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腰推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单纯使用针刺治疗,治疗组42例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评定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8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针刺治疗有效,但针刺结合运动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督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卒中后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运用通督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体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28d,观察2组疼痛评估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并比较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14/15),对照组为80.00%(12/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PRI、PP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丘脑痛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督热”“透胛热”的温通针法合脐部艾灸治疗产后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 例产后风患者给予“通督热”“透胛热”的温通针法并配合脐部艾灸,均于每天上午操作1次,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关节数、中医证候积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痊愈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19/20);半年内电话随访,痊愈患者均未复发。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疼痛关节数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热”“透胛热”的温通针法合脐部艾灸对于产后风的治疗效果颇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急性腰扭伤(AL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 例A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巴布膏贴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运动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5d。观察治疗前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活动度(ROM)评分、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7%(42/43),对照组为74.42%(3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VAS、ROM、RMDQ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动针法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能显著改善ALS患者腰部疼痛、腰椎活动度以及腰椎功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 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各项评分(单项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总积分)、疼痛强度量化评分表(MPQ)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强度(PPI)评分、疼痛积分(PRIT)]、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内啡肽(β-EP)]。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77.27(34/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ODI各项评分及总积分、MPQ积分、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及关节活动受限症状,缓解疼痛,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腰通痹胶囊联合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治疗组采用壮腰通痹胶囊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洛索洛芬钠胶囊联合推拿治疗,疗程均为3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45/45),对照组为97.8%(44/4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综合疗效中“优”率为75.6%(34/45),对照组为15.6%(7/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ODI、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壮腰通痹胶囊联合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优于洛索洛芬钠胶囊联合推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督温肾法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通督温肾法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温针灸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督温肾法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普通温针灸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腰痛症状、腰椎功能恢复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痛肾虚血瘀证患者8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汤口服及足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定,通过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心理弹性量表(CD-RICS)对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对主要中医证候(腰痛、腿痛、烦躁易怒、倦怠乏力、失眠易醒、五心烦热)进行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VAS、ODI、HAMA评分,以及腰痛、腿痛、烦躁易怒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JOA、CD-RICS评分均升高,另治疗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以及倦怠乏力、失眠易醒、五心烦热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治疗组的JOA、ODI、PSQI、HAMA、CD-RICS评分以及烦躁易怒、倦怠乏力、失眠易醒、五心烦热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补肾活血汤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存在的腰腿痛、功能障碍、失眠及心理弹性差等症状,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肢、下肢FMA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足浴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C反应蛋白(CRP)、多伦多(Toronto)评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中医证候评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8%(42/52),对照组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CRP、Toronto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NCV、MNCV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更大(P<0.01)。结论:中药足浴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可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炎症反应,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推拿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推拿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综合评分(JOA评分)评定2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8.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有助于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改善,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CT引导关节腔注射治疗骶髂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 例骶髂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CT引导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1次,治疗2周,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血沉(ESR)的水平变化,比较2组治疗2周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VAS、ODI评分及IL-1β、ESR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无晕针、过敏等不适;治疗后随访,2组均未出现治疗部位渗血、渗液、肿胀、疼痛、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CT引导关节腔注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骶髂关节炎炎症反应,显著缓解关节疼痛,极大改善腰椎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酸枣仁汤联合西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 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价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观察2组治疗前后参与睡眠觉醒周期调节的相关因子[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β-内啡肽(β-EP)]水平;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PSQI、SRSS评分及5-HT、5-HIAA、β-EP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4.29%(6/42),对照组为21.43%(9/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酸枣仁汤联合西药治疗失眠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觉醒周期调节的相关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椎间孔镜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LDH椎间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Oswestry腰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量表(ODI)评分和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法(JOA)评分;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随访3、6、12个月后的复发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ODI评分、JOA评分、TNF-α、IL-6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6、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LDH椎间孔镜术后患者综合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腰痛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以美洛昔康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刺腰痛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5d。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指标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chober征(前屈位)两标记间距、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痛穴配合运动疗法能够抑制急性腰扭伤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痹愈汤治疗(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牵引的基础上予口服活络消痛胶囊治疗,治疗组在牵引的基础上予口服腰痹愈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的VAS评分和JO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LAS、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腰痹愈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型)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联合骨疽拔毒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采用膝关节支具制动加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口服联合骨疽拔毒散外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实验室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不良反应,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6%(43/45),对照组为86.67%(3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实验室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联合骨疽拔毒散外敷对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作用显著,能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患者症状评分,抑制IL-6、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连续干预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记录患者的简式 Fugl-Mer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各个时间节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MA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经通督”刮痧疗法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疏经通督”刮痧疗法、梅花针叩刺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90.3%(28/31)。结论:“疏经通督”刮痧疗法结合梅花针叩刺能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