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疆退耕还林工程关键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朱自安  雷军 《干旱区地理》2003,26(4):385-390
退耕还林工程在新疆自2000年开始试点和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来,虽然其效益尚未明显地显现.但可以肯定韵是,它将使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得到改善,减小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延缓和削弱局部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过程。本文介绍了新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原则与措施以及新疆的退耕还林模式,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状况和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波  刘庆  游翔  庞学勇 《山地学报》2002,20(4):438-444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阻碍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展,困难,相关政策和技术应用情况等进行初步考察,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川西地区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退耕还林后,川西地区农业(种植业)产值相对降低,林业和牧业产值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给川西农村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又是深远的。因而退耕还要工程中强调生态效应的同时,如何将农村长期经济效应向短期化转化以及长期生态效应向经济化转化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模拟是研究土地变化重要的方法。退耕还林是中国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前退耕还林模拟在综合社会与空间途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退耕还林模拟的空间精度及后续社会效益研究。结合社会和空间途径精确模拟退耕还林的空间过程可为该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云南省东川区铜都镇为研究区,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实地调研数据,综合考虑农民、农户和政府3类主体,基于多主体模型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空间模型,模拟了2010—2015年铜都镇具有空间特征的农户年收入、农户/政府退耕意愿和退耕还林工程空间实施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要与坡度、交通和农户收入有关,与土壤肥力相关性较小,坡度25°~30°的耕地占了81.47%,离道路0~2 km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段占56.37%,农户年收入较低的区域退耕还林比例较高,且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铜都镇收入,2010—2015年户均收入提高了1475元。本文模拟结果空间精度为91.12%。本文构建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方法可为其它区域提供方法借鉴,以期为中国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等工程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乔雪  唐亚 《山地学报》2008,26(2):161-169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大规模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四川省为例,基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用量以及水质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的分析,讨论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的减少,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这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自工程实施后,这三者的下降幅度与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几种原因可能造成这种不一致性,值得进一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河流径流量、泥沙含量以及输沙量的下降充分证实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贡献,同时进一步证实长江上游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的耕作.  相似文献   

5.
雅安市自1999年10月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截至2 0 0 3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 .7万公顷,累计完成配套荒山造林4 4万公顷。工程严格按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工程作业设计、种苗供应及管理、档案管理、林权证发放以及效益监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雅安坚持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把工程实施与生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广泛开展工程造林和管护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了退耕还林重点任务安排在城…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规模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应避免退耕还林工程规模的盲目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应根据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定位并考虑粮食安全保障以确定。地广人稀的金沙江中上游、盆周山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其退耕还林规模可适度扩大,但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人口稠密,退耕还林不应过分追求规模,退耕后的林草地不应突破土地面积的40%。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更应注重模式的选择,防止一刀切,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宜采用“旱坡地粮经弹性结构种植”技术,建立坡地农林复合系统,逐步实施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7.
刘艳华  宋乃平  王磊 《中国沙漠》2007,27(3):419-424
对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并以贫困著称的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与原州区有关部门座谈、6个村的典型调查、偶遇抽样的农户问卷调查,在对调查记录和取得的7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模式、工程实施的现状;分析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模式选择带来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对新形势下巩固已经取得的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提供实践方面的案例剖析。  相似文献   

8.
X171.4,F127 2003032743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Engi-neering of ehanging eultivation into tree ptanting and its effeets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es in western Siehuan,Chi-na/林波,刘庆…//山地学报一2002,20(4)一438一444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阻碍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川西地区退…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具标志性的世界重点生态工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4年启动实施的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20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5353亿元,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35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483万ha,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423万ha、荒山荒地造林1753万ha、封山育林307万ha,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有4100万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42万亿元,经济效益0.26万亿元,社会效益0.73万亿元,合计2.41万亿元,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展望未来,退耕还林还草将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就是要努力实现建设高质量、成果高效益、管理高水平,我国在2021-2035年间将继续推动第三轮退耕还林还草,预计可以退耕还林还草667万ha。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的目标之一是减贫,因此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退耕还林实施13年以后,该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四川省岷江上游2012年329个农户的调查资料,结合分位数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退耕还林的当前影响。同时,比较了退耕户和非退耕户的社会和人口学特征。结果表明,退耕户和非退耕户的社会和人口学特征不存在明显差别。2012年,退耕还林对各个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对减贫没有产生明显影响。这说明,到2012年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已经不能明显增加农户的收入,建议调整实施方案以兼顾生态保护和扶贫。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粮食供需安全状况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云南省近18年来粮食生产与需求进行对比,定量分析了当前云南省粮食供需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0~2030年粮食产量,同时参照云南省的权威人口预测数据,对未来云南省粮食供需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在未来20多年内,云南省土地提供的粮食能基本满足全省居民温饱型的粮食消费水平,距小康型粮食消费水平有一定差距,达到富裕型粮食消费水平的可能性很小。根据研究结论和目前云南省粮食供需状况,提出了相关解决云南省粮食产能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能力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资源和经济技术4个方面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赋权法、综合指数法对云南省2008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依照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将云南省划分为4大类型承载区域,整体上呈现了西北、东南、东北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值较低,逐渐向中部一带增高,其空间分异特征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地域相近性。进而分析了造成此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改善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谋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滇东北山区土地垦殖指数与退耕还林规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分析研究该区域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合理耕地规模基础上,确定了全区及各县(市)合理垦殖指数;采用垦殖合理度和不合理度2个指标定量评价了现状垦殖指数的合理性程度。结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了该区域退耕还林战略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土地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重庆市土地的生态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土地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土地进行了生态区划,将土地划分成四大生态区:丘陵平坝农业生态环境区、中低山林牧业生态环境区、库区生态环境区和城市生态环境区,以便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土地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改变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大背景出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澜沧江流域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及空间分布3个方面进行定性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1)退耕后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得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面积增减、利用类型变更、空间分布变化及土地利用组合方式变化;(2)退耕还林工程如果只是将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体系打破而又没有建立起合适的替代体系的话,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将受到严重影响。建议提高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当前切实发挥和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减少农户生产、生活对土地的依赖才是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16.
李智广  刘务农 《山地学报》2000,18(2):145-150
在分析薛家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持续利用条件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 ,依据流域立体分异特性 ,提出川平地以粮食种植、坡地以经济果木和防护林为主导的山地林果药菌立体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奈曼旗土地沙漠化系统动态仿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孟春 《地理学报》1991,46(1):84-92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奈曼旗土地沙漠化动态仿真模型。奈曼旗土地沙漠化系统由种植业、林业、畜牧业、草地和人口五个动态子系统构成。本文根据土地沙漠化系统中正负反馈关系,建立了系统流图和构造方程,并经仿真运算,就农林牧土地利用构成的三种不同方案,对到2040年该旗沙漠化发展趋势分别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怒江州中元小流域退耕地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筱青  吕星  袁清  李向华 《热带地理》2004,24(2):163-167
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及有关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访谈,了解中元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和退耕地现状,分析其耕地分布特点和种植情况,探讨退耕还林(草)步骤和退耕地开发模式,以期达到山地的综合利用,顺利实施国家的退耕还林工程,解决农户的生计问题,最终促进中元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临泽样区土壤生产潜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基层分类研究”的要求,以河西走廊临泽样区为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以土壤资源、地貌条件和土地利用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土层厚度、有机质、土壤质地、PH值、地貌类型、坡度、海拔高度、土地利用现状等8项要素作为评价因子,对样区土壤生产潜力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得出结论:宜农一等地,包括兰家堡系、倪家下营系;宜农二等地,包括东三村系、化音系和曹家庄系;宜农三等地,包括五三村系、盘石营系和曹家湖系;不宜地,包括南山坡滩系,王家墩东滩系、上府寺系和梁家湖系。本研究对于绿洲农区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借助GIS格网技术,选取影响土地可耕作性的关键自然条件,建立辽宁省土地可耕作性评价指数,确定辽宁省土地可利用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可耕作性从中部向周围递减,辽中的土地可耕作性最高,辽西北和辽东山地区土地可耕作性较差。该研究结论符合实际情况,可为辽宁省土地开发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