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轴应力下花岗岩声发射P波Q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君  许昭永 《地震地质》1990,12(4):311-315
50×50×100mm3盈江花岗岩样品在σ3=30MPa、σ2=60MPa时增加σ1直至破裂,用波传播和谱振幅比法测定破裂孕育过程中σ3方向和σ2方向声发射P波Q值。结果表明:1.在σ1<0.07σ1P(最大破裂压强)时,σ3、σ2方向都保持高值,在0.2σ1P≤σ1≤0.551P期间,两个方向的Q值呈现出比较平稳的状态,其平均值Q3大约10至20,σ2方向Q2大约20至30。在σ1>0.55σ1P后,σ3方向Q3值起伏增长较大,而σ2方向Q2值仅在σ1>0.7σ1P后,才起伏增长,幅度不如σ3方向大。2.随压力的增加,在σ3、σ2两方向,低频成分明显加大。3.当σ1>0.951P后,出现一种记录畸变现象,对同一源点声发射,从沿同一方向两道记录上看出,早到波形振幅小,而晚到波形其振幅反而大  相似文献   

2.
丽江7.0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研究》1997,20(1):101-107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幅值平均约30×10^-8ms^-2左右,震后重力变化继续下降;2.距震中稍远一点的渡口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变大,累计上升变化的最大幅值达123×^-8ms^-2,震后重力变化下  相似文献   

3.
许昭永  包一峰 《地震研究》1989,12(2):182-192
我们利用固体传压真三轴压机,50×50×200mm~3大理岩试件,600KC S波探头,分别观测了在等应力压缩和差应力压缩时S波尾波波列振幅和卓越频率衰减系数K和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等应力(σ_1=σ_2=σ_3)压缩时,随着压力的增加,波列振幅和卓越频率衰减系数K、α逐步增大。在差应力(σ_1>σ_2>σ_3)压缩至断裂时,σ_3和σ_2方向的K、α变化各异。当σ_1低于破裂应力σ_(1p)的20%时,两个方向的K、α都随着压力增加。当σ_1大于20%σ_(1p)而继续增加至50%时,K、α大体都保持平稳值,而当σ_1超过60%σ_(1p)时,σ_2方向的K逐步变大,α逐步减小。而σ_3方向的K、α则逐步减小。当出现前兆应力降后,σ_3方向的K、α都回升,接着主破裂来临。破裂后,σ_2方向的K、α增大,而σ_3方向的K、α则减小。同时,波列图清楚地表明,S波最大振幅的变化对K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1998,18(2):146-154
1995年7月12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孟连县以西中缅边境发生了一次Ms7.3强烈地震。震前,距震中280km以远的滇西实验场重力网红河断裂以西出现了重力异常,平均变化幅值达70×10^-8ms^-1,最大变化幅值达114×10^-8ms^-2,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所测量队重力组根据上述重力异常变化,对此次地震作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5.
水震波与地震面波的对比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张子广  万迪坤 《地震》1998,18(4):399-404
利用同一地质单元内的水震波与地震面波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估算水位对含水层应力庆变的响应“格值”,选取唐山矿井水震波资料,唐山陆河地震台记录的地震面波资料,估算“格值”是9.182×10^-10/cm,即唐山矿井观测含水层垂直应变量为9.182×10^-10/cm时,井水位变化1cm。  相似文献   

6.
吕培苓  谢湘薇 《地震》1994,(6):56-60
本文用频率域方法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京津监视区测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接收的短周期地震模拟信息,通过波形数字化联机处理,测定了首都圈1990年末至1993年上半年部份小震震源参数和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结果表明,小震应力降为1×10^5-10^6Pa,介质品质因子为100-700之间随地区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1997~1998年震情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浩 《地震》1999,19(2):214-216
1全世界地震活动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997年全世界发生7级以上地震15次,释放能量158×1015J,1998年为10次,释放能量108×1015J,皆低于1990年以来的平均值(18次/年,185×1015J)。二年各发生1次8级地震。地震震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震区野外考察和分析总结本组地震破裂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震区的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和弹性理论,从现代构造运动的观点,探讨了本组地震破裂的成因,尤其是两次主震在破裂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自1985年至1989年,震区以2.1厘米/年的平均速率向北37.4°东方向水平推挤了0.64米;②与此同时,它还兼有绕铅垂铀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其平均角速度为9.4×10^-8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高温连续脱水实验,在950和850℃下,测定了女山的一个单斜辉石巨晶平行于[001]~*方向的氢扩散系数,分别为(6.5±土1.5)×10~(-12)和(1.8±0.7)×10~(12)m~2/s.碱性玄武岩中的幔源单斜辉石巨晶可能是研究上地幔中水的性质、演化和氢同位素特征的可靠样品。  相似文献   

10.
崔效锋  谢富仁 《中国地震》2001,17(3):280-288
通过对华北地区1963~1998年间126个地震(Ms≥4.7)震源机制解的逐一筛选,运用逐次收敛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发现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变特征①中等主应力σ2基本上是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都接近水平,σ1、σ3的方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变化;②1976年唐山地震以前,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角为68°(北东东向);③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华北北部地区和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没有明显改变,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仍为北东东向,方位角保持68°不变,而华北中南部地区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则发生了顺时针的转动,方位角变为87°(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11.
陕西地区单台Z/H地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陕西地磁台网Sq资料和单台Z/H地磁测深法对陕西地区地下电导率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理想代换导体视探h约为500KM,电导率σ为0.07s/m(周期为12小时),且存在250KM和700KM深度附近的高导层,感应比例尺度实部C^1real和C^2real及内外场之比│Q^1│和│Q^2│似有11年周期变化。各台测定的结果相当接近,和其他方法测定的范围结果基本一致。用冬夏季静日均值结果较春秋  相似文献   

12.
自动高精度测距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自动高精度测距系统。该系统能以5×10^-7的测距精度测定多个观测点的形变,可作为跨断层动态连续观测的新仪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把远场长周期P波转换成多次振动序列,求出了35个大地震的地震波能量值。结果表明,得到的地震波能量系统地比根据古登堡-甲克特公式用地震震级推断的地震波能量要小。其差等于一个数量级。结果还表明,能量-矩比被完全限于一个窄范围:10^-6相似文献   

14.
兵库县南部地震于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JST;JST=GMT+9h)发生在兵库县南部的活动断层上,对几个城市尤其是神户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通过对宽频带及强地面运动地震图的分析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大小(地震矩和震级)。由长周期矩心矩和量反演的震源机制是,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33°,83°,169°,补偿线性偶极向量分量小(1.5%),M0=3.0×10^19Nm,Mw=6.9  相似文献   

15.
一种计算中小地震地震矩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A.Bolt博士得到一个关系式出发,采用一种新的量值转换方法,能够较方便地求得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并且利用江苏地区的DD-1地震仪的模拟记录资料,得到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ML≤4.0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M0(单位为10^07N·m)与震级ML的统计关系式:logM0=(1.76±0.11)ML+(15.59±0.28)。  相似文献   

16.
谢家树  王亚秀 《地震》1994,(1):31-35
本文定义地震的时空距DST格时空转换系数C为:D^2ST=d^2+C^2(△t)^2,d为序列中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的空间距,△t为时间间隔。采用60年代来发生在我国5级以上有详细目录的地震序列23个,分别计算了主震后1天,2-3天,4-7天内C的值C1,C3,C7,计算中取DST为相应时间段内地震空间距的最大值。结果表明:(1)若C1>C3>C7,则无强余震发生;(2)若C1≌C3,或C1<C3<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兰州台记录的短周期垂直向直达P波数字地震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3个小震的震源参数及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区域内介质品质因子Q=55-109,前震平均值为93,余震平均值为74;应力降△σ=(1.32-41.41)*10^5Pa,前震平均值为3.31*10^5Pa,余震平均值为13.64*10^5Pa;地震矩M0  相似文献   

18.
许东俊  耿乃光 《地震研究》1991,14(3):293-300
为了研究水分对断层泥抗剪特性的影响,在湖北省当阳县砂岩岩体中的天然断层带上进行了现场大尺度的剪切实验。实验用直剪法进行。试体的尺度为30×50×60cm~3。以含水粘土断层泥的天然断层面为剪切面。剪切面的面积为3000cm~2。先对试体在一个确定的正应力下进行剪断实验,然后继续对它在不同的正应力下进行摩擦实验。实验表明,剪断实验表现为塑性破坏及随后的位移强化现象。摩擦实验的摩擦强度略高于剪切破坏强度。剪切破坏强度方程为:τ=0.03+0.30σ。其中σ为正应力,τ为剪应力。单位均为MPa。  相似文献   

19.
西藏南部地堑构造成因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东宁  许忠淮 《中国地震》1997,13(4):349-357
青藏高原上地壳在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作用下发育出大量断层,因此上地壳的破碎已经从整体上降低了其有效粘滞系数。其所承受的水平向压应力逐渐转移到中、下地壳中。随着应力转移的进行,上地壳和上地幔内σ1可能已转为垂直方向,处于拉张减薄状态,并在藏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张性地堑构造。而目前在中、下地壳内σ1可能仍为近南北的水平方向。在印度洋板块的强烈挤压下,该深度范围内柔性的中、下地壳物质仍在垂直方向继续膨胀、增厚,并导致青藏高原的继续抬升。本文利用粘弹性蠕变本构关系的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上述设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l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期观测数据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布设、基准站和基本站首期观测情况。利用GAMIT和GLOBK软件对首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归算到ITRF97框架上。单天整体解结果表明:基线重复性NS向分量为2.28+0.87×10-9×S,EW向分量为3.67+0.82×10-9×S,高程分量为6.84+1.29×10-9×S(S为GPS站间距离,以mm为单位)。对基准网和基本网的整体平差结果表明:点位精度水平分量为2~3 mm,高程分量为3~5 mm,基准网和基本网首期观测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