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世全 《河南地质》2011,(12):20-20
对于“人地挂钩”政策,值得深思、研究和创新的东西很多,譬如:“人地挂钩”的内涵及人地关系理论;河南人口数量、分布、迁移规律,以及与建设用地增减的关系;河南城镇、农村建设用地数量、规模、布局和用地的地区差异,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GDP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永宇 《河南地质》2011,(12):19-20
一、对“人地挂钩”政策内涵的理解 1.“人地挂钩”简单地说就是“地随人走”。人口迁移到哪里,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就转移到哪里;从哪里迁出人口,哪里就相应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从而实现城乡土地要素的流动,促进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地挂钩是近年来国家探索解决新型城镇化和土地节约集约过程中用地矛盾问题所采取的新政策。201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提出人地挂钩政策河南先行先试的明确要求,这是国家对河南的一个"特许",旨在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定居规模相挂钩,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王锋 《河南地质》2011,(12):18-18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  相似文献   

5.
大连地处丘陵地带,人均用地仅0.24公顷,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突出的人地矛盾严重制约着大连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决定了大连的发展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多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把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模式,保障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门瑞雪 《山西地质》2012,(2):70-71,73
本文主要阐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意义和主要内容,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并指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是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出路,能促进和保障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7.
基于服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需要,重点从宏观角度理解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内涵,从空间层面提出了“地域协调、区内整合、市内挂钩”的城乡建设用地三层空间挂钩体系以及圈层挂钩、扇状挂钩、组团挂钩有机组合而成的“点-轴-面”空间挂钩形态,并对湖南省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解决臼趋突出的人地矛盾,构建和谐人地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柯城区现有耕地13.22万亩。人均耕地仅07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柯城正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解决人地矛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资源节约意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上海近年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耕地资源逐年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施行,有效的缓解了用地供需矛盾,在保护好有限耕地资源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寻求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已启动的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整体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从潜在问题出发,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全国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时机,抓住机遇,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的思路和对策,积极稳妥地落实和推进“增减挂钩”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对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集约和持续利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4月29日,柘城县召开全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会议。柘城县委书记、县长梁辉要求全县各乡镇充分认清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全面做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人地挂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丁颖 《河南地质》2014,(12):8-8
11月20日下午,平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伟召开专题会议,就用地保障、节约集约用地、人地挂钩试点、停征煤炭资源补偿费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形成了五点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1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指标置换政策是国土资源部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该文从菏泽市实际出发,对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规划计划,严控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落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指标置换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陈桂玲  赵巍 《山东地质》2008,24(2):40-4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为缓解建设用地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为摸清邹平县挂钩的具体数量及存在问题,2007年3月-2007年6月,邹平县国土资源局对16个镇办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重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长山镇、韩店镇、明集镇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5.
季相卫 《山东地质》2010,(11):45-45
临沭县国土资源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不断创新举措,增强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一是争取指标保发展。积极主动向省、市主管部门汇报,共争取到增减挂钩指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社区建设专项指标近千亩,比年初市里分配计划指标增加了5倍。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平舆县依据省人地挂钩试点“3+15”整体部署,紧密联系县域实际,按照“人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地向种粮食大户流转、钱从整理复耕指标交易中挖掘”的工作思路,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线,以建新拆旧同步实施和旧村庄整理复垦为重点,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和农民退宅进城为载体,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先后创出“慎重选择-精定菜单-反哺吸引-合力齐推-机制保证”工作“五步法”,有效破解了“人难进城”“地难流转”“钱难筹措”等瓶颈制约,蹚出了一条“四化”统筹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县25个试点项目中,拆迁旧房3100户,整体搬迁7个自然村,整理复垦耕地3500亩。2013年,为省提供建设用地交易指标1009亩,取得1.57亿元反哺资金收益。自试点以来,所在两个项目乡镇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至2016年可转移农业人口3.75万人,推进城镇化提高15.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孙若馨 《山东地质》2009,(11):65-66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单县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建设、项目落地需要大量的土地。为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保障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单县争取了国家第一批挂钩试点项目和省建设用地指标置换项目。挂钩试点项目涉及高韦庄镇大徐庄村和杨楼镇尤庄村。  相似文献   

18.
《浙江地质》2010,(10):25-26
临海市陆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人口113万,人均耕地仅045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39亩的三分之一,土地资源贫乏。该市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十分旺盛,人地矛盾尤其突出。近年来,临海市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双保行动”部署,系统谋划,提前介入,切实加强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加快土地供应速度,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破解保障与保护"两难"困境的根本出路,根据山东省临沭县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情况,综合分析增减挂钩工作现状及特点,对如何实施好增减挂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郭永照 《河南地质》2012,(11):12-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对土地特别是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管理更加严格,一些用地单位和个人就把目光瞄向了未利用地。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本意来看,现行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对农用地的保护,对未利用地的管理并未过多涉及。同时,从我国西部各省(区)现行的用地政策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