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鄯善油田低渗油藏储层伤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田低渗透和特低渗透特点,鄯善油田在投产初期实施整体压裂,采取气举、深抽等采油方式生产,形成高采油速度、大生产压差的开发局面.同时随着压力的下降及油井见水, 油井产液(油)能力大幅度下降.随着油田井数增加,油水井措施逐年增加,其中2003-2004年水井共酸洗和酸化103井次,累计增注14.7×104 m,油井解堵9井次,累计增油4 203 t,同时通过井组动态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和地下渗流条件,以及各种针对性措施效果的变化,认为目前鄯善低渗砂岩油藏的地下储层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分析储层污染的因素,进行油层保护, 针对油层污染状况,优选适宜的解堵技术,改善解堵措施效果, 对油藏稳产及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叙凯  何强  张昕 《地下水》2015,(1):103-105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的开发,为提高低渗透储层的采收率,开展对低渗透致密岩性储层的注水工艺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油套分注技术、空心集成分注技术、偏心分注技术等应用于低渗透致密岩性储层的注水技术的对比研究,结果认为桥式偏心注水技术和偏心注水技术是现阶段最有效的低渗透储层分层注水技术。在延长油田永宁采油厂的三口注水井组中应用桥式偏心注水以及偏心注水技术进行试验,均见到了增液、增油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6,(6)
针对常规CO_2驱存在气源、输送、腐蚀等问题,开展海上稠油油藏对自生CO_2驱油技术进行现场先导试验研究。根据自生CO_2驱油机理,在考虑反应速度、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所筛选的自生CO_2体系,结合海上稠油油藏地质和采油工艺的特点进行试验。试验表明,(1)双液体系适用于注水井调驱,井组日增油59.9 t,增产幅度26.1%,累计增油12 295 t,有效期较长;(2)单液体系主要解决油井堵塞问题,但是由于其所受影响因素较多,使得解堵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在体系配方的优化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克服该项技术的应用瓶颈,以扩展其术在海上油田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姬塬罗一区长8油藏在开发中后期,油井有效期短,见水快,低产低效井迅速增多,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增注、堵水调剖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单井产能。实践证明,结合研究区储层特征,引进二氧化碳气驱新方法,有效控制了见水井速度与程度,采收率增大显著。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7,(6)
谭家营张家河区虽然开发年限不长,但是长期采用一套层系开发,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对应率差、油井见效程度低、未建立动态监测体系等问题十分突出。为了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实现油藏开发最优化化,通过对区块静态、动态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注采井网调整、油水井调层补孔、暂停低效油水井、恢复部分潜力关停井等调整措施,有效解决了层间、层内、平面三大矛盾,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研究,将渗流空间划分为三类,并确定了三类渗流空间的流度调整范围。选择1口注水井进行现场试验,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高渗透层的流度,调节低渗透层的流度,使不同渗流空间的流度趋于1,目标井组有效期内365天累计增油265.6t,综合含水下降了13.9%,堵水驱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长芦油田沙三段沉积背景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砂体连通程度低,注水开发效果差。应用岩心、测井以及动态资料,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储层构型单元特征,明确了构型的分级系统,开展了单期复合砂体(5级)和单一砂体(4级)的构型解剖。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对注水井网、井距以及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与生产动态响应特征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储层构型单元研究对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9,(6)
油水井酸化措施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选井、选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酸化措施效果的好坏。以鄯善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油水井酸化选井为例,选取渗透率、孔隙度、表皮系数、注水层厚度、连通系数、实注系数、吸水指数减少幅度等7个参数,运用熵权逼近理想排序法(TOPSIS法)进行了油水井酸化选层选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注水层厚度、连通系数对酸化效果影响较大,在影响酸化效果中起主要作用。TOPSIS法评价结果与模糊物元法基本一致,但是其计算简便、权重的确定受主观因素影响小,为储层酸化效果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9.
空气-泡沫驱技术在马岭油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克服了单一注入空气易造成"气窜"的缺点,成为低渗透油田进一步挖掘剩余储量的有效方法.马岭油田2个井组的试验研究表明,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起到了增油降水、延缓递减的效果,为重新实施注空气开发低渗透油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热田回灌补源是实现地热能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新技术,用于解决地热能补给,提高地热能利用率。其方法是在距开采井一定距离,施工一眼注水井,通过注水井向地下注入一定比例的水量与热源再交换,提高热能资源量。介绍了对注水井实施压裂、增加对地热井注水量的新工艺。经水力压裂和抽水试验,增注水效果明显,为我国合理开采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井间示踪技术研究油水井间的高渗透带及大孔道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陕北某油田3个注水井组投加氚水和碘-125两种同位素示踪剂,通过采样分析、利用半解析示踪解释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推导出多种地层参数,特别是油水井之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及大孔道参数,为下一步注采调整方案及封堵大孔道控水稳油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技术在陕北油田开展了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后期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井网的基础。充分利用密闭取心、密井网等资料 ,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 5种微相砂体。微相砂体形状、规模及空间分布决定了注采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完善程度 ,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控制着油水井的产液及吸水能力 ,控制着注入水的地下运动方式 ,因此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 ,找准剩余油富集区 ,调整和部署注采井网 ,可以在生产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杏子川采油厂王214油区属低孔、低渗储层,该区块以注水为开发方式。针对该区块储层欠压,非均质性强,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等原因造成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对该区驱油方式进行调整,具体方法是:采用0.5%生物酶+0.5%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酶活性复合驱对王214油区储层进行了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5%生物酶+0.5%表面活性剂生物酶活性复合驱可有效改善注水井吸水能力,达到解堵、降低含水率,增加驱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246块水平井出水特点的研究,结合水平井储层物性、原油性质、出水水质、出水井段及生产情况,确定了高含水层段分段堵水工艺。堵水的关键技术是封堵材料和注入工艺。根据现有的堵水材料,进行筛选、复配和改性,试验成功了液体桥塞、化学封隔材料和无机堵水剂。利用测井解释和产液剖面测试结果,制定了堵水方式和堵剂的用量。并成功应用于现场,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建强  李玉波 《地下水》1998,20(3):131-136
本文介绍了盐酸与二氧化碳联合洗井技术的原理及计算方法。经应用表明,该方法对第四系地层深井因过滤器堵塞洗井效果较好,可显著地增加机井出水量,从而为第四系地层机井增水节能提供了有效措施,同时可避免水井的重复建设,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岩水井压裂增水技术自研发以来取得较为良好的增产效果,但该技术目前仍存在适用性差、增产效果不确定等问题。基于压裂增水过程中流体流态和裂缝宽度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确定了提高压裂液粘度是较为经济、有效的增产技术措施。开展了水井和中低温地热井清洁型凝胶压裂液配方的设计工作,进行了稠化剂、pH值调节剂、交联剂和破胶剂选配与性能实验,研发了适用于水井和中低温地热井(30~80 ℃)清洁型凝胶压裂液体系并开展现场试验。对凝胶压裂液配液应用难点与使用成本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了水井压裂增水技术在压裂液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强路  范明  郑伦举 《沉积学报》2007,25(3):358-364
志留系储层原油演化成沥青过程中,沥青充填于粒间孔及填隙物中,占据了孔隙空间,残余孔隙率、渗透率很低。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分析了油气充注对沥青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早期充填沥青少而残余孔隙率、渗透率很低的砂岩,晚期油气仍不能充注,是非储层;早期沥青均匀充填、充填程度高,残余孔隙率、渗透率低的砂岩,晚期低粘度稀油仍能充注,孔隙率、渗透率有大幅度提高,是有效储层;早期沥青充填较均匀,残余孔隙率相对较高,不同粘度的原油充注后,孔渗条件发生明显的改善。常温的实验表明,原油的物理性质是决定沥青砂岩能否再次充注的关键因素之一,稀油充注是志留系沥青砂岩成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常规水井酸处理法增产效果有限、对地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提出了水井酸处理的周期性负压法,该方法通过产生周期性负压,不断向裂隙中压入井筒里活性较强的酸液,并及时清除裂隙中的反应产物,因而使用一次周期性负压法,具有多次常规酸处理加物理洗井的增产效果,同时它利用周期性负压和少量多次注酸, 限制水井酸处理的污染范围,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使用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井酸处理法相比,水井酸处理的周期性负压法可使水井酸处理效果平均提高186%,酸处理后的污水排出量减少59%。另外,该方法简便易用,使用成本低,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水井酸处理的周期性负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规水井酸处理法增产效果有限、对地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 提出了水井酸处理的周期性负压法.该方法通过产生周期性负压, 不断向裂隙中压入井筒里活性较强的酸液, 并及时清除裂隙中的反应产物, 因而使用一次周期性负压法, 具有多次常规酸处理加物理洗井的增产效果; 同时它利用周期性负压和少量多次注酸, 限制水井酸处理的污染范围, 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使用结果表明: 与常规水井酸处理法相比, 水井酸处理的周期性负压法可使水井酸处理效果平均提高186%, 酸处理后的污水排出量减少59%.另外, 该方法简便易用, 使用成本低, 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实际工作中微构造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储层油藏描述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它们在油藏描述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在弥补大层段、大等值线间距绘制下难以发现的砂体顶面或底面的微细变化,会发现与原地层构造总趋势一致而局部又不尽相同的微幅度构造或微体差异、在背斜构造-岩性油藏中,通过微局部分析确定更准确的含油边界、经过精细储层微构造分析排除假断层。结合多个区块的生产特征,具体分析了各类微构造对开发的影响,得出了在油藏开发前期和后期尽可能把采油井优先布在正向微构造上,把注水井尽可能布在负向微构造上的认识。对研究区的砂岩、砾岩多个区块储层微构造与油水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后进一步提出:油层微结构对油水井生产动态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但不具唯一性。最终得出开发阶段为了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单砂体,用微构造分析的方法精细成图是体现研究深度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