉积建造,即震旦-寒武纪地槽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I)、上古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属沉积含铀建造(Ⅱ)和中、新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Ⅲ),它们制约了华南绝大部分铀矿床的空间分布。最后,本文概括了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主要特征及与区内各类铀矿床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各地质体(层)物性参数和重磁场特征的分析,推断解释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基底结构、岩相特征和区域性大断构造控盆作用。依据次级断裂构造性 磁源体最小埋深,分析它们对沉积盖层凸格局的影响,对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单元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依据水成铀成理论,在基底埋藏浅、盖层沉积厚产薄地段、寻找相对稳定、有利于铀成矿的斜坡带。  相似文献   

6.
准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孟才 《铀矿地质》2003,19(1):16-20
准巴彦塔拉盆地是内蒙古二连盆地北东部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是寻找板状或卷型铀矿的有利地区。本在总结区域地质背景、盆地的基底、盖层及侵入岩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准巴彦塔拉盆地沉积体系和构造演化规律,详细分析了盆地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根据目前的钻探揭露成果,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意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盆内重磁场展布和物性参数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利用地震及钻孔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查干德勒苏坳陷内的主要凹陷结构形态,划分了盆地盖层结构层,并着重分析了沉积盖层结构,岩性岩相,沉只环境。认为苏红图组二段是查干德勒苏坳陷内的找矿目的层,且查干凹陷,白云凹陷南侧的斜坡带是寻找砂岩型铀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8.
潘蔚 《铀矿地质》2000,16(1):19-25
作者对伊犁盆地的铀矿化同位素年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矿化期开始的时代与盖层间最新一个不整合面上覆地层时代相吻合的地质事实。在对铀成矿机制进行期的基础上,提出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阶段应在盆地经历最新一次构造不整合运动后的盖层演化阶段(本文称之后构造不整合阶段)的认识。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伊犁盆地轴成矿条件与矿化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认为控制成矿空间的关键因素是后构造不整合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聚煤沉积盆地,同时也发育赛汉组古河谷,古河谷在盆地内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河谷内发育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及哈达图等多个铀矿床。铀矿床具有"同河谷多矿床、同河谷多类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的研究,将赛汉组古河谷与铀成矿有关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沉积前断陷期构造形成了古河谷建造沉积的带状谷地;断坳转换期湖相沉积的灰色泥岩,为铀成矿间接提供了还原物质;坳陷期沼泽化沉积,为铀成矿提供了直接还原介质;赛汉组上段热-重力沉降期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形成主要的铀储层。挤压隆升剥蚀期,受构造掀斜抬升,影响了成矿作用的类型及规模;成矿后期的热沉降期,导致新一轮的沉积充填,起到保矿的作用。通过对赛汉组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等特征的研究,发现下白垩统赛汉组下段沿短轴方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长轴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较发育,沿古河谷呈朵状、带状分布,矿床主要产于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内。建立了赛汉组古河谷内典型矿床的矿床成矿模式,将赛汉组古河谷的矿床成矿模式划分为巴彦乌拉潜水-层间氧化式、赛汉高毕潜水氧化式及哈达图层间氧化式。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为大型断-坳复合型沉积盆地,复杂的盆地演化和充填作用形成了盆地有利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控制了盆地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开展盆地构造-充填特征研究是深化盆地铀成矿机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文章通过对松辽盆地构造-充填特征研究,总结了成盆动力学机制,初步恢复了原形盆地形态与特征,查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与盖层建造类型。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主要经历早白垩世裂谷(断陷)与晚白垩世坳陷两个主要成盆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充填结构,在垂向上发育三套上红下黑的成矿建造组合。将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古新统—始新统(E1—E2),盆地在挤压背景下发育全区隆升剥蚀,深部成矿流体大规模渗出改造成矿,是盆地的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11.
沉积岩石中铀—多元素渗入矿床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铀成矿的大地构造和地质构造将渗入成因的铀矿床划分为三大类;受同造山期构造活化影响的年轻地台上的矿床,后地台造山带山间盆地和坳陷中的矿床,切割古老地盾和褶皱区基底岩石的侵蚀古河道矿床,对每类矿床的成矿因素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对比,最后对俄罗斯领土上的找矿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地台盖层中的含铀性的研究不很够,其分布区情况如下:(1)БaлTИЙckИЙ地盾:在BeHД期ГДOBckИЙ层灰色粘土-砂岩中有后生的淋积型矿化,可以划分出БaлTИЙcko-ЛaдoжckaЯ两个含铀地带。前者含有CлЯBЯHckoe、ПoлЯHBI、PЯбИHOBC-koe矿床。在两地带范围内有可能存在不整合面型矿床。(2)乌拉尔西部边缘:含铀石,沥青铀矿的矿石产于在二叠~三叠纪河谷沉  相似文献   

13.
兴蒙地区发育多个盆地,盆地主要类型为叠合型和克拉通型,且盆地内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在大量钻孔资料编录整理、编图研究等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各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的构造、沉积充填、还原介质、流体作用和铀矿化等特征,讨论了铀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铀成矿作用发生于盆地特定的构造演化阶段,一定大地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富铀基底地层、岩浆岩等控制了成矿物质来源,造就了规模宏大的铀成矿域、成矿省及成矿区带。盆地在断陷、坳陷及克拉通阶段发育了还原建造和铀储层的组合类型,构造反转使得盆地不同部位遭受剥蚀,形成剥蚀窗口;剥蚀窗口主要发育于盆地的边缘、凸起和凹陷的结合部位。随着剥蚀抬升,深部油气、煤成气等向剥蚀隆升区运移和逸散。在铀成矿流体与还原介质的氧化还原作用下,形成潜水、潜水- 层间氧化带和层间氧化带,同时形成铀矿体。盆地内铀成矿作用类型为①潜水、潜水- 层间和层间氧化作用;②同沉积成矿;③构造热事件叠加成矿;④多种流体混合作用成矿。在综合中新生代兴蒙地区不同阶段大地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特征研究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各盆地的地质特征和相应的铀成矿机理,建立了兴蒙地区铀成矿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冯明月 《铀矿地质》1999,15(4):198-203
本文在综合分析古河道型砂岩铀矿成矿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克鲁伦河盆地、呼查乌拉-呼伦湖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基底与沉积盖层特征,指出了盆地的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对铀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寻找新的铀资源后备基地已成为核工业铀矿地质系统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因采冶成本低,矿量大,有利于环保等突出优势,已成为当前我国铀矿找矿的主要类型,准巴彦塔拉盆地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北东部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是寻找板状或卷型铀矿的有利地区。本文在总结区域地质背景,盆地的基底,盖层及侵入岩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准巴彦塔拉盆地沉积体系和构造演化特征,详细分析了盆地铀成矿条件和找太前景,根据2001年的钻探揭露成果,提出了下步工作意见。  相似文献   

16.
巴丹吉林盆地沙枣泉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丹吉林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笔者通过沙枣泉地区地质调查、钻探查证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对该区铀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沙枣泉铀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依据沙枣泉地区的构造及盆地演化、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年龄等,认为区内铀成矿具有两阶段特征:即同生预富集矿化阶段和后生氧化改造富集成矿阶段;铀矿体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沉积转化面,产于盆地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向斜凹陷部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综述查干德勒盆地地质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划分了含水系统,分析了水动力条件。应用稳定同位素测试成果进一步佐证了传统的水文地质分析。根据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特征,从目的层空间展布,铀源,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水中微量元素,放射性水化学特征等角度充分提取了铀成矿信息,在盆地中部南缘圈定了一片铀成矿景区。  相似文献   

18.
赵忠华  张学元  宋鹏  李永红 《铀矿地质》2011,27(1):26-29,51
巴扬山火山断陷盆地位于中、俄、蒙铀-多金属成矿带上,与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田有着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与蒙古多尔诺特铀矿田处于同一成矿区。通过对基底、盖层、岩石铀含量、构造和铀-多金属矿化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认为该盆地具备了火山岩型铀-多金属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亚铀一煤矿床及其成矿规律等于文卿译王超校在前苏联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中生代含煤坳陷中,已知有大量铀一煤矿床和矿点。含煤坳陷出现在中生代造山带内的年轻台坪(西西伯利亚和图兰)范围内,这些盆地被埋藏在白恶纪一新生代地台盖层之下。含...  相似文献   

20.
二连盆地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二连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出早白垩世的大陆伸展断陷、断拗转换和晚白垩世以来弱挤压差异升降3个演化阶段。根据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认为断拗转换阶段沉积的灰色碎屑岩系是重要的找矿目的层,差异升降运动为砂岩型铀矿成矿提供了必要条件;分析了盆地中不同地段可能产出的铀矿化类型,初步归纳了铀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