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载公元849年10月20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的认识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作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活断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过程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发现多处距今1000多年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公元849年地震史料的进一步考证,表明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为公元84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宏观震中位置应在活动断裂变位量最大的包头铝厂至永富一带,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0.4deg;,东经110.2deg;.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为7.7.   相似文献   

2.
史载公元849年10月20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的认识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作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活断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过程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发现多处距今1000多年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公元849年地震史料的进一步考证,表明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为公元84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宏观震中位置应在活动断裂变位量最大的包头铝厂至永富一带,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0.4°,东经110.2°.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为7.7.  相似文献   

3.
大青山山前断裂位于河套盆地北缘,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段古地震特征做过较多研究,但是因测年技术手段限制,以及在同一断层剖面拥有较多能有效约束古地震事件的测年数据较少、且能揭露出较多古地震事件的剖面偏少。本文通过对大青山山前断裂土右旗西段莲花山东侧古地震探槽的开挖,利用光释光年代学数据对古地震事件进行有效约束,并结合前人在该段探槽的年代数据,运用断层逐次限定法综合分析,得出土右旗西段断裂距今约11 500年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平均复发间隔2 260年。该段断裂5次古地震事件由新到老分别为:1.28~1.42 ka、3.41~3.60 ka、4.08~5.01 ka、8.26~9.32 ka和10.70~11.30 ka。最新一次活动事件应该为公元849年地震。同时,探槽揭露该段断层呈正断层性质,倾角在∠58°~∠77°之间。根据经验公式,包头段、土右旗西段和土左旗西段的潜在发震能力分别在MW6.8~7.1、MW6.8~7.1和MW7.1~7.2左右。本文经验公式得出的震级偏小,可能存在级联破裂,后期需进一步结合其...  相似文献   

4.
内蒙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内蒙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进行野外调查及探槽开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断裂西部地段及东部地段的最新活动时期在全新世中期以后及全新世晚期以前 ;中部地段在全新世晚期强烈活动 ,公元 84 9年包头地震的地表破裂沿该段展布。大青山山前台地与断层陡坎分布、洪积扇类型及河流阶地断错等地貌特征、全新世晚期断裂活动范围、沿断裂带探槽开挖获得的古地震事件对比 ,以及现今中小地震震中分布表明 ,全新世晚期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活动以土左旗为界 ,该界以西全新世晚期断裂强烈活动 ,该界以东全新世晚期断裂活动不明显。全新世时期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活动显示了由东向西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山东泰安地区断层的最新活动与“泰山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卫星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泰安地区5条主要断裂进行了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和年代学研究,发现泰山山前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距今(1.42±0.12)×104a。然后,讨论了发生在公元前1831年的“泰山震”的发震构造,认为“泰山震”可能与泰山山前断裂活动有关,可能是一次没有地表破裂、震级小于6.5级的中等强度地震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活动正断层主要发育在鄂尔多斯周边和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这两大区域。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断裂发育地区人烟稀少,现实防震减灾需求不强烈,目前对该系统的研究程度并不高,仅有零星的工作,而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鄂尔多斯块体东缘和南缘(山西地堑系和渭河盆地)由于位于黄土地区,严重的黄土覆盖大大加大了获取活动断裂定量数据的难度。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银川—吉兰泰盆地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干扰和古黄河严重的侧蚀作用,也导致获取活动断裂的定量数据非常困难。相比之下,鄂尔多斯北缘的河套盆地是活动正断层研究的理想地区。河套盆地北缘控盆断裂系自西向东由北东向狼山山前断裂、东西向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组成。相比之下,狼山山前断裂构造位置更为敏感、断裂地貌现象极其丰富、现实防震减灾需求强烈、研究也更为薄弱。因此,本研究将狼山山前断裂作为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对鄂尔多斯周边活动正断层的工作主要是定性的、描述性的研究,定量的研究工作较少。虽然后来也有学者从古地震学、断裂滑动速率等角度进行过一些定量研究,但并不成体系。而且对河套地区的活动正断层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和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对狼山山前断裂涉及较少。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之前的定量研究工作大量基于热释光(TL)的结果。该方法对沉积物定年的不稳定性已经被学界公认。以北东走向长约160km,断裂地貌极其明显的狼山山前断裂为目标断裂,利用构造地貌学和活动构造学的研究手段,开展了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古地震学和构造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狼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演化模型,对狼山山前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获得的认识,对未来河套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和目标,获得以下认识和新进展:(1)在地貌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狼山山前断裂是一条以正断活动为主的断裂,控制着鄂尔多斯西北缘的构造形态和地貌特征,并在活动性调查的基础上完善了断裂的几何结构,提出了断裂几何分段模型可以达巴图庙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各断裂段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断裂整体形迹简单,连贯性好,主要只发育一条主断裂,不发育大规模阶区;(2)以遥感解译、地貌调查及测年为基础,对山前发育的洪积地貌面进行了分期,认为狼山山前普遍发育有多期晚更新以来形成的洪积地貌面,并通过这些洪积地貌的断错特征定量研究,获得了断裂不同位置的垂直滑动速率,并发现断裂不同位置、不同时段的滑动速率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可能反映了断层活动的不均一;(3)对狼山山前断裂地貌特征分析认为,在断裂开始活动前,狼山山前已经存在一些先成河流(冲沟),断裂的活动使河流(冲沟)的形态,特别是,陡峭指数发生了改变,而裂点的迁移和形成也可能是断裂活动及不同段落连通的结果;狼山山前断裂现今河道的陡峭指数很好地指示了狼山地区滑动速率分布的"M"形特征,与狼山山前断裂的几何学分段模型有非常好的吻合。这种分段模型可能代表了狼山山前断裂贯通前的分段样式。狼山山前断裂中段的分段点已经进入贯通阶段,北东端的活动性要明显强于西南端的活动性;(4)探槽古地震揭露的结果认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了5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由新到老依次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其中至少有3次地震事件E1,E3和E4发生了断裂全段破裂,估算震级为7.5~8级,同时提出狼山山前断裂可能是一条以不分段破裂为主要强震活动特征的断裂,其强震危险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5)对比研究和区域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存在强震活动的危险,但需要综合区域的主要断裂活动及深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河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与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全长310公里,它的主边界断裂包括有华山山前断裂、秦岭北缘断裂。本文根据近年1∶5万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最新详细资料研究了断裂的活动历史、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华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应是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的发震断层。据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剖面分析大地震重复间隔约2000—2500年,秦岭北缘断裂同样存在有基岩崩(滑)塌、裂缝、断层崖等古地震形变遗迹,由古地震剖面分析其大地震重复间隔约为2000—40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8.
根据几年的活动断裂填图和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资料,结合卫星影象判读和地震史料记载,分析和讨论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部位和未来地震危险性,指出了该地震的破裂形式与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公元849年10月20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巳),在内蒙古包头附近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城堡、军营和民房破坏等严重震害和数千人死亡。目前对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烈度和震级等基本参数认识尚存疑。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梳理,重点对位置存疑的云伽关或云伽镇等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重新核定了主要破坏地点及其地震烈度,修绘了地震等震线图,校核了地震震级、震中位置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公元849年地震等震线呈不对称的纺锤形,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短轴呈近南北向,极震区烈度可达X~X+度,震中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即40.6°N、110.3°E,震级达(7.8±0.3)级或7级。其中,等震线南侧地震影响范围大(包括河套盆地及其以南较大区域)、震害重、烈度衰减慢,而北侧几乎无震害记载,地震烈度衰减快,影响范围小。本次地震烈度等震线属于典型的正断层地震类型,其发震构造为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文章依据历史地震史料校核结果与前人基于活动断裂研究结果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和震级大致相当。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发生的公元849年地震震级约为7级,该区未来地震震级上限及其大震风险值得继续深入研...  相似文献   

10.
沿安宁河断裂带小相岭段发现了古地震的地表破裂遗迹。在两个场地开挖了横跨主断裂的探槽 ,以研究这里的晚全新世古地震。结果表明 ,在最近的大约 2 30 0a中 ,该断裂段至少发生过 4次伴有地表破裂的古地震事件 ,平均复发间隔为 6 0 0~ 70 0a。这里的最晚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公元 15世纪 ,并且有可能发生在公元 14 80年。最晚事件沿地表断层产生了 3m的平均左旋位错 ,这相当于一次矩震级为 7 5± 0 3的走滑型大地震的同震平均位错量  相似文献   

11.
抓住邢台地震不放的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邢台地震30周年,唐山地震20周年,笔者回顾了在邢台现场十多年工作中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切号召的体会和许多 重要指示的理解及所走过的科研里程及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诸多概念的提出和进展,都是在总理精神鼓舞下,强烈的责任感趋势下得到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本文对地震预测的难点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实质在于缺乏对地震发生规律性的认识。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近些年来欧洲、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实际情况表明,国际上虽对地震预测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同意见,但地震预测研究仍在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然而,要期望取得突破,尚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用相对定位法精细测定张北地震序列的时空参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高景春  胡斌 《华北地震科学》1999,17(1):42-46,53
使用笔者改进了的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1998年1月10日至5月31日的张北地震序列中ML3.0级以上地震进行了重新测定,由于相对定位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地震定位的影响,从而取得了较常规定位方法更精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昱  张苏平 《内陆地震》2003,17(3):222-227
分析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省永登地震、1996年6月1日天祝地震和2000年6月6日景泰地震前,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的连城、榆中、通渭温泉水汞、武山等水化测点的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这3次地震前几个测点均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通渭水汞、武山22号井和武山1号泉在地震前的反映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宏观调查资料,就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的7.3级地震对厦门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和初步分析。文章提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的城市建设应该重视抗震设防。通过这次地震中广东、福建部分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说明了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顺义、应县、凉城、浑源震群与张北6.2级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1996年12月出现了顺义震群、1997年11月出现了应县、凉城震群、1997年12月出现了浑源震群;这种现象可能预示着张北地震的到来,另外,这几次震群除应县震群体,b值均较低,可能是张北6.2级地震在孕育过程中应力集中的反映。再,在三省交界区,1997年ML3.0以上地震活动水平较1996年明显增强,b值出现了明显下降,可能是张北6.2级地震应力集中造成微破裂加剧的结  相似文献   

17.
罗荣联 《地震研究》1997,20(1):9-12
本文简述对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作出较成功中长期预报的历史事实。研究中采取着眼长期、关注群体、解剖个体、跟踪动态的基本思路,通过层层筛选、逐一排除、再行逼近的步骤,凭经验确定以丽江为中心的7级地震危险区,并提出防震减灾对策措施。云南省人民政府采纳了研究成果,批准省府办公厅于1995年3月8日发布地震中期预报,丽江地区行署为之做了防震准备,发挥了政府的减灾职能,取得较好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8.
19.
张北-尚义地震与大同-阳高地震地震活动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志辉  楚全芝 《地震地质》1998,20(2):77-178
张北-尚义地震与大同-阳高地震虽然相距不远,但在地震活动性上有较大的差异。大同-阳高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断裂带附近微震活动、震源邻区地震活动趋势、地震活动空区展布和余震分布都与北东或北西向这组共轭构造一致;张北-尚义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断裂带附近微震活动、震源邻区地震活动趋势、地震活动空区展布和余震分布则与近南北或近东西向这组共轭构造平行。产生这种方向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构造条件的差异以及附加应力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具有时空丛集分布特点。在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结束云南地区20世纪第Ⅳ强震活跃期后,21世纪强震活跃期首发大震研究成为地震形势跟踪的重点。2011年3月24日,滇、缅交界缅甸境内发生孟帕亚7.2级地震,震中距中缅边界仅80km。该地震的动力及地震带、区归属对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统计特征及其大震形势研判有重要影响。根据地表破裂及余震的空间展布等证据判断,发震断裂为穿越中缅两国的NE向孟帕亚-勐腊断裂(国外称之为Nam Ma断裂)。事实上,北起云南腾冲、龙陵一带,南至泰、缅、老交界地区,近等间距平行展布一系列包括孟帕亚-勐腊断裂在内的NE向断裂,其中绝大多数在历史上都发生过7级地震,而这些7级地震在空间上又构成了一条非常清晰的NNW向地震密集条带,它同样穿越了滇、缅、泰、老多地。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现今地壳运动状态及地震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孟帕亚7.2级地震与传统划定的云南地区西南部的地震活动动力同源,构造相连,应归属滇西南地震带上的地震;进而应纳入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的统计研究中。由此认为,缅甸孟帕亚7.2级地震拉开了云南地区21世纪首轮强震活跃期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