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2011年11月4日,甘肃省陇南市白水江支流中路河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出口段发生中型破碎岩石滑坡,体积23×104m3,破坏引水隧洞50m、前池、压力管道、35kV输电线路等,潜在威胁发电厂房、学校、道路。山坡地形高陡、组成岩性软弱、风化破碎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山坡内引水隧洞开挖、近50m隧洞发生强烈冒顶陷落,使坡脚抗滑支撑能力减弱是该滑坡发生的主要引发因素;地震和降水对其也有一定影响。该滑坡体稳定性差,还可能大规模复活滑动,危害严重,建议采取框架锚索、排水等措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清江是长江三峡出口后的第一条较大支流,杨家槽滑坡位于清江左岸,距隔河岩大坝约23km,它是水库库岸重要滑坡体之一,湖北省长阳县鸭子口乡政府所在地,居住人口千余人。滑坡由上下两个滑坡体组成。上滑坡体高程360~570m,面积约0.13km2,体积约300×104m3。形态为:滑坡外围东、西部为山脊地形,北部为斜坡山体,岩层倾向北,倾角30~45°,后缘及两侧弧圈地形明显,平面呈喇叭形。下滑体剪切出口高程130m,面积约0.17km2,体积约410×104m3,滑坡平面呈喇叭形,后部较宽,前部较窄,垂直清江河流。滑体下部坡角30°,中部坡角15°,呈平缓台阶面,上部坡角28…  相似文献   

3.
林思波 《探矿工程》2015,42(5):62-66
以桂林—阳朔高速公路K2542+750~810上边坡滑坡防护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锚拉抗滑桩及锚喷技术联合应用于治理快速滑动的滑坡的应用情况。滑坡体主要由断层破碎带岩土组成,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残坡积土孔隙大、雨季地下水丰富、滑坡体岩石成分复杂、力学性能差异大、正处于快速滑移阶段等特点;在滑坡防护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采用该技术方法等综合措施,解决了突出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滑坡属于地质灾害中的重要灾种之一,查明滑坡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对分析滑坡形成机制、评价滑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高密度电法引入三峡库区腹地万州区滑坡地质调查中,在区内四方碑滑坡、塘角1号滑坡和麻柳林滑坡进行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并结合钻孔资料对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测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地区开展地球物理探测工作,通过数据反演与分析,可获取滑坡体地层结构及滑移面;结合相关地质资料,通过对比解译,可弥补单纯依靠钻孔信息来确定滑移面形态的不足;3个典型滑坡区地球物理实测资料揭露滑坡体和滑床地球物理电性特征表现为,由崩坡积物、第四系粉质黏土以及含水碎石块组成的滑坡体电阻率低于40 Ω·m,而由砂岩与泥岩组成的滑床电阻率高于40 Ω·m,高密度电法对基岩滑坡和土质滑坡都能获取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工程为攀钢厂区西部排洪工程,1972年完工,由工农水库、溢洪明渠及溢洪隧洞组成,承担上游22km^2汇水面积的排洪任务,设计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156m^3/s。原溢洪隧洞出口至金沙江岸边高差200m,平距120m,坡度达40°~60°。此地段地层主要是三迭系砂页岩及中生代正长岩;隧洞出口地段正位于区域性断层F208及F209的交汇地带(见图1),岩体十分破碎,在陡峻破碎的坡体上未敷设任何消能、导流设施,汹涌的洪水冲淘并大量带走破碎岩体,造成坡体失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Ms 8 级地震引发的滑坡与地层岩性、坡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姚鑫  许冲  戴福初  张永双 《地质通报》2009,28(8):1156-1162
震后遥感影像解译与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约48678km2的区域内,汶川Ms 8.0级地震诱发了不低于48000处滑坡灾害。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使用滑坡面积百分比(LAR)与滑坡密度(LC)2个参数,对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地层岩性、坡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滑坡面积百分比约为1.4622%,滑坡密度约为0.9862个/km2。结果表明,滑坡多发生在坡度25~50°的区域内,滑坡易发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升高。寒武纪地层中滑坡易发性最大,LAR约10%,LC约6.5个/km2,震旦系、奥陶系和侵入岩次之,这些地层和岩石对地震滑坡的发生均是敏感的。综合分析坡度、地层岩性与滑坡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以较破碎岩石为主的地层中,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30°的部位;在以较坚硬岩石为主的地层中,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大于40°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陈六一 《探矿工程》1999,(6):30-31,35
1 工程概况重庆北碚白庙子滑坡体,位于北碚至水土镇观音峡背斜SE翼,岩层倾向155°,倾角28°,受构造作用,岩体破碎发育3组裂隙,将基岩切割成独立的巨大块体,出现滑移、崩落,滑坡面积3055m2,体积近1万m3,滑体前后缘相对高差达70m,滑移、崩落的巨大块体最大达700t左右,滚落?..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地区滑坡灾害严重,滑坡勘察中判断滑坡体类型、规模等非常重要。文中总结了滑坡体的不同分类方法及电性特征,通过对20多个滑坡体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不同类型滑坡体的电阻率特征差异明显;重点介绍了土质滑坡、岩石滑坡和破碎岩石滑坡等3个高密度电法探测实例的异常特征。实践证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能从电阻率异常特征来推断滑坡体的类型、物质组成,其结果对滑坡体勘察及后期治理、钻探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队曾在大河沟矿区进行金刚石钻探.该矿区矿体产状陡,变化较大.勘探设计有直孔,也有斜孔.施工中,直孔顶角有不同程度的上漂,斜孔顶角则普遍下垂,一般每百米下垂2~3°,严重的达6~7°. 通过对该矿区地层与孔斜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地层情况是造成钻孔弯曲的主要原因.当钻孔与层理面成某个角度钻进时,往往垂直于层理面的方向发生弯曲. 该区地层倾向北东20~40°,倾角一般为20~40°;矿体产于断层破碎带中,断层破碎带倾向南偏西190~210°,倾角75°左右.所以斜孔设计方向为北北东,与地层倾向一致.钻孔弯曲情况如表列.金刚石直孔钻进,钻孔与层理面交角大约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苏南东部及上海地区的北西向断层作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并对断裂带内构造岩作了详细地研究;对北西向断层的力学性质、构造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作了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如有不当,敬请指正。一、北西向断层的野外观察 (一)太湖大东岛,石炭系灰岩中发育了三条北西向压性断裂(图1、2),间隔40~50m。其中断层A走向北30°西,倾向北东,倾角75°;断裂带宽度为7m。断层B走向北35°西,倾向南西,倾角70°;断裂带宽度为8m。断裂C走向北35°西,断面近直立;断裂  相似文献   

11.
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6号滑坡,是全线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滑坡.该段线路两侧山峰标高达400m左右,相对高差200余m,属丘陵地貌.该区段曾发生过三期古滑坡,斜坡经历了平衡→失稳→新的平衡不断发展的形成过程,在地形上呈"圈椅状",具古滑坡及崩塌地貌特征.滑坡体由崩积、崩坡积、古滑坡堆积物组成,滑带土主要为含碎块石粘性土.滑坡体长约600m,最厚处达44.95m,滑坡体积约为200万m3,属超深层大型堆积层滑坡.地下水在坡体中呈网管状分布,后缘及中部水位较浅,地下水位的变动一般滞后于降水1~2天.地面位移速率晴天为0.5~1.5mm/d,雨天为1.5~3.5mm/d,反映出降水对滑坡位移的强烈影响.采用CS-03型数显测斜仪,定期监测滑坡体在不同深度上的滑移状况,得出观测期间沿滑面的滑动速率为0.88mm/d.结合地质分析,准确判定了斜坡破坏的潜在滑面.本次滑坡的形成是自然地质因素与人为工程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可归纳为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特性、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和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坡体具备了蠕滑变形的基本条件;公路施工在阻滑段挖方,减小了滑体的阻滑力,诱发了古滑坡复活.通过土工试验获取滑带土的强度参数,作为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参数.再用多断面的联合求解反分析检验,建议取滑面强度参数C=26?kPa和Φ=10.0°作为滑坡治理设计的依据.计算各断面分段终点的剩余下滑力,显示主要下滑推力来自滑体中段.由此,划分出次滑段、主滑段和阻滑段3个区段,以便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对不同地下水位时坡体的稳定性进行验算,表明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坡体的稳定性十分敏感.基于上述分析评价,考虑地下水位变动的滞后性,提出了地表和地下排水处理、多级抗滑桩支挡加固措施,以保证该路段边坡的稳定.地表排水按滑坡区段的地形布置,沿滑坡周界5m以外布设截水沟,在滑坡体地面上布设树枝状排水沟.在主滑段滑床以下的基岩中,横向设置断面1.6m×2.1m、长达305m的地下排水隧洞,隧洞上方滑体内设井径1.5?m的渗井30眼.分别在滑坡体的中上段、公路上坡和前缘等5处各设置1排嵌岩抗滑桩,采用了A型~D型和F型钢筋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锚索桩,断面1.8×2.5、2×4、3×4m2、直径3m 4种,桩长15~35m,共计82根+62组,桩及系梁上设锚索294根.公路已建成通车1年多,监测表明该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我队施工地区属侏罗系自流井组和三叠系须家河组,岩石互层频繁,软硬差别大,断层裂隙发育,岩层倾角在20°—65°之间。多年来,钻孔弯曲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孔斜合格率大都在50%左右,孔斜最大者达40°以上,严重影响钻探工程质量。近年来,采取以防为主,防、纠结合的措施,使孔斜质量逐年提高。七九年下半年成功地使用了自动定向偏重纠斜器(或称偏重管活楔子纠斜器)后,八○年的孔斜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见表1。  相似文献   

13.
WFSD-3孔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主要钻孔之一,全井段(终孔深度1 502.30 m)实施了连续取心(累计取心进尺1 548.44 m)和测井作业。采集到的成像测井资料包含丰富的原位地质特征信息,对裂缝、破碎带识别和构造应力场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该钻孔的电阻率成像测井和超声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进行了裂缝特征分析。结果表明,WFSD-3孔岩层高角度斜交缝最为发育,其次是低角度斜交缝,垂直缝和水平缝极少;25~200 m和900~1 000 m深度范围内裂缝尤为发育;不同深度的裂缝倾向存在明显差异:410 m之上主要分布于260°~290°,410~730m集中于330°~360°,730~960 m主要分布于210°~240°,960~1 185 m与410 m之上基本一致,1 410~1 450 m与前述各深度段不同,集中于180°~200°;裂缝与破碎带、层理密切相关,宏观分布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4.
我队施工的平巷断面为3×3.5m~2,掘进至1315m时,由于受一条与巷道中轴线成35°交角的断层影响,围岩由较坚硬稳定的钙质泥岩变为褶皱严重、风化强烈的千枚岩.岩体松软破碎,断层面上有0.4—0.6m~3/  相似文献   

15.
西藏某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工程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某滑坡位于西藏昌都镇境内,总体积52 6×104m3,复活部分体积仅14 7×104m3。因其位置特殊、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强烈而倍受各方重视。该滑坡诱发机制为在异常的气候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不合理开挖坡脚可能导致古滑坡体的中、前部复活。文章结合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剖析滑坡形成机制,探讨滑坡复活变形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及其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滑坡前缘一带建有高挡墙的这一特殊情况,进行了滑坡治理工程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6.
王干 《探矿工程》1988,(1):32-34
我队施工的矿区属沉积岩地层,岩矿展呈65°~75°倾斜,走向南北。原设计钻孔顶角10°,方位角105°(垂直于矿层走向)。钻遇地层有寒武系灰岩和泥盆系砂岩含矿层,钻孔施工弯曲严重而达不到地质要求,自1982年以来,利用地层自然弯曲规律,设计初级定向孔。共施工钻孔32个;平均孔深203m,总进尺6488.12m;孔斜合格率达100%(顶角小于3°/100m;见矿点偏离勘探线距离控制在10m合格范围内);全部钻孔中除ZK24遇50m以上深的溶洞,无法继续施工外,其它均达到地质目的;1985年台月效率比1982  相似文献   

17.
雄巴古滑坡位于西藏贡觉金沙江右岸、金沙江活动构造带内,该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岩体结构破碎,发育一系列大型、巨型古滑坡和斜坡变形体。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认为雄巴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2.6×10 8~6.0×10 8 m 3,为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雄巴古滑坡在平面上有滑坡滑源区和滑坡堆积区2个大的区域,其中滑坡堆积区又分为相对稳定区和前缘强变形区。滑坡体上2个深孔钻探资料揭露雄巴古滑坡主要发育2级深层蠕变滑带,其中第一级滑带埋深51 m(ZK1孔)至55 m(ZK2孔),第二级滑带埋深101 m(ZK1孔)至115 m(ZK2孔),坡体内发育的深层承压水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雄巴古滑坡的形成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影响强烈,目前仍处于深层蠕滑中;其深层“锁固段”对滑坡的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但在降雨-地下水渗流、河流侵蚀和地震等因素作用下,该古滑坡潜在失稳可能性较大,并有形成堰塞金沙江、溃坝、洪水等灾害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一、钻孔上帮沟槽卡钻事故1.所谓上帮沟槽问题,即在钻进过程中钻孔井壁上帮形成的沟槽(简称上沟槽一下同)。这类沟槽形成的条件:(1)钻孔深度较大,一般在500米以上,施工周期较长;(2)上部孔段突然上漂,例如白银矿区ZK13—61孔,0~100米倾角保持88°,100~200米上漂12°,200~300米上漂1°30′,300~700米平均百米上漂6°30′。钻孔在100~200米处倾角突然上漂,在100~250米处形成上沟槽,多次发生沟槽卡钻现象;(3)突然弯曲孔段的岩石较软或有断层破碎带;(4)在减压孔  相似文献   

19.
甲热滑坡位于甘孜州色达县甲学乡境内,属于典型的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平均坡度约35°,主要由碎石土组成,滑坡长约195 m,宽约280 m,平均厚约15 m,滑坡体总方量约60万m3,属中型滑坡。滑坡坡体中上部变形现象较明显,若发生滑动,将直接威胁当地41户160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在进行野外现场基础地质调查后,对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利用三位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以后研究同类滑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方德平 《探矿工程》1992,(5):60-61,27
一、地质情况引青济秦西吴庄隧洞荆子峪大沟段围岩大部分属于安山质凝灰岩,岩石坚固性系数f=1.2左右,按水电部分级为Ⅱ类围岩。其中,岩石极其破碎段长240m,是整个隧洞的控制性地段。岩层构造发育,岩石遇水泥化,被粘泥包裹,爆破后隧洞自稳时间是2—3h,地下水较发育,埋深为25m左右,其中岩石厚度仅为13m,其余为6m厚的鹅卵石层及6m厚的粘土层。开挖断面为宽3.8m,高4.61m,拱顶圆弧半径2.12m,圆心角12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