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四光同志指出,目前“所提出的构造型式,大都是燕山运动以来的产物。由于这些较新的构造型式比较容易鉴定,所以就把它们当作头一步的研究对象”至于更古地质时代的“古构造层”中存在着的“古构造体系”还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试以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燕山、辽东及其相邻的胶东、晋东北地区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主要古构造体系。在研究过程中,以各地质时期的古构造形迹分析为基  相似文献   

2.
地质力学认为,在巨型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决定着卷入这个体系范围内的地壳岩石的形变,而且也控制着这个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沉积建造。正如李四光同志所指出的“由于构成古老构造型式的巨型坳褶-包括隆起带和沉降带-一定会对古地理形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古老构造型式对较新沉积层的分布和沉积层岩相的变化,也一定会起着控制的作用。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有可能根据属于某一时代沉积层展布和岩相的变化来探索某些巨型古构造型式的形象,(《地质力学概论》)。  相似文献   

3.
童亨茂  郑磊 《地质科学》2007,42(1):45-57
针对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中建立“古构造模型”和“约束条件”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富台潜山为例,阐述了如何用三维地震资料来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定时”、“定向”和“定量”问题。胜利油田富台潜山研究的实践表明:三维地震资料可以用来较好地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三定”问题,其结果的可靠性总体可以得到保障。因此,据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而进行的古应力场数值反演是古应力场研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裂缝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古构造研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构造的研究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同志提出的,它是当前地质力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用地质力学观点进行古构造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这一方面的工作目前尚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因而及时交流一些研究方法是必要的。本文根据我院几年来师生们的野外实践,试就古构造的研究方法提出初步总结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其东受太平洋板块的作用,西南受印度板块的作用,这就是施加于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两组应力系统。因此,除了板块移动和俯冲本身是第一级的新构造运动外,中国广大地区的新构造单元布局,以及挽近构造型式的发育等等,都不能不首先归因子板块边界的活动。甚至在板块学说诞生以前,很多学者已经直觉地认识到太平洋和印度地区的活动对中国构造型式的影响和控制。例如黄汲清在一九四五年提出“古亚洲大陆”向南推进,受到太平洋的“回击力,因而形成“太平洋褶皱”;同时又受到向北挺进的冈瓦纳大陆的“抵抗”,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斜向滑动与走滑转换构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斜向滑动是边界型断层或古断裂复活的一种常见型式,其译名不应该用转换挤压或转换拉张。而应该用斜压或斜张构造。走滑转换构造是指沿断层的走滑运动在断层末端或转变部位转换成张、压或斜向滑动的构造。断层的分段性是普遍现象,讨论了各分段、断层间叠接带的构造型式。花状构造是斜滑断层的一种重要表现型式,并讨论了其三维特征。  相似文献   

7.
太古宙岩群构造的研究是鉴别古构造型式的基础,也是研究古构造型式对矿带、矿田、矿床及矿体的生成与分布规律的基础.辽宁省鞍本地区是太古宙鞍山群典型发育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基地,尽管这个地区开展工作较早,地质研究程度甚高,但是过去多侧重于地层划分和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在构造研究方面则缺乏系统性而又局限于传统构造学观点,因此许多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如该区的构造格架、构造期次划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铁矿的控制等,这些都是地质勘探及矿山开发部门所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在鞍山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及其所属研究所、地质队以及鞍钢、本钢所属矿山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本区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认识上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台阶状断层是推覆构造形成的基本型式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台阶状断层同样也是盆地内局部构造形成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型式之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台阶状断层的形成演化模式以及对局部构造解释的合理性,描述了台阶状断层在野外地质剖面和石油地震时间剖面上的表现。以卧龙河构造温泉井构造为例,对台阶状断层的存在作了详细的论述。通过这一研究,认为台阶状断层存在于盆地内的局部构造中,而且对油气、盐卤及其它矿产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西庐山地区的伸展构造,是中新生代时期构造变形具有典型特色的系统性构造形迹之一,具有垂向分层、方向分带、空间组合结构有序之特点。其中的星子多期复合变质核杂岩构造、浮船山拆离构造窗、猪岭山滑来峰以及盖层内正断层组合、古鄱阳湖盆地等,分别是不同空间部位伸展构造的表现型式。本文重点阐述了上述代表性构造型式的特征,分析了区内伸展构造变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以及形成时代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性地提出了“走—拉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10.
亚州大陆东部濒太平洋地区存在着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山脉(或岛屿)和平原(或海洋),它们呈长条状的形态相互平行,间隔斜列着,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隆拗相间的“多”字形构造型式。李四光教授早在1929年《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中就已有专门研究,后来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将东亚出现的这一特有的构造型式称之为“新华夏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1.
康滇构造带的古板块历史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所指康滇构造带的范畴,包括北起四川省康定,南抵云南省元江,纵贯川滇两省,南北绵延七百多公里,东西两侧以甘洛—小江和箐河—程海深断裂为界限,带宽数十至两百余公里的南北向构造组合体。这是中国大地上一条构造形象醒目和矿产资源丰富的重要构造成矿带。 康滇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众说纷纭。黄汲清称之“康滇地轴”’;张文佑谓之“康滇台背斜”;李四光划归“川滇经向构造带”;陈国达划属“川滇地洼系”。 近年来,我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重新考查了这条构造带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提出了在中元古代时期,它是西边一古洋板块与川中微大陆接合带上的古岛弧带,其古板块边界类型同现代西太平洋的弧沟体系相似。经晋宁造山运动,康滇弧沟系褶皱成山而转  相似文献   

12.
数学地质分析在大厂型锑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杰 《贵州地质》1999,16(2):103-109
认为大厂型锑矿受下列地质因素制约:①古构造控矿,包括古断裂、古坳陷和古岩溶面,古断裂的生长活动形成了大厂古坳陷-大厂断裂盆地和古岩溶面,为“大厂层”的沉积提供古地理环境;②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锑矿都受控于“大厂层”这个特定的含矿层位和该层位的岩石组合;③锑矿带受燕山期定型构造所控,矿化富集规模受构造的级序所控制;④成矿作用与火山气液带来的成矿物质聚集有关;⑤成矿富集与含矿热液叠加作用有关。对大厂型锑  相似文献   

13.
作者同意B.M.西尼村的意见,认为中国地台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大的构造单位,它是在吕梁运动后造成的。中国地台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它的北部称中朝地台,南部称华南地台。中国地台有一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活化”的地台。华南地台的东南部“活化”尤其强烈而显著,在中生代的太平洋运动时,差不多具有类似地槽的特征。但是它的“活化”是有悠久历史的,即开始於震旦纪,所以加里东运动给与很大的影响,但加里东运动只是地台内部的褶皱。地台“活化”直到中生代太平洋运动才得到高度发展,产生巨大的火成活动以及“中国式”的构造型式。新生代时地台还有中等强度的运动和火成活动。自第四纪冰期之后,地台仍在较弱的升降运动中。华南地台无论从沉积岩相、区域变质及火成活动,或从山字型、华夏式及南岭东西褶皱的构造体系等构造型式发育史的研究,都可以看到它的“活化”过程,在这过程里发育了“过渡类型”的构造形态,这都是不同放地槽或地台的构造形态的。本文是作为学习心得性质的初步尝试,文中不成熟和谬误之处尚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如果能在集体的讨论和研究之下将我国大地构造研究清楚的话,这是作者所衷心期望的。  相似文献   

14.
江西庐山地区伸展构造与星子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庐山地区的伸展构造,是中新生代时期构造变形具有典型特色的系统性构造形迹之一,具有垂向分层,方向分带、空间组合结构有序之特点。其中的星子多期复合变质核杂岩构造、浮船山拆离构造窗、猪岭山滑来峰与盖层内正断层组合及古鄱阳湖盆地等,分别是不同空间部位伸展构造的表现型式。本文着重阐述了上述代表性构造型式的特征,分析了区内伸展构造变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点及形成时代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性寺提出了“走-拉  相似文献   

15.
乐光禹 《地质论评》1965,23(1):50-53
笔者曾确认太行山中生代构造的主要型式是雁行式,即“多字型构造”,是由南北向水平扭动所引起的。张庆麟对此看法以及有关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异议。最近,笔者又接触到太行山的构造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意见,以作答复并供商讨。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反“S”型构造是青海省柴达木地区的一种主要构造形式。五十年代孙殿卿等曾研究过柴达木盆地雁行排列和反“S”型构造。七十年代后期吴向农等,根据柴达木盆地构造与边缘山区构造的成生联系建立了柴达木反“S”型构造体系。1980年青海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地质力学编图组在《青海省构造体系说明书》中提及柴达木反“S”型构造是在“古北西向构造型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新的构造体系”。笔者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山区的卫星象片进行了地质解译,对柴达木反“S”型构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反“S”型构造的基本特征简述如下,供同志们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构造体系有许多类型或型式,每一类型或型式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如排列组合的总形态像个“山”字的叫山字型构造,像个“多”字的叫多字型构造等。它们都是一定方式区域地壳运动的结果,反映了地壳运动的动力作用方式和不同形式的构造应力场。构造体系是在总结各种构造类型和型式的规律和普遍性的基础上产生的。鉴定构造体系类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与已知的标准构造型式进行类比研究。若与某  相似文献   

18.
岳石 《地球学报》1991,12(2):85-97
本文通过对粤西河台金矿区内的构造展布、力学性质和活动历史等特征的野外调查总结,阐明了该区构造发展演化规律,鉴定出“河台拐肘构造”这一新的构造类型,恢复了该区构造发展史。通过对金矿的成矿特征的调查,指出河台金矿是经过多期成矿作用叠加而成,提出了构造矿源带的概念,总结了构造成岩成矿模式。并从能量平衡理论探讨了构造成岩成矿作用机制。通过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和物质组分迁移的观察与分析,印证了野外所鉴定的构造型式和构造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卓越科学家李四光同志在谈到南方找煤问题时,曾强调指出要“根据构造的规律去寻找煤田和个别煤层分布的规律”;他认为:“煤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和构造体系有关系”。近年来,南方各地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在找煤勘探的实践中,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论断的份量和意义。一些煤田地质队运用以构造体系分类和构造型式鉴定为中心环节的地质力学方法开展普查找煤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在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地质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在构造体系分类和构造型式鉴定的基础上,从改造和建造的结合来说明煤田地质规律,指导普查找煤工作。本文就几种构造型式与煤田分布的关系作一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古构造,鉴定古构造型式,是当前构造地质学迫切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它可以为研究地壳运动的方式、方向,以及探索地壳运动规律和地球发展演化提供一个重要的佐证。地球是银河系中一个恒星系统——太阳系的一员,它的成生发展和其圈层的结构、构造的发展演化,以及其上发生的任何重大地质事件,都受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太阳系及银河系星际物质运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研究古构造问题必然牵涉到一系列地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许多有关问题。只有很好地应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才能使研究古构造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