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区花岗岩的成因问题,存在着三种意见,作者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认为它是加里东期同构造花岗岩侵入体,主要依据是:它侵入震旦系云开群变质岩中,接触关系及界线很清楚;岩体有宽大的内部相和很窄的边缘相;岩体外围有角岩类组成的接触变质带。岩石具有同构造碎裂—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岩石化学成分稳定,据各种投影与图解结果,证明它属于岩浆型花岗岩。对晶形完好和浑圆状二种锆石,经分析其化学成分相同;采用 U-Pb法测定的年龄值,分别为469Ma 及461Ma,说明它们均形成时代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广泛分布早古生代岩浆岩,被认为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但其动力学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收集了近年发表的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揭示其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动力机制。华南早古生代岩浆岩以S型花岗岩(片麻状和块状)为主,少量为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等)。S型花岗岩广泛分布于东扬子板块和西华夏板块,但存在穿时性。邻近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的云开地块和武功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形成于约470~410Ma,峰期年龄为~442Ma;位于西华夏板块东缘-武夷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持续时间较短(约455~415Ma),峰期年龄略年轻(~435Ma)。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主要分布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或西华夏板块东缘地区,最早形成于约455~450Ma,明显晚于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但与西华夏板块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相近。西华夏板块与冈瓦纳北缘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发生俯冲碰撞,西华夏板块东缘之下的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减压熔融,发生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增厚,...  相似文献   

3.
东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发育大量片麻状花岗岩,据野外特征分为含斑片麻状花岗岩和不含斑片麻状花岗岩,片麻理属后期韧性剪切叠加改造结果.本文获得含斑片麻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42.1±7.2)Ma和(941.9±4.9)Ma;不含斑晶的片麻状花岗岩年龄为(424.2±3.4)Ma,这些年龄数据表明片麻状花岗岩分别形成于新元古代和中志留世.野外调查表明,片麻状花岗岩侵入于长城系星星峡群和卡瓦布拉克群中,被块状石炭纪花岗岩侵入.研究区西侧上覆泥盆纪地层未发生明显韧性变形.据此限定区内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晚志留世(约424 Ma)之后至泥盆纪之前.  相似文献   

4.
耿元生 《岩石学报》2009,25(8):1830-1842
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缘的贺兰山杂岩主要由孔兹岩系和变形花岗岩(正片麻岩)所组成,前者主要由夕线石榴片麻岩、石榴二长片麻岩、变粒岩和少量的大理岩及麻粒岩所组成,后者主要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片麻状变质闪长岩.本文报道了该区变形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黑云二长片麻岩和石榴子石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053±58Ma和2047±42Ma,斑状花岗岩和片麻状闪长岩分别在1955Ma和1920Ma侵位.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存在一条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杂岩带,该带中的花岗杂岩主要形成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于2.0Ga,第二阶段主要出现在2.0~1.87Ga期间,第三阶段的花岗杂岩在1.85~1.80Ga期间侵位.年代学研究还表明,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岩浆作用常常与变质事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碧溪岭未经历超高压变质的片麻状花岗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与榴辉岩密切伴生的花岗片麻岩是否也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一直是个争议的问题。笔者最近在碧溪岭片麻状花岗岩中首次发现了可靠的岩相学和矿物学证据 ,证明该岩石只遭受到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而未曾记录超高压变质矿物组合。根据片麻状花岗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强烈糜棱岩化的发育 ,认为超高压岩石在抬升到地壳范围时与以花岗质岩石为主构成的扬子陆壳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并置。  相似文献   

6.
辽西台里地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均曾被视为新太古代花岗岩。根据各类花岗质岩石的产状序次关系确定,块状/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和斑状花岗质片麻岩中,分别出露于研究区南北两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显示火山弧花岗岩的特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组成复杂,大量继承性锆石和新生锆石共存。新生锆石岩浆结晶特征明显,内部发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较高的Th/U值(0.15~1.70)。两个样品的新生锆石U-Pb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3.7±2.0) Ma和(153.7±4.7) Ma。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源自下地壳中基性火成岩的晚侏罗世花岗质侵入岩,其构造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疆富蕴县境内的乌恰沟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沿构造线展布的片麻状细粒花岗岩脉出露在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围岩均为苏普特岩群黑云斜长片麻岩。运用LA-ICP-MS方法对乌恰沟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细粒花岗岩脉进行锆石U-Pb测年分析。测年结果显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的生成年龄为(393.5±4.5)Ma,即形成于早泥盆世,与区域地质背景对比来看,该岩体为碰撞造山阶段所形成;片麻状细粒花岗岩脉的侵入时代为(293.5±6)Ma,表示该区的构造热事件时限。构造变形特征显示片麻状花岗质侵入体与该区左行韧性剪切变形密切相关,据此推测出该地区地层变质变形时代,以及该区左行韧性剪切作用的时限。  相似文献   

8.
马衔山变形花岗岩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邓颖晖 《甘肃地质》1997,6(1):37-43
马衔山变形岗岩体位于祁连造山带的最东端,表壳岩属长城纪地层,侵入时代为吕梁期,已获单矿物锆石U-Pb等时线年龄值2152Ma。主体岩石类型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钾长花岗、后者侵入前者。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岳西碧溪岭地区片麻状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别造山带,出露大量的片麻状花岗岩,其岩性主要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现已确认它们与超高压变质岩石之间存在侵入接触关系。岳西碧溪岭地区的片麻状斜长花岗岩位于榴辉岩体的南部,其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表明,该岩体侵位时代为晋宁期(861±58Ma),并于海西期(318±14Ma)曾遭受一次强烈的变质热事件改造。这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和折返机制的认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1研究区地质背景岫岩红旗铅锌矿区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上的辽东元古代古裂谷的内带-中央裂陷区,位于华北地台(Ⅰ级)辽东台背斜(Ⅱ级)营口宽甸古隆起(Ⅲ级)盖县宽甸基底凹陷(Ⅳ级)虎皮峪复背斜南翼。区域内岩石主要为辽河群变质岩及大面积侵入的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中生代三叠纪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和侏罗纪花岗斑岩、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伏牛山区花岗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书炜 《河南地质》1995,13(3):183-190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有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它以岩席楔入式侵入太华群围岩,是岩浆型而非混合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在岩性变化范围、副矿物、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存在任何演化关系,更不是后期构造作用异化而成的。它们是两  相似文献   

12.
西藏定结幅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中发现基性麻粒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工作区在构造位置上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高喜马拉雅带中段 ,聂拉木群作为喜山期抬升和剥蚀揭露的最老的结晶基底 ,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隆升作用最直接的证据。笔者在 1∶ 2 5万定结幅区调工作中 ,首次在定结县聂拉木群的剖面研究中发现了基性麻粒岩 ,并在其中找到反映喜马拉雅快速隆升的降压反应结构和多期变质矿物组合 ,这对于研究该区的地壳组成和高喜马拉雅带的隆升机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聂拉木群基底变质杂岩总体上分 3个组成部分。1聂拉木群以角闪岩相为主体的变质表壳岩系 ,进一步分下部的曲乡组和上部的江东组 ,前者主要为一套片麻岩和混合岩、混合片麻岩组合。后者为一套厚层石英岩、黑云石英岩、石英片岩和黑云母片岩 ,底部夹大理岩和石墨片岩。 2灰色片麻岩(TTG?) ,主要发育在曲乡组片麻岩分布区内。 3原地—半原地花岗岩 ,岩性有片麻状混合二长花岗岩、片麻状—眼球状粗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基性麻粒岩的产状有两种 :1在江东组和曲乡组中呈透镜体产出 ,横向上断续相连 ,基本上可恢复层状产出的特征。 2在片麻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中呈包体的形式产出 ,退变质反应结构发育 ,但仍能找到麻粒岩相的残留矿物 (紫苏辉石 )。基性麻粒...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河台金矿区位于两广交界的云开地区,矿区内印支期花岗岩、混合岩和韧性剪切带并存,是研究花岗岩与混合岩岩石成因关系的良好场所。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矿区内云楼岗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253±16Ma,云开群混合岩年龄为2403±51Ma,在分析误差范围内前者形成时间比后者早了约10Myr。云楼岗花岗闪长岩与云开群混合岩具有某些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过铝质;高的K_2O含量、Fe_2O_3/MgO比值以及Rb、Pb、LREE含量和初始(~(87)Sr/~(86)Sr)(I_(Sr))比值;εNd(t)为负值;具有低的10000Ga/Al值;亏损Ba、Nb、Sr、P和Ti;SiO_2与TiO_2、Fe_2O_3T、CaO、Nb都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些特征表明它们可能都是壳源的。另外,两者中的黑云母都是再平衡的原生黑云母,表明成岩后两种岩石又在近乎相同的温压条件下遭受了改造。然而,云楼岗花岗闪长岩与云开群混合岩、变质沉积岩之间的稀土特征和Sr-Nd同位素又有所差异。前者Nd模式年龄为1821~1692Ma,明显晚于后两者(2264~1783Ma、2170~1910Ma);另外,岩体的Rb/Sr比值为14~16,明显低于混合岩的27~92。所以,云楼岗花岗闪长岩可能来自下地壳深熔作用,并混入有少量年轻地幔成分而形成的混合岩浆,而云开群混合岩只是变质沉积岩的原地熔融产物。因此,云楼岗花岗闪长体与邻近云开群混合岩不是同源的,前者也不是后者的最终产物。云楼岗岩体和云开群混合岩的形成时间可能分别代表了华南板块和印支板块碰撞高峰期和终了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作者对於北戴河海滨地质初步观察之报告提要原稿约四千余言: 本区位於北纬39°49′东经119°30′,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东莲蓬山,海拔约120公尺。地形属於老年期,残丘低缓,岩层皆风化极深。本区出露之岩层,根据其岩性,构造及生成时代等,可划分为下列四带: (Ⅰ)变质岩带:本带岩石以结晶片岩、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及伟晶岩脉为主;前二类多出露於东莲蓬山一带。后二类在全区分布最广。作者用肉眼看到之片麻岩类计有辉石岩或角闪石岩及角闪片麻岩等,结晶片岩类计有柘榴子石云母片岩、黑云母片岩、绿簾石云母片岩及绿泥石云母片岩等,片麻花岗岩类含有各种片麻状花岗岩,长英岩及纹象花岗岩等,伟晶岩脉类含有磁铁矿伟晶岩脉,电气石伟晶岩脉,柘榴子石伟晶岩脉及云母伟晶岩脉等。其接触关系为:片麻岩类及结晶片岩类包围於片麻花岗岩类之内,而后者又为晚期之伟晶岩脉类穿插侵入。以岩性而论,或与东北之辽东系或山东之泰山系相当。作者任刘庄之南北曾见到辉长岩类露头两块,因其兴围岩之接触关系极不明显,仍暂划归变质岩带。  相似文献   

15.
胡培远  李才  苏犁  张红雨 《地质通报》2012,31(6):843-851
本松错岩基是羌塘中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复合岩基,面积超过1800km2,由石炭纪、三叠纪和侏罗纪3个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岩体组成,记录了羌塘中部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是研究羌塘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蜈蚣山花岗岩位于本松错复合岩基北部,前人认为其时代为侏罗纪,但是近期在蜈蚣山地区侏罗纪花岗岩中发现有少量印支期花岗岩出露,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和二长花岗岩,可能为侏罗纪花岗岩的捕虏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与区域内其它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共同构成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同碰撞—后碰撞岩浆弧。此外还对花岗片麻岩片麻理中的黑云母做了40Ar-39Ar测年,获得了175.8Ma±1.1Ma的定年结果,与其围岩侏罗纪花岗岩年龄相近,推测花岗片麻岩是印支期花岗岩受后期侵入的侏罗纪岩浆改造后的产物,本松错复合岩基应当是中酸性岩浆岩多期侵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本松错岩基是羌塘中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复合岩基,面积超过1800km2,由石炭纪、三叠纪和侏罗纪3个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岩体组成,记录了羌塘中部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是研究羌塘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蜈蚣山花岗岩位于本松错复合岩基北部,前人认为其时代为侏罗纪,但是近期在蜈蚣山地区侏罗纪花岗岩中发现有少量印支期花岗岩出露,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和二长花岗岩,可能为侏罗纪花岗岩的捕虏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与区域内其它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共同构成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同碰撞—后碰撞岩浆弧。此外还对花岗片麻岩片麻理中的黑云母做了40Ar-39Ar测年,获得了175.8Ma±1.1Ma的定年结果,与其围岩侏罗纪花岗岩年龄相近,推测花岗片麻岩是印支期花岗岩受后期侵入的侏罗纪岩浆改造后的产物,本松错复合岩基应当是中酸性岩浆岩多期侵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某地石英脉型铍矿床,经过勘探工作证实,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矿床成因应属于气成——热液型的铍矿床.一、矿床地质特征概述本区位于古生代褶皱带的南缘,南部与沉降带相接,沿其接触带,因受构造断裂影响,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呈岩基状侵入,南与古老片麻岩接触,北和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安山岩、凝灰岩、玄武岩及砂岩毗连.在花岗岩体内螢石矿脉屡见不鲜.区城内的花岗岩岩基,呈岩枝侵入于安山岩中,  相似文献   

18.
甘肃马衔山侵入杂岩体位于祁连造山带的东部,侵入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马衔山岩群)中,主体岩石类型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其次为侵入于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的钾长花岗岩。利用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测年设备,对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进行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定,获得1192±38Ma的年龄,为中元古代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具有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特征。马衔山变形侵入体所代表的热—构造事件与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时代(1190~980Ma)相当,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形成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这一新的资料,对研究祁连造山带元古宙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来法 《福建地质》1991,10(4):297-308
茶地序列分布于福建西部上杭茶地一带,属钙碱性花岗岩,大小侵入体近30个,围岩为震旦系,其锆石U-Pb法年龄介于368-400Ma,时代属早古生代。根据侵入体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地质年龄,从早到晚划分为陈坑(片麻状似斑状中粒花岗岩),上三溪(片麻状似斑状细粒花岗岩)、云山(白云母化片麻状似斑状细粒花岗岩)、蓝屋(片麻状细粒碱长花岗岩)等4个岩石单元。由侵入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特征以及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单元侵入体依其时代从早到晚,基本反映了同源岩浆继承,发展的演化规律。据此,将陈坑、上三溪、云山、蓝屋等4个岩石单元归井为同探岩浆演化序列——茶地序列,各单元侵入体具有同构造新整合侵入特征,属强力定位机制;形成于陆由板块造山带环境,属S型花岗岩,系加里东造山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丛源 《地质与勘探》2012,48(4):790-798
[摘 要]金窝子金矿是新疆东部重要的金矿床之一,其赋矿围岩为上泥盆统金窝子组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和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前人研究显示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56~392Ma,变化范围较大,且与金窝子组底部有片麻状花岗岩砾石的地质事实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准确时代的确定,是研究该金矿成矿规律和构造岩浆演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文采用高精度LA-ICP-MS 方法对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进行锆石U-Pb 定年和Hf 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片麻状花岗岩岩浆结晶时代为429.1±2.7Ma,形成于中志留世,结合野外观察认为岩体时代应早于金窝子组地层,两者为不整合关系。锆石的εHF(t)值和Hf 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介于-3. 5~+1.2 和2545Ma~3072Ma 之间。地球化学资料显示,片麻状花岗岩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Rb、Th 和K) 相对富集,Nb、Ta 和Ti 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A/ CNK 在1.13~1.14之间,具有高K 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和岛弧钙碱性岩浆活动的特征,该岩体的形成与南天山洋早古生代晚期的闭合以及后来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