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开展,所以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矿区经济活动也不例外,而且同人类其他经济活动相比,矿区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作用关系更为密切。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活动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人类本身居住的自然环境也产生了灾难性的破坏,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和检讨以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当然这也要求有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矿区作为工业活动能源和原材料的最基本供应者,由于其生产对象就是自然环境,所…  相似文献   

2.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城市景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症结.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风貌与景观特色已广受关注.针对城市景观乱象,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景观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城市景观调查、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重视乡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以及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等思路,探讨了构建符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时代精神、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切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文化生活状况的城市景观评价与控制体系,指出通过坚持城市景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有效地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小黎  张声才 《热带地理》2002,22(2):121-124
介绍了广东英德市北部山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效应、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提出对水资源的保护管理措施 ,促进自然环境良性循环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晋西北地区11个县区为样本,基于静态和动态分析视角,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了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分析了人口分布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影响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耕地面积和非农业产值比重,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协调的,但人口分布与其自然环境很不协调,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由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陈栋生先生与魏后凯、陈耀、刘楷等青年学者所撰写的《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一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从西部与东部及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关联等多维视角,对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经济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的差距,西部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西部经济崛起的理论依据、战略措施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理性地研究,提出了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创见性认识和政策建议,堪称发展西部经济难得的…  相似文献   

6.
困扰我国21世纪的环境退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系统是社会再生产的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但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和以农村为纽带的环境退化正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退化症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生态、经济、技术一体化的综合整治对策,为中国制定生态环境规划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视角的陆海统筹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十二五"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陆海统筹,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陆海统筹既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海洋权益的长远需要。陆海统筹的内涵在于以人类社会行为为主导,以陆海自然环境承载力为依托,以临海产、业为核心,统一筹划陆海的区域政策、战略安全、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制度建设,实现人类社会系统、陆地系统、海洋系统协调发展。本文基于不同尺度规模空间视角,构建了我国国土空间的"四大战略格局"和陆海统筹优化任务,提出了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RS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研究了湖北省大冶市1991-2000年耕地变化的特征,并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作用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决策机制三维视角.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大冶市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在自然环境条件方面,矿农交错界面、湖陆交错界面和林农交错界面是该市自然环境中主要的孕灾基础;(2)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农业由以种植业为主转为农、牧、渔业综合发展,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及人口的"虚假"城市化是其基本特征.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3)在社会群体和个体决策方面,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加速了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使大冶市耕地非农化并不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步,政府的退耕还林、还湖政策和农户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决策则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地质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带来影响。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行业发展迅速,有效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地质矿产资源的需求。但是在勘查与开发的过程当中,也在社会需求量、勘察人员素质以及勘查与开发工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勘查与开发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做好对地质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实现地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借助反距离权重(IDW)空间插值及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自然环境因素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及限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主要分布于贵阳、遵义、凯里、铜仁、都匀、兴义等政府所在地,其他县(市)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相关程度各异,其中六盘水、安顺及贵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关系密切,其他地区相关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邹扬 《地理教学》2008,(8):45-45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存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显著的区域差异,使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从而构成了我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复杂性,这不仅让许多高三学生掌握起来感到困惑,也让一些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头痛不已。而坐标思想的引入则可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清晰而准确地形单元框架图,先定位,再了解差异,后明确发展方向,使得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相似文献   

12.
一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对自然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是文化与环境持续存在的原因。本文通过深入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地区的元阳县哈尼族地区的调查,提出和分析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一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并探讨了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两者梯田景观的关系,证实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特征量,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层次结构迈进;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少数市域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而65%左右的市域处于西部平均水平以下;整体市域经济格局呈现"弱者不进,强者进缓,中间颠倒"的发展状况;市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的同时,相对差异先增大后波动减小;人均GDP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集聚分布。最后,从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效应以及路径依赖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旅游地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1)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经历了科学理论和管理工具两个阶段,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2)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重点在理论研究,有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管理工具.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与国外研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和产业落后等影响经济、生态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的一些有效途径,以期对最终实现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宁夏灵盐地区荒漠化灾害与农牧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鹏飞  蔡昌俊 《地理科学》1997,17(2):163-168
分析了宁夏灵盐地区荒漠化灾害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力活动的相互作用,并讨论了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退耕还牧”治沙等社会问题。在第四纪地质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是一种“气候-地貌”的自然过程;在人类历史时期是气候主控下人为叠加干扰的“自然-人为”地貌过程。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具有使荒漠化发生正向或逆转变化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内容 分析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省内区域。  相似文献   

18.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文物古迹颇多,境内山脉连绵,江河湖泊纵横交错,罗织成一幅雄伟多姿,景色秀丽的画面,素有“虎踞龙蟠”之称,天赋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措施的风光,给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分析研究南京旅游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发展本市旅游业,促进商业等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南京旅游资源现状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傅小锋 《地理研究》1996,15(4):74-81
吐鲁番盆地为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其地形封闭,气候极为干旱,有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着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盆地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及盆地经济发展进程,阐述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盆地今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城市自然环境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自然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与健康关系文献调研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系统总结了康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和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研究方法及自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主要成果。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相对于城市环境而言,对人们健康具有更明显的积极作用,并且,城市规划与设计应着力加强自然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