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柑桔果树(下面通称柑桔)是亚热带、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冬季低温是柑桔地理分布的限制因子。目前,柑桔的分布北限已达45°N(苏联克拉斯诺达尔),南限达41°S(新西兰北岛),南北跨86个纬度,最低的在海平面以下200米(以色列德格尼亚),最高处达2,600米(中国四川省巴塘县),在这个广大的空间内,都有柑桔果树的栽培或分布。据1979—1980年度统计,美国(1,496万吨)、巴西(966万吨)、日本(431万吨)三国所产柑桔约占全球一半。柑桔产量在各大洲的分布,以拉丁美洲最多,占30%;北美洲其次,为27%;亚洲第三,占22%;欧洲第四,占12%;非洲和大洋洲较少,各占8%和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9—1980年度统计,我国(包括台湾省)的柑桔产量为138.5万吨,居世界第九位,而目前我国柑桔的栽培面积,仅次于美国和巴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叶的主产国。我国人民饮茶历史悠久,茶叶的作用如解毒、提神、健身、品评、见面茶礼等在今天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茶叶栽培、加工、饮茶习俗已传向亚洲和世界各地,日本、朝鲜、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等栽培面积较大.日本盛行茶道,英国人早茶习俗均源于我国,出口茶叶不但可创汇还可向世界弘扬中国的茶文化。因此,发展茶叶对我国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在商业、外贸、创汇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洪盘如 《气象》1982,8(9):27-27
勐海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栽茶已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在巴达公社曼贺松有一棵野生茶树,树径1.21米,树高34米,树幅1O米,据考证树龄在千年以上。在格朗和公社南糯山的半坡寨还有一棵栽培茶树,树径1.38米,树高5.9米,树幅10米,树龄在800年以上。这两棵古老茶树,现在每棵每年还可以采制干茶100斤以上。目前农村的新茶园,每亩可产干茶100—200斤,试验茶园每亩则可达600多斤。勐海的茶树之所以能活到千年以上,茶叶生产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普洱茶”能驰名中外,是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书刊消息     
董克勤 《气象》1980,6(12):33-33
1980年10月6—11日在上海召开了由世界气象组织举办的国际台风学术讨论会。澳大利亚、孟加拉国、缅甸,加拿大、洪都拉斯、香港(地区)、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斯里兰卡、中国、科克群岛、泰国、英国、美国和苏联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讨论会在较大的程度上反映出热带气旋业务和研究的国际现状。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茶叶产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基于青岛市崂山区1994—2015年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空气相对湿度及茶叶产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影响崂山茶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利用通径分析评价各因子的影响。利用1994—2013年产量资料与气象资料建立多元回归模型,2014—2015年做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当5—7月中旬降水量偏多(少),5月中旬—6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低),但是该时段最高气温偏低(高),而9月平均气温偏高(低),7—8月平均最高气温偏低(高)时,有(不)利于崂山茶叶的生长和提高茶叶气象产量。同时分析表明:当12月—下年2月日最低气温低于-10℃日数偏少(多),7月日照时数偏少(多),也有(不)利于崂山茶叶气象产量的增加。表明崂山茶叶生长季节适宜于雨量偏多、平均温度偏高,温度变化趋势平稳,极端高(低)温少的气象条件。利用这些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的影响茶叶气象产量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崂山茶叶产量,研究结果为开展崂山茶叶产量评估与气象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  韦志刚  魏红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2012,31(2):351-358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线,2月最南,8月最北,较高的热带对流层顶从2月开始,逐渐北进,8月到达最北界(44°N附近),然后开始南退,2月其北界处于最南端,在29°~30°N附近;我国29°~44°N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幅度较大;对流层顶高度场有三种主要的模态:第一种为全区一致的偏高(偏低)型;第二种为南高(低)北低(高)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第三种为南北地区-中部地区相反分布型。对对流层顶高度场进行REOF分解可将中国地区分为6个气候分区,即华南区、新疆区、东北区、华北区、长江流域区和青藏高原区,各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只有华南区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中国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7.
刘传志 《气象》1982,8(5):18-20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30°46′—31°19′N、102°52′—103°26′E之间,总面积二十多万公顷;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度切割型山岳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地势差异很大。保护区内植物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既有分布在一千多米处的亚热带植物,也有生长在雪线以上的雪莲。丰富的生物资源,较优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熊猫  相似文献   

8.
林祥 《气象》1977,3(5):13-14
过去,西藏高原是不产茶的,被认为是茶树栽培的禁区。但茶叶是西藏人民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所谓“一日三餐不可无茶”,什么酥油茶、奶茶、清茶等都是藏族人民非常爱喝的饮料。可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茶叶要从千里迢迢的内地运进高原或由国外进口,广大藏族劳动人民为了喝点茶,受尽茶商的苛刻剥削,贫苦的农奴只能寻找一些野草和树叶充当茶叶。解放了,红日照雪山,广大翻身农奴渴望着改变喝茶完全靠外地供给的状况,响往千里雪山、万里草原的世界屋脊上飘茶香。这就面临着一个问  相似文献   

9.
茶树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一般要求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最适宜要求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我省绝大部份地区,自然降水均能满足其良好生长的要求。但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匀,且茶园多建于低丘坡地,难以实行地面灌溉,故干旱仍然是影响茶叶高产优质的气候因素之一。近年来,我省有数千亩茶园应用喷灌新技术,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取得明显的效益。为了探讨符合本省气候的茶园喷灌制度,我们于1982年至1984年,在杭州市种猪试验场鸽宝山分场茶叶队的44.76亩茶园中,进行了喷灌田  相似文献   

10.
前言太阳辐射是形成地球气候的最主要因子,研究它的地理分布规律对于了解各地气候及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对于为农业生产服务就更为重要。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南北跨四个纬距(27°N—31°12′N),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在全省工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针对本省地理特点讨论辐射平衡及其各分量的分布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我省位于祖国的最南方。北起25°31′N,南至4°N以南,北回归线横过广州和清远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北依南岭山脉,南临南海广阔海洋,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61—2019年全国1903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以及1115条茶树分布站点记录,利用最大熵模型和GIS技术筛选影响茶树种植的主导气候因子,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中国大陆茶树气候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高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气候因子阈值。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大陆地区茶树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春霜冻频率、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3—9月平均相对湿度。模型区划结果与名茶之乡、地理标志茶叶所在地吻合较好。茶树适生区的北界总体呈现出由东部高纬度向西部低纬度降低的分布态势,北界界限移动较明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高纬度省份。整体茶树适生区质心的年代际变化较为平缓,除20世纪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适生区范围有所缩小外,其他相邻年代际间茶树适生区的面积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与质心迁移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引言 新昌县地处浙江省东部山区,北有四明山脉,南有天台山脉,东南部为山区,多高山峻岭,中部为3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左右,境内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适宜于茶叶生长。自1988年开始生产名优茶,产量逐年上升,同时茶农的经济收入也逐年提高,1995年全县产名优茶12500担,经济收入6千多万元,超过1994年茶叶全年的经济收入。由于新昌名优茶产量高、质量好,1995年4月新昌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名茶之乡”。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21年6月14—17日塔里木盆地极端暴雨过程(最大日雨量106.6 mm,新疆特大暴雨),选取盆地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GRAPES-GFS分析场和ERA5(0.25°×0.25°、逐1 h)再分析资料,利用WRF-v4.2.2模式数值模拟和HYSPLIT-v4.0水汽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此次暴雨在“东高西低”环流背景和“两高夹一低”形势下西风和印度季风协同作用机制。水汽源于黑海-里海-咸海、印度洋北部、中亚地区和北疆,偏西、偏南和偏东3条路径水汽输送发生在850~300 hPa、500~400 hPa和650 hPa以下低层。印度季风环流对印度洋水汽向塔里木盆地输送起关键作用,阐明了印度季风携印度洋水汽北上流入盆地的物理过程,“南风窗”水汽输送消失是西风和印度季风协同作用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地区春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预测三江源地区春季、夏季降水趋势的需要出发,利用聚类分析法将三江源地区春、夏季降水场分为3个区域。通过对3个区春、夏季降水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相关普查,定义了与3个区春、夏季降水指数相关的海温分布型指数。冬季西太平洋海温偏低(偏高),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三江源1区、3区春季降水减少(增加);冬季赤道太平洋中部、加利福尼亚海域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2区、3区夏季降水减少(增加)。对冬季太平洋海温分布型与后期春、夏季500 hPa北半球高度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冬季西太平洋海温综合指数高(低)时,春季高度场印度高压、中西伯利亚槽及阿留申低槽加强(减弱),三江源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偏多);而当冬季太平洋中部、加利福尼亚海域海温综合指数高(低)时,夏季高度场伊朗高压、中西伯利亚高脊加强(减弱)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北),夏季降水偏少(偏多)。  相似文献   

16.
1971—2010年中亚低涡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中亚低涡的活动规律及不同移动路径对新疆天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年共出现305次中亚低涡过程,低涡成熟期维持日数共1166 d;中亚低涡随纬度分布有两个高频活动区域:47.5°~55°N (北涡) 和35°~47.5°N (南涡),北涡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所占比例最大为52%,而南涡活动四季差别不明显。中亚低涡的成熟期生命史2~3 d占56%,4~5 d占27.5%,5 d以上占16.5%。低涡活动具有明显的月、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且呈显著的年代际增加趋势。南、北涡均出现东北、偏东和东南向移动路径,并影响新疆不同区域的天气。中亚低涡可造成新疆出现低温大风天气 (干涡) 和强降水天气 (湿涡),干涡占60%,且季节分布比较均匀;湿涡占40%,季节分布差异大,其中,夏季最多占57%,秋、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17.
高山出名茶     
庞振潮  俞建英 《气象》1983,9(6):29-29
高山上的茶叶品质优良,与高山上的气候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茶树喜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在散射光多,水分充足,温度不很高的条件下,有利于含氮化物的形成和积累,茶叶内含物增加,芽叶健壮肥嫩,品质优良。若直射光强,温度较高,水分不足,则有利于纤维素形成,茶叶粗老,品质下降。我国出产名茶的高山茶园,大都分布在500—1200米的山坞中。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一般气温不很高,雨量充沛,相对湿度较大,云雾特多,形成直射光减少,散射光增多的气候特点,为优质茶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印度季风的年际变化与高原夏季旱涝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周顺武  假拉 《高原气象》2003,22(4):410-415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表面温度距平资料,分析了西藏高原夏季降水5个多、少雨年春、夏季印度洋850hPa、200hPa合成风场和合成海温场,发现多、少雨年前期与同期印度洋高、低空风场和海温场均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原夏季降水偏多(少)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在850hPa合成风场上印度半岛维持西(东)风距平,西印度洋—东非沿岸为南(北)风距平,夏季阿拉伯海区和孟加拉湾出现反气旋(气旋)距平环流;200hPa合成风场上印度半岛维持东(西)风距平,南亚高压偏强(弱),索马里沿岸为南(北)风距平。印度夏季风异常与夏季印度洋海温距平的纬向分布型有密切联系。当夏季海温场出现西冷(暖)东暖(冷)的分布型时,季风偏强(弱),高原降水普遍偏多(少)。相关分析指出,索马里赤道海区的风场异常与高原夏季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此基础上我们定义了一个索马里急流越赤道气流指数,用它识别高原夏季旱涝的能力较之目前普遍使用的印度季风指数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为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借助薄盘样条插值(TPS)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探讨秦岭-淮河地区亚热带北界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变暖“停滞”现象的响应及变化。结果表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及1月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二者高低值的分布年份并不相同;50年来亚热带北界在秦岭段出现了明显的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其中,秦岭南坡共计抬升153.3 m,北坡抬升148.8 m。在变暖“停滞”期间,秦岭南、北坡亚热带北界所处海拔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同步性,但在1980s至1990s期间差异性较大。1970—2019年亚热带北界在淮河段北移1.3个纬度以上,在115°E附近甚至达到3个纬度,与中国过去2000年亚热带北界曾到达的最北位置相仿;从年代际上来看,亚热带北界在1990s期间北移最明显,黄河流域下游部分区域已由暖温带逐渐转化为亚热带。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冬夏平均流场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用1959、1960年1月和7月青藏高原上及其附近100个站的高空资料作出了距地300米、900米、海拔1500米、3000米、4000米及5000米等六层平均风场图。研究指出: 1.1月自高原中部至云贵一带存在一条辐合带,其厚度约距地1000米。近地层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心不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而在高原东侧的大陆上。天山和祁连山分别对西风都有明显的分支作用。 2.7月在高原上的风向辐合更为明显,但和印度北部的内热带辐合带是截然分开的,它北部的反气旋性环流轴线在3000米以下,位于42°—43°N一带,到5000米南退到35°N附近,这与日常天气图上小高压活动的情况相符。 3.不论1月和7月风向的日变化都清楚,20时普遍有吹向高原的分风向,且在高原的边缘附近表现最为明显,不少站的风向日变化达到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