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1988年11月至1990年10月近2a时间内,在22°~36°N,98°~104°E地区连发性的5次6级以上迁移地震与地电前兆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这组连发性迁移强震发生之前,地电前兆在南北两地区观测到两个应力相对集中区。随着南部系统内应力不断向北调整,发生了多次强震。这组连发性的强震孕育,包括它们各自前兆场分布和发育,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呼应的。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处理地电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地电前兆变化及大同台地电阻率反映的主压应力(变)方向。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地电前兆异常具有台项少、强度小和零散分布的特征,前兆异常似有由震中往外扩展的现象;大同台震前地电异常同主压应力(变)方向发生了45.2°的明显异变。讨论了对地电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和大同-阳高等中强地震的预报问题,认为只要认真排除了干扰,系统分析处理地电的长期观测资  相似文献   

3.
朱航 《四川地震》2000,(3):57-60
1999年 11月 30日在四川省安县、绵竹间 (10 4°2 4′E ,31°2 4′N)发生了Ms5 0地震。笔者根据成都台地电NE道视电阻率观测资料 ,在震前发现了异常现象 ,经过落实后确认了异常 ,并结合地震活动形势作出了其后一段时间在绵竹附近地区可能发生 5级以上地震的判断。事实证明成都台地电资料具有一定的前兆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4.
地电前兆中期向短监过渡的综合判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玉林  陈宝华 《地震》1995,(4):308-314
通过分析唐山、大同、海城等强震的地电前兆,提出判断地震前兆的主要标准:直接或间接反映应变积累的信息为地震前兆。论证唐山地震前2-3年区域电阻率下降是该区震前应变积累的反映,即唐山震前电区域下降是地震中期前兆。地电中期前兆具有震中区幅度较大,外围较小,前兆从震向外围传播等规律。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兆异常迁移速率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及其力学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治平  尹祥础 《地震》1996,16(4):372-376
通过对长期,中短期以及短前兆异常迁移速率的研究,发现长期,中短期,短临前兆异常分别以每年10,100,1000km的量级向震中迁移,异常迁移速率不是线性增加,而为非线性递增,从理论上对前兆异常迁移性的存在与迁移速率的非线性变化进行了分析。这对不同时期的前兆异常判断以及地震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唐山地震为例,研究分析了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的变化及其特征,同时用“流体-地电”的观战对S的变化进行了物理解释。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各赂异性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地电前兆因子。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震前所识别的前兆。其中包括十余项测震学前兆和地形变水化,地电等手段的多项前兆,分析了震前依据前兆而作出的预后实况,并根据目前所认识的地震前兆的某些物理基础,讨论了对这次地震可能作出预报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应用“八五”攻关推广的有关震群参数计算的软件 ,对华北地区 (33°~ 43°N,1 1 4°~ 1 2 4°E)自 1 970年以来所发生的 40次震群事件的各项参数 (b,U,H,K,F,ρ等值 )进行了计算 ,旨在依据前兆震群的判定指标 ,寻找前兆震群与中强以上地震 (MS≥ 434)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 ,无论是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的报准率均在 65%左右 ,仅有个别达到 75%以上 ,并且有约30 %具有前兆意义的震群属于漏报和虚报。所以 ,如何判定前兆震群和充分利用前兆震群预报地震和监视未来地震活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电自动测量系统C-ATS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系统结构和它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李强 《地震学刊》1999,(1):23-28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个表征非线性系统失稳 量,在国内外的地震预报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江苏及邻区(30°00-36°00),E117°00-123°00)1970-01-1998-09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2个震便中有1个震前有明显的响应比异常;异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5个月;异常的最大值绝大多数在10之内;异  相似文献   

11.
张绍治  范桂英 《地震》1994,(3):72-77
本文分析讨论了1990年2月10日常熟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短水准、地应力、地倾斜、地下水等前兆异常现象的力学联系;建立了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前兆分区模型,反映在不同区域里各种前兆均有其一定的表现特征,说明以力学联系为纽带,前兆异常时间与空间分布的咱应性是地震中期预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表明综合分析识别异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1998年8月17日在浙江省嵊州市Ms4.0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震源机制和前兆特征。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推断这次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63°W,与孝丰-三门断裂带走向一致。嵊州地震震中烈度为Ⅴ度强。地震发生时嵊州市和新昌县普遍有感,少数建筑物遭到损坏,河堤和道路出现几十米长的狭窄裂缝。  相似文献   

13.
山丹地电阻率台站距离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Ms6.1地震震中仅43km,在震前1年尺度一短期阶段前兆性变化突出,属于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的典型前兆性变化。应用“异常一震源地点一活动断层一发震机制”之间的特定关系,分析震前山丹地电未检测到明显临震信息的原因,可能是由本次地震的发震应力场分布和山丹地电相对于本次地震的位置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列车荷载作用对某些前兆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登堡  王家彬 《地震》1994,(3):91-94
本文针对列车荷载作用对地震前兆观测的影响,在野外开展了水位,测震,水温,地电等多项目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是确实存在的;水位,测震对地壳应力-应变反映是灵敏的。  相似文献   

15.
张毅光 《内陆地震》1993,7(1):93-96
0 前言 1991年6月6日16时02分6.1秒在和静县阿拉沟附近(北纬42°41′,东经87°15′)发生了一次M_s5.2级地震。地震震中距21号温泉90km左右,距呼图壁台150km。震前呼图壁地震台的21号温泉动水位、23号井水位、跨断层短水准测量、水平断层仪等前兆手段出现了前兆异常,根据对这些异常的跟踪分析,对这次地震做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前兆台网历史数据迁移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前兆数据的多系统、多格式、多流程给数据管理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为此,全国实施了前兆历史数据迁移,将“九五”、模拟和人工观测历史数据迁移到“十五”数据库系统中,并解决了迁移中的代码对应、数据量纲或单位转换、数据衔接、错误纠正、数据库结构差异、数据同步等问题,整合了前兆数据系统,为数据应用带来极大便利,切实提升了前兆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能力.本文详细介绍了前兆历史数据迁移的内容、工作流程和工具软件、迁移中的技术难点、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5年9月─1992年12月白家疃地温微变化的测量数据,用幅差法对地温的日均值变化进行了地温异常变化的判别,并与在此期间发生在首都圈(38°30'─41°N,113°─120°E)内的、M_L在3.5以上的地震进行了对应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57%的判别出的地温异常变化与46%的选出地震有对应关系。随着震级的提高,有更高比例的地震和地温异常变化有对应关系。当震中距在100─250km范围内,有大致不变比例的地震与地温异常变化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十五"中国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依照设计存储在Oracle 10g数据库中,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汇集全国地震前兆观测数据,面对日益增长的庞大数据库,难以使用常规备份方式进行备份和迁移。在经历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主数据库磁盘阵列故障和地电学科中心数据库崩溃后,笔者提出适用于大型前兆数据库全库备份的准在线冷备份方式,并且运用到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对国家中心数据存储架构调整进行讨论,以规避将来可能的数据风险。  相似文献   

19.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5,(3):240-245
深入研究了全国地电台网内M_s≥5.0的45次地电前兆震例,用统计方法按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分别研究其地电前兆特征。 通过研究得到:大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其半径超过200km,在700km以内,异常时间在12—20个月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7.8%;强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大多在300km以内,趋势异常的时间在12个月以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86.5%;中强地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半径一般在200km以内,趋势异常时间在180天之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5.0%。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地电趋势异常时间似乎存在着20个月、12个月、6个月三个不同的异常时间段。 临震异常类型一般可分为加速型、转向型和波动型三类。对7级和7级以上大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均为50.0%。出现临震异常后1—20天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 1988年11月以来,西部地区先后发生澜沧-耿马7.6、巴塘6.7、天祝6.2级地震。震前都曾依据地电前兆短临异常特征,作过某种程度的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郑熙铭 《地震》1994,(5):36-43
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1983年菏泽5.9极和1989年大同6.1级.1991年大同5.8级四次地震的非测震学前兆异常(短水准、地电、水氡含量、水位等)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地震以前,邢台地区的非测震学前兆观测值均有异常出现,显示出该地区不仅有地震活动性的窗口效应,而且有非测震学前兆异常的震情窗口效应。其它地区也有相类似的情况存在。这对区域应力场研究和前兆场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强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