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概括介绍泥炭最新用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开发试验的研完成果。具体包括泥炭原料的物化工艺性能评价和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的原料选取、配方设计、生产技术及加工流程、农作物小区对比试验等。生产泥炭多元稀土颗粒复混肥的技术与流程可以概括为将泥炭低温(<70℃)烘干10h,在碎样机上碎至100筛目。按比例用碳铵对普钙进行铵化处理,再按配方加入其他原料,搅拌均匀后,此时即制成掺合型泥炭多元稀土复混肥。若需造粒,可加入适量水润湿,经造粒机造粒,并烘干装袋即可。该肥料开发前景广阔,加工技术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施用它除增产效果比较明显(较一般无机复混肥平均增产11.12%)外,还可改良土壤,起到缓释和长效作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可望在发展无污染农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泥炭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善春 《地学前缘》1999,6(Z1):116-124
泥炭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地表水热条件控制,后者又取决于形成时期的气候、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文中据大量调查资料,叙述中国6个区的泥炭分布,扼要分析若干类型泥炭分布特征。在受河流活动控制并有泥炭形成的地区,泥炭沼泽分布呈现干流区少、支流区多,下游区少、上游区多的特点;在巨型构造湖盆区,泥炭沼泽可充分发展,形成泥炭层厚、空间展布广的巨型矿床;火山口湖盆型、堰塞湖盆型泥炭沼泽环境稳定,历经长期发育,可形成厚达9.0~9.5m的矿床;平原区湖盆型、河漫滩型泥炭,形成时受洪水事件影响,产出多层、较薄的泥炭。80年代本原地质矿产部通过对中国30个地质矿产局调查报告(未含台湾省)系统分析研究,获全国泥炭资源量46.87亿t(千重)。文中据国际泥炭学会(IPS)规定,按含水40%容重核算,1998年获资源量124.96亿t,证实中国泥炭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质量属中等,与泥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中国泥炭资源是较丰富的。  相似文献   

3.
泥炭沼泽的形成可分为水域泥炭沼泽化和陆地泥炭沼泽化两大类。泥炭沼泽可分为低位泥炭沼泽、中位泥炭沼泽和高位泥炭沼泽。由泥炭沼泽发育的内在聚集规律所决定,泥炭沼泽形成后,可由低位泥炭沼泽经中位泥炭沼泽发展至高位泥炭沼泽。研究泥炭沼泽的形成和演化,对剖析泥炭层的生成以及成分和性质,具有实际意义;对分析成泥炭时的古气候和环境乃至构造活动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泥炭的生成环境,按以地貌为主的成因分类,将广西泥炭的成矿类型划分为五类八型,阐述了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讨论了岩溶洼地类泥炭的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5.
高物钺  任香爱 《岩矿测试》1989,8(4):319-321
在同一泥炭地,采集多个鲜泥炭样品,通过野外即时测pH与运回实验室长期放置后再测pH相比较的方式,进行了连续观察测定。还在取样量,pH浸液的加入量等方面做了系统试验与讨论,从中选出较好的测试条件,提高了工效。  相似文献   

6.
红原Ⅰ、Ⅱ泥炭地植被生态特征与泥炭堆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炭的形成与堆积,除了受控于地壳运动、古气候、古地貌等因素外,更直接的因素是植被生态特征及其变化。本文着重论述了红原Ⅰ、Ⅱ泥炭地植被生态特征,并阐明泥炭的形成与堆积  相似文献   

7.
大气环境变化的泥炭地质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雨养泥炭沼泽是一种重要的泥炭沼泽类型,具有全球广泛分布的特点,其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包括雨、雪和空气尘埃).它是一个记录大气环境变化的积极的信息储备系统,记录有大气输入的海盐气溶胶、沙尘颗粒、酸沉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信息.采用地质定年技术将泥炭深度剖面转化到年代坐标上,并结合泥炭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检测分析,提取...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泥炭沼泽分布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泥炭地由于自身的特点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介绍泥炭沉积过程及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的发育特点基础上,从过去气候变化的常用泥炭记录和泥炭地碳记录等方面总结了国际上针对泥炭地反演气候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重点剖析了泥炭腐殖化度、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和孢粉等泥炭地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代用指标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泥炭地碳累积和碳循环等热点研究问题。最后从泥炭地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记录档案、泥炭地对现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及在泥炭地进行现场气候变化监测与实验等方面对泥炭地与气候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取长白山西麓哈尼、孤山屯沼泽地晚更新世以来泥炭沉积中所含的高分辨率无机矿物颗粒信息,追索泥炭灰分的物质来源、粒度组成特征及规律,进一步揭示本区泥炭灰分粒度的古环境意义。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西麓泥炭灰分颗粒粒径集中在1~350 μm,灰分组成以各类粉砂为主;本区泥炭灰分粒度分布概率累积曲线以二段式占多数,频率分布曲线呈现单峰(10~100 μm)、双峰型(10~100 μm,100~1 000 μm)特征,搬运方式以悬移和跃移为主。由于本区沼泽地地处湿润区,泥炭灰分的粒度组成主要受到流水动力变化的影响,沼泽地水文状况的变化引起了泥炭灰分粗细的变化。因而,长白山区沼泽地泥炭灰分的粗细主要指示夏季风强弱,可用于反演古降水的变化。晚更新世以来泥炭灰分粒度的变化曲线显示本区全新世9.2 ka,8 ka和5 ka存在干旱事件,古降水历史具有“干-湿-干”旋回。由于这些干旱事件与全新世几次著名的冷事件几乎同时出现,故推测本区古气候模式为冷干和暖湿组合。  相似文献   

10.
泥炭与煤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煤地质学一直偏重于对煤和含煤地层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研究。近30年来逐渐重视从现代聚煤作用产物-泥炭和泥炭沼泽的角度揭示,印证成煤环境问题。但苦于寻找古代煤层的合适的类比物。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东南亚热带木本穹丘状高位泥炭的泥炭地,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观察结果,开创了泥炭与煤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以将今论古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对黑龙江二龙山一带常年无覆水的正地形泥炭地的研究,建立了陆成煤的理论,并创新地提出成煤二元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红原泥炭沉积剖面Pb,Zn,Fe,Mn,Cu,Co,Ni,Ti,V,Al等10种元素和灰分的测试,发现多数元素在该剖面的变化与灰分变化较为一致,但Cu,Pb和Zn元素的变化在剖面300cm以上出现较大异常:这3种元素的变化与其他元素变化呈相反的规律,而且Pb和Zn两种元素的含量较之剖面下部出现数量级的增大。通过对比,发现元素含量的异常与位于剖面上风区的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文化在发生时间上较为吻合,认为这可能是人类活动环境效应的记录。用600~300cm段的元素变化作为背景值,用与Pb,Zn元素相关较好的4种元素分别计算出二者变化的自然背景值,从而分离出了人类活动强度信息与自然环境背景值,分离结果与著名的青海柳湾墓地出土人口规模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孔牧  杨少平  刘应汉 《物探与化探》2003,27(6):452-454,461
在东北森林沼泽区的几个矿区(点)上,通过以泥炭、腐殖层土壤为采样介质的区域化探异常追踪查证方法技术试验研究,发现Au、Ag、Cu、Pb、Zn等主要成矿元素的测量结果与水系碎屑沉积物、残坡积物的基本一致,对矿体均有良好的反映.研究结果表明在这类景观区化探找矿工作中有机质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4.
泥炭矿产资源分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泥炭矿产资源的储量、分布、质量、开发利用、生产、市场、价格及发展趋势;预测并论证了至2000年泥炭资源的供需及保证程度。基于对我国泥炭资源的储量、质量、主要开发利用方向等分析评价,就如何科学有效地勘查、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深层搅拌法在处理泥炭质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因泥炭质土中有机质含量高,常规的深层水泥搅拌法的加固效果较差,需添加适量的外渗挤以提高水泥土的强度,以深圳市滨海大道某段泥炭质土软基加固处理工程为例,分析了三种添加外掺剂方案的试验结果,探讨了深层水泥搅拌法在加固处理泥炭质土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6.
泥炭沼泽的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泥炭沼泽的演化普遍存在,演化的实质是在成因因素有利的配合下,沼泽植物群落发生了变化乃至更替。根据泥炭植物残体分析和煤层的煤岩、煤化学研究,可以了解泥炭沼泽的演化和形成煤层的原始泥炭沼泽的演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金川和红原两组泥炭纤维素Δδ13C时间序列值的反向变化来指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5000年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可分为4个阶段,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在2800~2200B.C.期间持续偏北,2200~600B.C.期间持续偏南,600B.C.~1200A.D.期间在北进与南移之间频繁波动,以及1200~1900A.D.期间再次持续偏北,它们导致降雨量在中国大陆上不同的分布.从约1900A.D.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偏南阶段,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煤相特征与煤的可选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内蒙古乌达矿区主采煤层9煤层的煤岩学特征和煤相进行了分析,用煤样密度组成的煤岩学方法讨论不同煤相煤的可选性。研究表明,相同煤相不同煤的可选性相似,聚煤环境决定了煤中矿物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同时也决定了煤的可选性。高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可选性好,而低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可选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