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所谓等电位连接,就是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的电位差.在雷电防灾保护工作中,人们对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功能和作用比较了解和熟悉,但对于等电位连接措施的作用往往忽视,以至于因未采取等电位连接和等电位连接不规范而遭受雷击的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减少和避免雷电灾害,建筑物的电气装置、防雷装置以及进出建筑物的电源线、信号线均应采取等电位连接.  相似文献   

2.
刘磊 《山东气象》2011,31(3):37-38
针对雷电入侵机房的途径和危害,采取相应的防雷设计;机房的防雷设计包括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外部防护主要指机房所在的建筑物的防雷保护,内部防护包括屏蔽、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过电压防护和综合布线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智能大厦建筑体、内部设备和该地区年平均雷电日数,分别计算出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防雷装置拦截效率,计算出该智能大厦的雷电防护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对电源、信号系统设置SPD保护和接地等电位连接,为智能办公大厦综合防雷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叶佩生 《广东气象》2001,(Z1):10-12
对于多层建筑物,处理好接地等电位连接,使建筑物内形成局部等电位面,设备及人员均可得到安全保障。连接等电位带或将其连到接地装置的导体的截面应符合修订条文的要求,过细、过粗均不合适。影响楼层雷电浪涌电位差的主要是接地导体电抗压降,电阻压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防直击雷的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其作用是将强大的雷电流从接闪器导引至接地装置而泄放到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免遭雷击。引下线在防直击雷装置中是一个关键部件。按传统的做法和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引下线的设计或安装主要采用明敷、暗敷、利用柱筋三种形式。在雷电灾害调查中,每年都发现有多宗明敷、暗敷(抹在墙内)的引下线,在通过雷电流时导致建筑物损坏和室内电器损坏的例子。本文分析了防直击雷装置的明敷或暗敷引下线在通过雷电流时对建筑物本身产生雷电反击的原因,并提出了引下线的设计、安装和整改方…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防雷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和形式,论述了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在雷电防护中的应用以及等电位连接的优选材料及连接方法.  相似文献   

7.
雷军奇 《陕西气象》2015,(Z1):40-42
民用爆炸物品库作为一类防雷建筑物,雷电防护工作非常重要。从直击雷防护、闪电感应、等电位连接、防静电设施入手,介绍防雷检测中应注意的细节、原则,检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力求防雷装置规范完整,经济实用,安全系数高。  相似文献   

8.
夏建林 《浙江气象》2002,23(3):38-39,46
雷电在整个空间范围侵袭各种现代化电子设备,给雷电的防护带来难度,现代防雷技术原则强调全方位的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了主。有效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体,钢筋混凝土柱筋作为引下线,每层圈梁和柱筋及各种金属架构相互焊接成网,做好屏蔽和等电位连接。这样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符合现代综合防雷的思想,为防止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提供基础条件。因此,等电位连接对防雷工程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充分体现着现代防雷技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一次强雷电天气过程造成中国人寿保险陕西分公司档案库安防系统瘫痪,大量电子设备损坏。经现场调查分析,灾害的直接原因是由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通过对安防系统周边环境和致灾原因调查、鉴定,进一步对电子设备保护装置的选择、使用以及屏蔽、等电位连接、防雷接地和综合布线等防雷保护技术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屏蔽、等电位连接、综合布线和防雷接地四大系统组成的内部雷电感应综合防护措施。整改后,经过2a时间的检验,在多次强雷电天气下安防系统均正常运行,证明取得很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CMA_FEBLS)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OLOG)始建于2009年,迄今已积累数百次高建筑物雷电资料。对于雷电连接过程,高建筑物会起到“放大镜”的作用:TOLOG的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连接过程中负-正先导之间“头部-侧面”连接的现象,给出了先导连接行为的两种基本形态;揭示了负先导梯级发展过程的精细化结构,给出了下行先导和上行先导的二维/三维发展特征;估算了不同高度建筑物上雷电的闪击距离。高建筑物对雷电电磁场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且建筑物越高增强效应越显著。高建筑物是下行和上行闪电的“汇集点”:对下行闪电的吸引作用可保护高建筑物附近的其他物体免遭雷击;正地闪的回击、延续电流和云内放电过程均可在高建筑物上触发负极性上行闪电。另外,高建筑物区域可作为闪电监测系统的“标校场”,TOLOG的观测资料在地闪定位系统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的评估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广臣 《山东气象》2008,28(1):48-50
探讨了小高层建筑物综合防雷保护措施,其中在防直击雷措施中,充分应用大楼本身的金属屋面作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设施按照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雷电感应以及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过程中,先对大楼整体进行了SPD的分级安装、均压、屏蔽、等电位连接。而后又根据实际条件对大楼内调度中心进行屏蔽、等电位连接,从而达到综合防雷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雷击距理论公式和热力学中的有关焦耳定律公式,计算了侧击雷的雷电流特征及侧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圆钢用材规格,分析探讨了等电位连接圆钢用材规格随建筑高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建筑物高度越高,遭受的侧击雷电流幅值也越大;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防侧击雷等电位连接所需最大圆钢直径也将增大,它们之间基本呈线性增长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高层建筑侧击雷防护节省圆钢用材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对雷电波侵入的防护设计中 ,既使室外线路全线埋地 ,尚需应用电涌保护器作等电位连接以解决地电位反击问题 ,提出注意电源的二、三级保护 ,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家用电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特点提出了建筑内电子设备应从屏蔽、SPD保护、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四方面采取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谈雷电波侵入的低压电源防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平 《广西气象》2002,23(3):56-57
对雷电波侵入的防护设计中,既使室外线路全线埋地,尚需应用电涌保护器作等电位连接以解决地电位反击问题,提出注意电源的二、三级保护,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家用电器。  相似文献   

16.
民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长春  郭麦  陈青山 《气象科技》2008,36(6):830-833
通过对太阳能热水系统雷电灾害事例的理论分析及对现行各类防雷技术标准的相关研究,从集热器部分直击雷的防护、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LEMP防护以及人身安全保护3个方面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防雷技术要点.建议根据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物高度以及所在地年平均雷暴日数等因素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在集热器附近安装接闪杆.对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LEMP防护应考虑一次性投入、维修维护费用与设备的价值之比决定是否采取屏蔽、等电位连接、防闪络措施(合理布线)及加装浪涌保护器(SPD)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分析了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2004年5月发生的两次较严重的雷击事故,针对数据采集、传输线路未采取等电位连接及屏蔽等雷电防护措施,提出改善接地体条件、建立共用接地体系统和安装浪涌保护器实现等电位连接及屏蔽等有效解决该台雷电防护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存在的信息系统未采取任何防雷措施,信号线路屏蔽措施不合格,安装了电源保护器仍会遭受雷击,信号SPD安装后影响系统正常工作,未进行等电位连接等问题,从信息系统需要采取屏蔽措施、正确安装电涌保护器、做好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和合理敷设信号线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气象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上侧击雷电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维近地面闪电先导发展随机模式,通过改变先导初始电位和建筑物几何特性,分析各种情况下的侧击雷电发生概率,探讨侧击雷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建筑物尖端电场畸变值是影响侧击雷电产生的重要参量,当下行先导靠近建筑物且传播位置低于建筑物的高度时,建筑侧面电场畸变值达到触发阈值,侧击雷电易产生;下行先导的初始电位以及建筑物几何特性(高度和宽度)是影响侧击雷电发生概率的重要因素,当下行先导初始电位在-9~-3 MV范围内,侧击雷电发生概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初始电位为-4.5 MV时,侧击雷电的发生概率达到峰值;当建筑物高度在50~150 m范围内,侧击雷电发生概率随着高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建筑物高度为100 m时,侧击雷电发生概率达到峰值;当建筑物宽度在30~70 m范围内,侧击雷电发生概率随建筑物宽度呈递减趋势;当建筑物宽度为30 m时,侧击雷电的发生概率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20.
防雷接地与等电位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建筑物内部用电设备采取等电位与接地措施后,很多设备仍然遭受雷击损坏,本文通过对SPD间接地线产生的过电压与等电位关系、接地线在高频雷电流作用下产生的过电压及其布置不合理所产生的电磁兼容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该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