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深盆气研究进展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川西坳陷总体上看具有与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类似的地质条件,极可能发育深盆气藏。详细研究表明,两盆地在构造回返程度、地层压力特征、气源岩生气时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宜将川西坳陷的天然气聚集简单地归结为阿尔伯达型深盆气藏。研究其成因和分布规律,应从该盆地的实际资料入手,进行成藏机理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借用已有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川西坳陷的天然气藏具有“气水倒置”的特征;川西坳陷的断裂体系深刻地影响着深盆气聚集成藏,导致盆地天然气的独特分布形式。对深盆气成藏诸控制因素,包括源岩厚度、有机质成熟度、生气强度、储集层厚度与物性、断裂构造特征等的综合研究,对川西坳陷深盆气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美洲28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系统梳理,全面总结了南美洲的油气地质特征:①发育两个时代、
两种类型的烃源岩;②储层类型单一,油气集中赋存在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两个层系中;③发育4种成藏模式,即西缘前陆盆
地发育陡坡短距离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和缓坡长距离侧向运移成藏模式、东缘被动陆缘盆地发育盐上“断层+盐刺穿”运移成藏模
式和盐下“烃源岩内浊积砂体+潜山”运移成藏模式;④油气分布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的规律。同时,以成藏组合为基础
评价单元完成了南美地区资源评价。预测南美洲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214065MMBOE。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缘海上被动陆缘盆地
群和西缘陆上前陆盆地群两个领域。东委内瑞拉盆地、马拉开波盆地、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是预测资源量较大的4个盆地。   相似文献   

4.
琼东南盆地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先导示范区.选取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球化学分析、地震资料解释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等资料,分析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具有"热成因气为主、混合成因气为辅"的特征,主力气源岩具备充足的供烃能力.研究区发育的"通源连储"断裂、气烟囱—泥底辟—麻坑、海底滑塌体构成主要运移输导体系和储集体,在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中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中气烟囱为高效运移输导体,是有利勘查目标.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气田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为热成因气型渗漏型、渗漏—砂体复合型和生物成因气型扩散型3种.该结果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和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潍北凹陷孔店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然气组分以及碳同位素和轻烃特征等资料,运用天然气成因理论并结合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图版和成藏条件,探讨了潍北凹陷孔店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天然气CH4体积分数大,重烃体积分数小,非烃组分极少;南部斜坡带的疃4井天然气属生物气;灶户鼻状构造带南部产出的天然气为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灶户鼻状构造带中部地区属典型的油型伴生气;北部洼陷区的东部和南缘产出的天然气具有煤型气,并有油型气混入;以昌1井为代表的北部深洼陷区是煤型气发育的有利地区。总之,潍北凹陷天然气可以划分为生物气、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典型的油型伴生气、混有油型气的煤型气、典型的煤型气等5种成因类型;孔店组天然气类型多样、分布复杂,这些与该区的烃源岩类型、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钦州—防城一带的钦防褶皱带,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海西褶皱带,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晚加里东阶段,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不完整拼合,造成具有地槽型沉积特点的钦防残余海槽,与泥盆系为整合关系。海西期,它成为华南海侵的主要通道,随着哀牢山洋盆的打开与华南大陆边缘北西向裂谷系的形成,与右江盆地融为一体,成为它们的东部边界。东吴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影响下,钦防海槽褶皱成山,西侧形成上思前陆盆地并逐渐向西迁移,造成迭置的沉积棱柱体,从而使前期的右江盆地解体为构造性质不同的东西两部份。印支期后,右江盆地和上思前陆盆地同时消失。  相似文献   

7.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经过一系列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在晚侏罗时期,漠河盆地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这是前陆盆地的陆相磨拉石部分的范畴。在晚侏罗时期,漠河盆地有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物源,有着典型前陆盆地双向物源的特点。本文主要对漠河盆地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漠河盆地的构造类型和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兰坪陆相盆地演化与金属矿床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兰坪陆相盆地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可将兰坪陆相盆地的演化分为碰撞后裂谷盆地演化阶段、坳陷盆地演化阶段、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和走滑拉分盆地演化4个阶段。同时对这些演化阶段对应的金属矿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兰坪盆地内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演化阶段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矿化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喜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全球视野全面概括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背景和成矿类型,突出强调了洋壳和岛弧或陆壳两种成矿环境对成矿类型分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由于洋、陆转化过程中过渡环境的存在对两种成矿类型亦存在过渡的成矿复杂性,分析评述了块状硫化物矿床在全球各大陆块及其主要造山带中的地质分布和成矿特点。已发现矿床数量北半球明显发育,南半球发现稀少,太古代和中新生代是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最主要形成期,其次是晚古生代,而中国则以早古生代的发现最为重要,与全球的情况有显著差异。探讨了全球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演化和主要形成环境,强调了在地质历史上造山带中可能保存下来代表弧后盆地洋壳环境的蛇绿岩中寻找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性。介绍了利用高场强元素对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构造背景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新生代盆地基本特征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境内发育有中新生代盆地38处,分布于鲁西、鲁东、鲁北三区.以其地层结构、发育历史分为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4个成盆阶段6个世代盆地.按照盆地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特点分成单断、地堑、拗陷三种类型.它们同受以沂沭断裂为主的NNE向左行扭断裂或其派生断裂的控制,在间息性运动过程中发生多旋回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临清拗陷东部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构造体制多次转变,盆地演化及构造特征复杂,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以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区的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总结研究区的构造样式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构造演化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构造样式可分为挤压、伸展和反转3种,其中,挤压构造样式以叠瓦逆冲为主,伸展构造样式分为掀斜断块、滑动断阶和重力背形3种,反转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和负反转2种.研究区在地质历史上构造活动剧烈,经历印支运动和燕山晚期运动的强烈挤压、燕山早期运动的弱挤压作用以及燕山中期和喜山早期的强烈拉张,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由不同的构造运动所形成;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发育4种油气藏类型.该研究将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成气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力滑脱构造是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南大西洋两岸整体发育2种不同塑性层的重力滑脱构造,一类以下白垩统盐岩、硬石膏为塑性层,另一类是以上白垩统-新近系海相泥岩为滑脱塑性层。且均可从陆向海依次划分为拉张区、过渡区和挤压区。为了厘清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差异及对油气成藏影响,选取2个代表性盆地——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进行对比剖析,从而查明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在相应构造带内构造样式及其油气成藏差异。整体上,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表现为盐构造活动剧烈,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发现多;过渡区盐构造活动强度减弱,油气富集程度高;挤压区构造活动强烈,盐岩大规模聚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差,油气发现少。相比于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泥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断块圈闭与储层、烃源岩匹配良好,是主要的油气富集区;过渡区,大量塑性泥岩堆积,泥底辟规模大,深缓底辟型构造是油气有利富集区;挤压区以典型逆冲叠瓦状构造为主,烃源岩、储层和油源断层配置良好,油气富集程度高。针对上述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在烃源岩、储层及油气成藏的差异影响分析,为相关类型重力滑脱构造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面临能源短缺的背景下,页岩气作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许多盆地或地区具有页岩气大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对页岩气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介绍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分布及开采面临的问题,概述了页岩气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页岩气的影响因素,认为我国页岩气主要受有机碳含量、成熟度、裂缝的发育程度、地层压力的控制;页岩气与煤层气同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其赋存形态、成因类型、富集规律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将页岩气与煤层气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地区实地调查为基础,通过野外勘察黄土崩塌变形破坏特征及总结地质现象,并结合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得出黑方台地区崩塌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并且发现凸型和阶梯型坡面更容易发生崩塌灾害。崩塌发育因素可分为2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天然条件下,斜坡在自重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后缘黄土垂直节理或裂隙受拉张作用力开始破裂,并向深部扩展,随着水流下渗,逐渐形成贯通面,潜在崩塌体中心外移,最终形成崩塌。黑方台地区崩塌灾害按崩塌物质成分分为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2类,按崩塌发生的主控因素分为自然型崩塌、人为型崩塌和人为—自然复合型崩塌3类,而大量的节理裂隙发育是发生崩塌灾害的内在因素。通过野外调查,根据动力形成机制分析,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将黑方台地区崩塌形成方式分为4种,并阐述其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A number of isolated fault sag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uthern Songliao Basin,and unified to a depression basin in the late stage.Therefore,multiple isolated lower petroliferous systems were formed with fault sags as source rocks.The source rocks of fault sag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ere mainly described with gas generation as favorable source rocks,leading to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rich in natural gas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organic gas resources in Nenjiang Formation.A number of tectonic movements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bundant structural traps and complex fault systems,and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strata and positions of sources rocks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fault sags.The oil-gas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i.e.,primary and secondary ones.The primary oil-gas reservoir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fault sag strata and the bottom of overlying depression strata(lower Quan-1 Member).The oil-gas reservoir accumulation depended on the trap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distance from source rocks.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oil-gas reservoirs depended on the degree of reconstruction in the late tectonism.The secondary oil-gas reservoirs were distribution in the Quantou Formation of depression strata,where oil and gas reservoir accumulation depended on three conditions,i.e.,trap development situation,deep gas sources and the fault to connect the shallow traps and deep gas sources.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is rich in lower coal type gas,upper oil-gas and biogas resources,which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在古生界均不程度地发育古油藏,古油藏中储层沥青是藉以恢复和重建油藏成藏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在对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分类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沥青特征开展了详细的产出形态分析,总结了储层沥青产出形态与油气成藏过程的关系。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藏储层岩类页岩、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均有分布,多期生烃、多期构造调整导致天然气与古油藏耦合关系复杂。总体上讲,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气藏构建了一个原生与次生兼备、原油裂解气藏占主导、页岩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为辅的复式成藏系统。储层沥青分布特征可揭示古油藏和气藏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8.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类5个亚类反转构造,并与上部含油气系统的大二段次生油气藏具有良好耦合关系.大二段次生油气藏为反转期原生油气藏沿主干反转断裂向上调整形成,以南一中段及下段烃源岩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为源,以大二段砂岩为储层,以伊敏组泥岩为盖层,以主反转断层为疏导为成藏模式;该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反转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反转程度较弱的塔南凹陷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发育的区域,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圈闭是寻找该类次生油气藏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规律认识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通过对济阳坳陷已知气藏类型分析,指出了济阳坳陷煤成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埋藏史,同时考虑构造变动、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圈闭的完整性等因素,将济阳坳陷源自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油气藏划分成两大类六类成藏模式。其中济阳坳陷较为重要的成藏模式类型包括中坳新坳间断式成烃成藏模式、中坳新隆间断式成烃成藏模式和中隆新坳间断式成烃成藏模式。各种成烃成藏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勘探目的层系和资源潜力也有所不同,尤以中坳新坳型成藏模式最为有利,例如惠民凹陷南坡、沾化凹陷孤西断裂带等。  相似文献   

20.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eservoir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out forty productive oil/gas fields hosted in volcanic reservoirs have been found since 1957 in fourteen basins of China. They can be simply sub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servoir volcanic rocks of the east group are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rhyolite and Tertiary basalt, preferred being considered as rift type volcanics developed in the circum-Pacific tectonic regime. Those of the west are Permo-Carboniferous 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being island-arc type ones developed in paleo-Asian Ocean tectonic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