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省三峡库区兴山县高阳镇库岸塌岸防治工程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首批治理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专业监理,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受到了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的好评。本文结合防治工程特点对工程监理组织机构、监理工作内容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翟菡  梁雪  闫耕泉 《地下水》2009,31(1):143-145
着重介绍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及监理机构组建、监理工程师人员素质要求,质量、投资、进度控制,并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对监理工作的一点体会,总结一下工程监理工作的经验,具体从从监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龙门水库沙江副坝除险加固岩土工程中,由于实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在工程的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和质量管理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概况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2002年1月正式启动,截止2003年6月底。财政部已划拨重庆市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27亿元。根据专家审查通过的技术方案和投资咨询机构的评估意见,重庆市已批复完成纳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近  相似文献   

5.
简单介绍了广西资源县大塘湾滑坡治理工程的监理情况 ,认为通过引入监理机制 ,使滑坡治理工程取得了工程质量、工期和投资的好、快、省 ;提出了在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 ,应加强监理工作意义宣传 ,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具有特殊性的地质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常存在较大的风险,可能导致治理工程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造成危害。因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至关重要,并具有其特殊性。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风险源的消减和对风险事件的控制,提出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需重视的若干问题和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于付国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109-109,111
测量监理是工程建设监理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任务就是以系统的制度机制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项目进度控制,通过监理工程师在各阶段的认真,勤奋工作,实现工程项目的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区巫山新县域库岸综合治理工程范围内涉及到滑坡、泥石流、塌岸等多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综合运用了多种技术与结构措拖,工程的复杂性和典型性在整个三峡库区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笔者对整个治理方案的布置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治理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典型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合理化建议。结论认为,库岸综合治理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结合城区总体布局及沿线市政工程建设,综合考虑,有机结合,做到治理和利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改善新城建设用地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人员必须依照现场实际条件进行动态设计,确保工程方案合理、可靠、经济。文中讨论的问题和实践经检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保平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1):68-69,72
项目监理制是控制工程项目质量、投资、进度等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地勘项目实行监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地勘项目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地勘项目监理制应结合行业特色,完善地勘项目监理制度,规范监理市场,使其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开工,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推进,新城镇居民点的建立,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变得十分紧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于2002年拉开帷幕,此次为全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集中进行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灾防治工程的特点、抗滑桩施工质量控制经验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减灾面临的形势是既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多方面困难而面临严重挑战。提出21世纪地质灾害减灾战略: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2.优先安排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3.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4.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利用相结合;5.加强我国地质环境监测与网站建设;6.针对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采取分区减灾对策;7.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2.
河北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各庄煤矿多年采矿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本文介绍了矿山自然及地质环境、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体(层)地质特征等矿山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采空沉陷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成灾机制,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各阶段评估取其重的原则,对矿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彝良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为云南省七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一部分。2003年的地质灾害调查显示,县域内有地质灾害236处,其中滑坡181处,不稳定斜坡9处,泥石流34处,地面塌陷12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除地质地理环境(地形地貌、降雨集中、岩溶作用、新构造运动强烈)等自然因素外,人类工程活动中的切坡过陡和采矿活动形成的巨大采空区也是主要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把彝良县划分为洛泽河—小米溪河高易发区、发达—洛旺中等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含小草坝亚区和龙街-奎香亚区)三个地质灾害区,并在灾害防治、协调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可以理解为股份公司的内部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强化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要求,中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也要按照内部控制的框架设置控制环境、进行风险评价、采取控制活动及进行信息沟通和实施监督管理,逐步实现从“人治”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露天采矿场边坡失稳作为露天开采矿山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对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矿山开采设施及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宝山露天采场边坡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影响采场稳定性的地质因素、采空区综合分析,辅以赤平极射投影的方法,探讨了在复杂地质背景下露天采场边坡失稳地质灾害的预测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3年4月10~1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会议的特邀报告、主题报告以及论文集所报道的目前国内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现状,分别从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减灾对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急处置、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国内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今后的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煤层底板高承压奥灰水治理中,地面定向井设计与施工优化,主要依托二维AutoCAD地质图件开展。为避免复杂地质条件下目标靶区钻遇率低甚至脱靶等问题的产生,提高精准靶向水害治理的效果,提出基于三维地震动态地质建模开展水害防治定向井优化的技术。通过对比分析钻井优化技术方法的现状与问题,以地面防治水钻探工程的特定需求为出发点,指出地质模型导向适用于靶向水害防治定向井优化。在建模理论分析基础上,研究以地震数据为中心的体模型建模方法,分析定向井轨道设计相关的地质模型关键要素,探讨模型动态更新与井轨迹调整策略。以唐家会煤矿6煤底板奥灰水治理地面钻探工程为例,定向井设计阶段,基于地震数据,应用体模型建模方法构建包含地层、断层、异常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在异常体三维几何形态和地层裂缝属性的控制下,拾取关键靶点,提供多分支水平井轨道设计;定向井施工阶段,跟踪随钻数据及时修正地质模型,提供靶向倾角调整建议,提高井轨迹目标地层着陆精度和异常体钻遇率。实践表明,基于地震动态地质建模的定向井轨道设计与轨迹优化,有利于提高钻探工效、创造良好的注浆条件,达到提高异常靶区治理效果的目标,为奥灰水害防治的智能化决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之一。文章在介绍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系统的构成、职能的基础上,论述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方法、监测内容、监测网点的布设原则、监测网点的建立和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介绍了三峡水库区群测群防监测减灾防灾取得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数量最多、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约占全国总数的30%,为提升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水平,在总结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管控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风险管控中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基于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专业化、全民化和体系化等模式的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构建思路,并对未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制度化、保险化及智能化趋势进行了展望,成果可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系统化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China Geology》2019,2(1):40-48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ctively occurs in coastal zones, and these areas have numerous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 factors. Since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surveys in sea areas has promoted extensive geophysical surveys in Qingdao offshor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 factors were systematically revealed using sub-bottom profile data, side-scan sonar data, and single-channel seismic data, among other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the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 factors are classified, and control factors in Qingdao offshore a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s include active faults, buried paleo channels, shallow gas, irregular bedrock, eroded gullies, estuary deltas, tidal sand ridges, and seawater intrusion. In addition, neotectonic movement, sea level changes and sedimentary dynamic process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Qingdao offshore.©2019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