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一、地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是特定地学环境的产物,都与地学(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有密切的联系,这就引伸出有关地学旅游资源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公认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地学旅游资源是指适应于旅游业的、具有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增长知识及观赏功能的地质、地貌、气候、动植物景观。根据其成因和功能的不同,一般把地学旅游资源分为二大类:一是专业性较强的地质、地貌、生物等专项研究考察的旅游资源,如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景观、…  相似文献   

2.
中更新世中后期,涪江支流通口河强烈的溯源侵蚀,切穿了与安昌河(涪江的另一支流)的分水岭.首先袭夺安昌河上游段(湔江)的支流都坝河,随之整个湔江水均注入通口河,安昌河成断头河.河流袭夺地貌特征十分显著,不仅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且为科研、教学提供好场所,又是地学旅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3.
杨载田 《热带地理》1995,15(2):175-182
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晚年旅行考察了云南,所记《滇游日记》26万余宁,其中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地学资源内容。本文以《滇游日记》为依据,结合现代旅游地学理论,对云南山色石景、峡谷奇观、湖光山色、瀑布奇景、地热温泉和冷泉、岩溶山水、火山地貌等地学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纳,展示了该省形展地学旅游的广阔前景;同时也提示了徐霞客滇游及其《滇游日记》本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维地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模型在地学数量化研究和GIS研究中作用非常关键。在三维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的四维地貌模型 ,能够模拟地貌景观随时间的演变。如何动态表现这种演变 ,一直是地貌模型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探讨四维地貌模型研究的地学理论和意义 ,推导出一种四维地貌模型的建立方法 ,介绍以该方法建立的一个四维地貌模型实例。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地构造类型典型齐全,地貌结构高原特征鲜明,地学资源丰富多样,地质景观地学科普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突出。以此为基础经过必要开发,已形成独具云南特色的地质公园体系,推动了云南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研究云南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分析云南地质公园的发展前景,对地学资源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以来中国旅游地学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旅游地学是围绕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及利用研究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根据对417篇核心期刊文献的研究分析指出:[1]我国的旅游地学研究明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88年之前的缓慢起步、个别发展阶段,1988-1998年之间的重点发展、学科奠基阶段,1999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全面发展阶段;[2]在地学与旅游这两翼的交叉中,地学旅游一翼同步于这三个阶段相继经过萌芽、隐伏、实践发展逐步成为学科研究的核心与归宿,它是旅游地学有别于其它地学学科的关键支撑之一;[3]地学旅游资源一翼则通过成因、分类、类型、美学等研究为旅游提供科学及景观美学支撑,其中脱颖而出的旅游地貌学已部分地向纵深发展;[4]地质公园则是旅游地学的最佳实践平台,是地学与旅游两翼的对接点,目前研究上尚处于前科学化阶段;[5]旅游地学研究已显现出专门化、交叉性与综合性、人文化、管理化、定量化、生态化等6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四维地貌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貌模型在地学数量化研究和GIS研究中作用非常关键,在三维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的四维地貌模型。能够模拟地貌景观随时间的演变,如何动态表现这种演变,一直是地貌模型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探讨四维地貌模型研究的地学理论和意义,推导出一种四维地貌模型的建立方法,介绍以该方法建立的一个四维地貌模型实例。  相似文献   

8.
"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是不同对象的年龄,不能用地质年龄代替地貌年龄,而且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地貌其形成年龄也不同.地学工作者对造景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较多,对各种形态的造景地貌给予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热带地貌》评介地貌具明显的气候地带性。热带、亚热带的地貌,与我国其他气候带的地貌景观显著不同。《热带地貌》就是基于热带、亚热带地貌的特殊性创办的我国第一份地貌专业期刊。《热带地貌》创刊于1980年,是新中国80年代“科学的春天”萌生的地学优秀期刊之...  相似文献   

10.
黄山旅游地貌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毓飞 《地理研究》1994,13(2):34-40
从地学观点,对黄山旅游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作较深入的探讨。不仅剖析了奇峰、怪石、温泉、洞穴的形成,对黄山变幻云海和苍劲古松也作了有新意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虎跳峡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庆忠  史正涛  苏怀  董铭  刘勇 《热带地理》2007,27(5):400-404
虎跳峡是金沙江峡谷的典型代表,其成因及形成时代涉及金沙江-长江水系发育及其环境效应问题。文中分析研究了虎跳峡附近发育的夷平面、剥蚀面、阶地等区域性的层状地貌,并认为虎跳峡上下游河谷发育历史具有一致性;从地质构造上的分析表明,虎跳峡两侧的玉龙雪山、哈巴雪山为一相对完整的地块,不存在虎跳峡大断裂,因而虎跳峡峡谷是在区域地壳抬升、先成河深切作用下而形成的。根据相关盆地沉积物、玉龙雪山的冰川发育状况、前人在附近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等,初步认为虎跳峡峡谷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贵州高原北部发育平缓丘丛和深切峰丛2种喀斯特地貌组合,保存于喀斯特山间盆地的河流阶地对区域地貌演化具有指示意义。本文根据阶地发育特征和光释光(OSL)测年,分析阶地形成的时代和动力,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构造抬升和河流侵蚀对黔北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绥阳盆地T1阶地时代18.8~8.2 ka,T2时代144.4~104.1 ka;旺草盆地T1年龄为5.5 ka,T2年龄为45.1 ka。绥阳盆地阶地以漫滩相沉积物为主,旺草盆地阶地则多切割了白云岩基岩。分析认为,气候条件影响了阶地的沉积过程,但差异性构造抬升应为区域河流阶地差异发育的主要因素。阶地测年显示,旺草盆地的河流平均下切速率明显高于绥阳盆地,表明芙蓉江流域构造抬升和河流下切强度明显高于洋川河。在差异性构造抬升和河流侵蚀综合作用下,北部大娄山区形成了深切的喀斯特峰丛-峡谷地貌,南部乌江中游流域则发育以平坦盆地和宽缓丘丛为主的地貌组合。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阶地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对长江三峡阶地堆积物进行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发现三峡阶地的成因具有以下特点:构成阶地上部的河漫滩相堆积、中部的冲积砾石层与作为阶地基座的基岩平台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上部河漫滩相堆积是在中全新世气候温暖、长江三峡高水位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长江三峡阶地是在构造上升的基础上由于气候及长江三峡流量及水位变化而形成的,并非一定是间歇性构造上升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西江的河流阶地与洪冲积阶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尚仁  彭华 《热带地理》2003,23(4):314-318
西江第一级阶地主要由Q3沉积构成,三水青歧以上属于可被洪水淹没的半埋藏阶地,与Q4河漫滩共同组成冲积平原,青歧以下属于西江三角洲下面的埋藏阶地.第二级阶地主要由Q2末期的冲积物组成,少量可延续到Q3初期;第三级阶地多由Q2中期的冲积物组成;第四级阶地仅在封开发现,是目前广东最高的河流阶地,由Q1末期或Q2初期的冲积物构成.西江两旁有老和新的两级洪冲积阶地,老阶地高出山前倾斜平原,主要由Q2洪冲积物组成,新阶地在山前倾斜平原呈埋藏和半埋藏状态,主要由Q3洪冲积物组成,与少量的Q4洪冲积物共同组成该山前倾斜平  相似文献   

15.
刘尚仁 《热带地理》2007,27(1):6-10
依据广东西部超过18条河流、39处河流阶地、至少35个14C、热释光的冲积层测龄数据等情况,可知粤西最多有4级河流阶地(不包括湛江组和北海组阶地);多数河流最高阶地靠近现代主河床分布,深切曲流中有河流阶地,反映近数十万年来河床改道不大;西江在封开有广东高度最高(76 m)的河流阶地,而广东高度最高的地下河阶地是111 m,大致显示出地面与地下剥蚀强度的差异;通常山区河流长度越大,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的高度越大,河流阶地的级数和级别也常增加;在河流上游的下段和中游的上段,河流阶地的高度最大且级数也最多;在晚更新世之前与后,河谷中下游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趋势由上升变为稳定或沉降;连滩盆地是广东全新世构造沉降最典型的山间盆地。  相似文献   

16.
黄山北麓青弋江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弋江位于黄山北麓,为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泾县盆地段存在溪口剖面和城北剖面等2个天然剖面,共发育了1级洪积扇台地(P)和3级河流阶地(T3、T2和T1),并相应堆积了4级砾石层。通过对砾石层进行砾组分析,并借助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和古地磁测年等方法,初步探讨了青弋江发育的年代、过程和成因。研究结论为:① 砾组分析表明青弋江T3阶地是青弋江的最老阶地,并且其砾石层是青弋江的最老砾石层;② 测年结果表明青弋江发育的年代区间为1300~900 ka,其中~1300 ka为青弋江发育的最早年代,而~900 ka则为青弋江发育的最晚年代;③ 青弋江发育于~1377 ka前的洪积扇辫状河,并先后经历了洪积扇及辫状河发育、辫状河下切、青弋江形成等阶段,即所谓的源于洪积扇辫状河的青弋江发育过程;④ 青弋江发育可能是降水增加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有助于为中国东部地区中小河流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谢明 《地理学报》1991,46(3):353-359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峡地区河流水位变幅对阶地的影响,认为水位变幅是影响阶地划分与新构造分析的重要因素。为了剔除水位变幅的影响,作者提出了阶地相对位相图的概念;并从三峡阶地远距离对比以及新构造上升的中心、幅度、速度等方面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The New River crosses three physiogeologic provinces of the ancient, tectonically quiescent Appalachian orogen and is ideally situated to record variability in fluvial erosion rates over the late Cenozoic. Active erosion features on resistant bedrock that floors the river at prominent knickpoin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iver is currently incising toward base level. However, thick sequences of alluvial fill and fluvial terraces cut into this fill record an incision history for the river that includes several periods of stalled downcutting and aggradation. We used cosmogenic 10Be exposure dating, aided by mapping and sedimen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errace deposits,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events in this history. 10Be concentration depth profiles were used to help account for variables such as cosmogenic inheritance and terrace bioturbation. Fill-cut and strath terraces at elevations 10, 20, and 50 m above the modern river yield model cosmogenic exposure ages of 130, 600, and 600–950 ka, respectively, but uncertainties on these ages are not well constrained.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first direct constraint on the history of alluvial aggradation and incision events recorded by New River terrace deposits. The exposure ages yield a long-term average incision rate of 43 m/my, which is comparable to rates measured elsewhere in the Appalachians. During specific intervals over the last 1 Ma, however, the New River's incision rate reached 100 m/my. Modern erosion rates on bedrock at a prominent knickpoint are between 28 and 87 m/my, in good agreement with rates calculated between terrace abandonment events and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2 m/my rates of surface erosion from ancient terrace remnants. Fluctuations between aggradation and rapid incision operate on timescales of 104− 105 year, similar to those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 variations, though uncertainties in model ages preclude direct correlation of these fluctuations to specific climate change events. These second-order fluctuations appear within a longer-term signal of dominant aggradation (until 2 Ma) followed by dominant incision. A similar signal is observed on other Appalachian rivers and may be the result of sediment supply fluctuations driven by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climate changes in the late Cenozoic.  相似文献   

19.
胡春生  潘保田  苏怀 《地理科学》2012,(9):1131-1135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黄河阶地的形态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其形成主要是地面抬升所致并且在黄河达到均衡状态下形成,可以推断黄土高原的地面抬升。根据对黄土高原地区黄河0.8 Ma阶地的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选取兰州段、黑山峡段、晋陕峡谷段和三门峡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得出黄土高原0.8 Ma以来的地面抬升存在显著的时空特征,即空间特征表现为地面抬升量有西大东小的规律,时间特征表现为地面抬升速率有后期加速趋势、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并认为黄土高原0.8 Ma以来的地面抬升与青藏高原的构造抬升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克里推河是塔里木盆地中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克里稚河出山口后形成的冲积扇, 上部为砾石平原, 中部为亚沙土, 沙壤土的细土平原, 当前农业绿洲所在, 下部为盐土平原, 在野营以下, 河流又分成东西两支, 各形成东西两个干三角洲。在东部干三角洲上, 水系扇状扩散, 沿河两岸呈现胡杨、红柳灌丛的天然绿色植被带, 复合型沙丘链被流水切割, 形成孤立复合型沙丘散布面积约210Km2, 居民点零散分布其间。在西部干三角洲上, 扇状水系的干河床断续分布。河床内为密集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 两侧为吹扬的灌丛沙堆和有枯死的胡杨林地。并有历史上城镇废墟分布, 反映着历史时期曾有过人类活动。克里雅河下游上段(大河沿——于田地段)河漫滩部分受间歇洪水影响, 芦苇丛生, 尚未有沙丘发育。高出河床1.5-3m第一阶地为红柳灌丛和胡杨分布地区, 疏林地段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灌丛沙堆。高出河床8-10m第二阶地主要为红柳灌丛分布地区。并受外围流沙入侵影响和固定沙丘"活比"形成新月形沙丘、沙丘链与吹扬灌丛沙堆相间的景观。第三阶地已全为裸露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覆盖。再往外则系高大的复合型沙丘。下游中段(大河沿以北)为克里雅河下游扇状平原干三角洲, 水分条件较好, 成为沙漠中一片绿洲。只有被淤高干河床地段就地起沙已发育有新月形沙丘及初期诸形态。发育时间短(约在1960年以后形成), 并且是演变再活跃的场所。下游下段(三角洲尾端以北)已全为流沙覆盖。仅从枯死胡抚和红柳稚丛分布反映过去柯床痕迹, 最远一支可延伸至古老的塔里木河。克里雅河下游现代沙漠化过程加剧的主要因素是中游人为活动。增大用水量。下游水量减少, 环境恶化, 而不是大沙漠前移所造成的。听以, 改善下游天蛛绿洲生态环境时, 中游应分配合理水量给下游, 以保持下游干三角洲中天然绿洲生态平衡。下游保存完整的天然绿洲建议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