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和海外华人地球科学协会发起,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地质科学研讨会”于2001年12月20日~22日在香港大学顺利召开。其中,会议交流2天,野外考察1天。来自海内外的291名地质学家与会,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位。 12月20日上午9时,香港地质学会会长、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博士宣布开幕。大会名誉主席孙枢院士回顾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香港大学副校长、地球科学系主任麦培斯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院士、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陈正宏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詹红彬博士分别致词,表达了对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家举行地质科学研讨会的祝贺,交流了各地区地质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8位地质学家分别作了特邀主题报告:“中国矿产资源潜力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李廷栋院士)、“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王思敬院士)、“城市及地质灾害”(陈颙院士)、“中国水资源开发与地质—生态环境效应”(卢耀如院士)、“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战  相似文献   

2.
2002年5月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由中国地质学会。海外华人地球科学与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及南京大学共同发起的“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于22—23日在南大逸夫馆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出席会议的海内外学者、来宾以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师生共200余人。会议分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两部分。有16位杰出科学家特邀在大会报告,他们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毛河光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土、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许靖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毓川研究员、张国伟教授、殷鸿福教授、李德生研究员、戴金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先德研究员,国家自然科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主办,冶金部、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地质矿产部地调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院、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多块体活动大陆的岩浆作用”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6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30人,提交会议论文21篇。会议特邀来叔和院士和沈其韩院士分别作了“有关海相火山岩成岩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三地地质科学讨论会”暨“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于1999年8月7日~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台湾大学地质学系及香港地质学会联合主办。会前出版了论文摘要集,共收入论文摘要94篇;120余位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及世界各地华人地质学家参加了讨论会,大会交流论文16篇,分组讨论60多篇。这些论文包括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与矿物学、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以及其他地学领域。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地学研究的进展和热点问题。 出席会议的台湾学者22人,由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正宏教授带队;香港学者5人,由香港地质学会会长、香港大学李作明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09,(4):F0002-F0002
刘宝琚院士 男,生于1931年9月,天津市人,著名地质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曾任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及邻近地区是四太平洋构造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地质界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福建省地质学会于1991年1月29日至2月3日在福州市召开“台湾海峡及邻近地区地质学术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地质勘查、海洋地质部门及兄弟学会的代表共150多人。本会黄保友同志应邀参加。台湾大学地质系王源教授等9位学者参加研讨。在大会上交流的40余篇学术论文,涉及到台湾地质、海洋地质,油气勘查、矿床地质及环境地质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詹庚申 《地质学刊》2007,31(2):123-123
著名水文地质学家。1931年11月2日生,无锡玉祁人。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0,(4):F0002-F0002
安芷生院士 男,汉族,1941年生,安徽六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从事第四纪地质、全球环境变化和大气污染控制等研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以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副主席等。现任和曾任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9,65(1):65010014-65010015
正2018年12月22日,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论评》第40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及进一步提升三刊质量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金发,三刊主编杨文采院士、侯增谦院士、杨经绥院士,三刊第40届副主编及编委金之钧院士、郝芳院士、李家彪院士等,三刊编辑部编辑以及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等共12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主持了三刊  相似文献   

10.
正2005年6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环境地球系统科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相似文献   

11.
《地质论评》2008,54(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前常务理事,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2.
王方国  孙志明 《地质通报》2003,22(5):374-374
1会议概况2003年4月11—14日,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发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办,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承办。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170余名代表中,有刘宝臖、任纪舜、陈毓川、金庆焕、郑绵平、张国伟、多吉等7位院士,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  相似文献   

13.
10月19-22日,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贵州省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单位发起,并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矿床会议”在贵阳金阳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地质行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质和矿业企事业单位的千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贵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裴荣富、郑绵平、赵文津院士,科学院院士刘从强、许志琴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共同组织,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古全球变化计划(PAGES)和EGU共同资助的“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东亚季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2007年8月27日至30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代表和学生约130人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有刘东生院士、汪品先院士、安芷生院士、符淙斌院士、丁仲礼院士等;国外著名学者有EGU名誉主席Andre Berger,EGU创办主席Peter Fabian,PAGES国际…  相似文献   

15.
10月14日,水工环地质老科协工作者联谊会暨陈梦熊院士90华诞庆贺会在北京召开。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水工环地质老科技工作者近百人到会祝贺。陈梦熊院士194  相似文献   

16.
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固体地球物质组成和演化专业委员会(IUGS-SECE)、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荷兰Elsevier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共同发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承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陆岩石圈的成因、演化与现状”,于2005年6月25-30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学者100余人,其中包括英国皇家学会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近40位国际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知名学者,不乏世界一流的地球科学家,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大会圆满完成各项预定日程,讨论热烈、组织有序,  相似文献   

17.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2001年5月正式受聘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并于2001年9月招收博士研究生。王思敬院士1963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等领域中岩土工程问题研究,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王思敬院士受聘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学@刘汉龙  相似文献   

19.
矿物包裹体研究的发展趋势——来自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信息李兆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关键词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矿物包裹体发展趋势在30届国际地质大会矿物包裹体学术报告会上,来自15个国家的40多篇论文是近4年来国际矿物包裹体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地质学报》2006,12(2):248-248
2007年3月15日是徐克勤院士诞辰100周年。徐克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为了彰显徐克勤先生的学术成就,表达对徐克勤先生的缅怀之情,根据国内外地学界同仁以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师生、校友的要求和建议,拟定于2007年3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大学举行徐克勤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目前计划进行的主要纪念活动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