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根据块体内地震受块体边缘地震影响的观点,对汉中与安康盆地的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特点、规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得到这样结果:(1)块体内断陷盆地的地震活动水平将小于块体边界上的地震活动水平;(2)块体内盆地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块体边缘较大地震活动的影响,反映块体边界较大地震发生前后其附近构造的调整运动;(3)当与块体内盆地较近的块体交界带上发生大地震时,应注意盆地的地震危险。  相似文献   

2.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19个地震区(带).这些地震区(带)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带)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带)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震区(带)划分方案,对其中两个区(带)在2001年青海昆仑山和1970年云南通海两次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这种与相对独立活动构造单元紧密关联的地震区(带)的划分方案可获得良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我国青藏块体地区每一地震活跃幕里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持续时间,认为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意味着我国青藏块体自1995年或1997年开始的地震活跃幕已经进入后期,同时也意味着这一地区自1920年以来更长时间尺度里的地震活动期也进入了收尾阶段.未来几年青藏块体地震活动水平为7级...  相似文献   

4.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利用南加州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临时台所记录的2863个兰德斯余震和区域地震,共计107401个P波和19624个S波高质量的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兰德斯地震区P波和S波的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看,兰德斯地震区余震成丛分布,并被低速块体截断,其中4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于P波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域或偏向高速块体一侧,这可能是因为高速区多属地壳脆性介质,易于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地震;反之,低速度区则可能代表破碎程度较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区域,因而更倾向于产生无震变形.基于兰德斯地震区强震震源位置、地震区P波、S波速度异常与泊松比分布推断,兰德斯地震区可能有流体存在.地壳流体易使地壳岩石弱化,从而引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5.
王双绪  蒋锋云  张四新  周聪 《地震》2015,35(1):38-46
首先,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构造环境观测网络”截至2013年的GPS区域站观测资料, 结合地质构造, 简要分析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大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变形背景; 接着, 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GPS和精密水准两种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地壳运动变形与应变积累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最后, 结合地震活动动力环境, 研究和探讨了于田7.3级地震的发生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 我们认为, 此次于田7.3级地震发生在近年来中国西部边邻强构造活动环境和内陆地壳强烈差异运动显著的背景下, 同时也是青藏块体及其边缘构造应力场较强的时段; 于田7.3级地震左旋走滑错动和应力传递, 可能会加速青藏块体东北缘具有高应变积累的构造断裂部位(尤其是祁连山构造带、 西秦岭以南的甘青川交界)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卫星影象构造信息的光学处理提取,结合地面考察资料分析,对滇东北地区的构造格架;新构造运动形迹;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点和地震空间分布规律,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结果表明: 滇东北地区的活动构造格架以小江断裂、莲巧断裂为主干,与多组呈“x”型力学组合的北东、北西向断裂组成“菱”型构造块体。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亦与“菱”型构造块体直接相关。 强烈地震发生在“菱”型构造块体的南(东川、寻甸)、北(永善、大关)两个锐角部位,而中强地震则沿“菱”边和钝角部位分布,直接反映了“菱”型构造块体对地震活动的制约关系。小江断裂与活动性较强的北东向活动断裂的交切部位(嵩明一带),是其左旋走滑的”阻点“,也是易于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弱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定义”响应地震”的概念统一表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所引发的主破裂两侧临近构造及部分块体边界上的显著地震活动.其主体活动区域集中在昆仑地震主破裂的西南侧和东北侧及祁连山断裂.同时,地壳运动在主破裂北侧的甘青块体中西部出现与背景运动场反向的特征性变化,祁连山断裂出现应变弱化.弹性位移-应力阶跃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昆仑地震造成其东北侧甘青块体中西部地壳运动的反向运动(相对背景场).并形成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体应变张性区域,绝大部分响应地震都发生在应变张性区中和块体张性边界上.这种强烈挤压剪切背景中出现的相对松弛状态与昆仑地震后青藏块体地震弱活动背景中出现的显著活跃的响应地震活动的正相关性可能反映了断层约束状态的相对减弱对滑动的触发作用.说明在考虑地震发生条件时,不能只着眼于应力场是否增强,断层摩擦强度,或更广义地说,构造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蒙古发震块体地震活动特征。综合有关资料从全球地震活动特征、喜马拉雅山地区地震活动以及地震活动是大尺度、大面积、甚至全球性相关的观点,论述了我国大陆的地震形势。初步认为中国大陆目前处于地震能量积累阶段,估计正在孕育着较大地震。这与全球性地震活动增强,蒙古发震块体,特别是蒙古西部、喜马拉雅山地区可能存在着8级地震危险相呼应。指出了应当引起注意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朱红彬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611-162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前,青藏块体曾出现与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前相似的大规模中强地震活动图像.为了探讨8级左右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规律,本文研究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8级左右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①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前一般会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两阶段演化,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沿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接触带附近分布、青藏块体内部平静,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向青藏块体内部扩展,形成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未来主震一般发生在大规模中强地震主条带或者多组条带的交汇处.②该演化规律可能反映了印度板块作用于欧亚板块(尤其是青藏块体)产生的大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对预测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有一定意义,对预测新疆块体8级左右地震有参考价值,但尚不适用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③从更大范围考察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化,有可能发现大地震前的场兆信息,对分析、预测未来的8级左右地震是一个有意义而且可行的方向.本文还对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的形成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前人和作者最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东部大陆(105°E以东)1°×1°壳-幔结构比值R(R=C/L,C为地壳厚度,L为岩石层厚度)分布图的编绘.研究了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岩石层分块、大地构造形态特征;R值分布与东部大陆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特征;R值分布的动力学内涵.结果表明:1.R值等值线特征反映了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R值特征与岩石层块体划分、大地构造形态有其深部成因上的联系;2.高R值区对应地震高活动区,因而R值可作为地震区划、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定量指标,R值是地震活动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东北、华北与台湾地区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相关预测方法,分析了东北、华北与台湾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地震趋势,给出了这些地震区未来中强震、强震或大(巨)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分析表明;菏泽—濮阳地震区、晋东北地震区、晋西南地震区、台湾南授地震区与花莲—台东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事件发生;海城地震区、通辽地震区、阿荣旗—嫩江地震区、邢台地震区未来有中强震或强震发生;京津唐地震区未来10~20年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有发生强震的可能;郯庐断裂山东段地震区未来将发生M_S 5.5级震群事件.本文得出的结论可供有关部门参考,以制定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此外,本文还给出了计算地震区CBS值时最小地震事件震级的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征祥  吕晓健  郝平  陈丹 《地震》2010,30(4):13-21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 认为: ① 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 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 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角地震区的内部; ② 对于整个大三角地震区而言, 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震级(M)-时间(t)过程表明, 地震活动是活跃和平静交替出现的幕式过程; ③ 大三角地震区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时空迁移图像的力学机制, 可能是地震区内地震断层应力转移和耦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北未来 50—100年强震潜在震源区的判别可归结为地震活动高潮幕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七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与块体边界强闭锁区的破裂相联系。分析表明:(1)一个地震活动期有相应的活动块体,强震只发生在其边界地带。(2)块体边界长期地震活动的空段可以看作是强闭锁区的形成标志,它可能是高潮幕强震的长期前兆。根据一个活动期前期的地震活动图象有可能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位置,从而为预测未来强震发生地点和排除某些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分析,认为华北地震具有自西向东成串迁移活动特点和可公度性,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演。认为该活动与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相关,反映了印度板埠运动对华北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地震是地壳或岩石圈构造变形的一种方式,施加于边界断层及其活动块体内的力决定了它们的变形方式(伸展、挤压、走滑),而变形(或地震)的空间分布受岩石圈流变学控制,尤其是受断层和其间块体强度以及这些块体与岩石圈耦合作用的控制(Thatcher,2009)。而火山岩浆作为低粘度熔体,其活动通常也会产生地震,地震类型和大小与岩浆活动深度有关。在上地幔顶部,岩浆活动会引起颤动(tremor),在地壳较深部位时,  相似文献   

17.
2002年8月21日至10月20日,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组显著地震活动。通过该组显著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华北地区这一轮地震应力场的“聚”“散”过程,讨论了华北块体北缘地震带及与之紧邻的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震区未来的活动趋势,所得认识对今后该区的震情动态跟踪监视、趋势估计乃至地震短期预测判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板间地震区初划原则与合理性检验原则,对环太平洋地震带划分了15个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与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均已到达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阿留申群岛-温哥华-旧金山-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波哥大-阿里卡-瓦尔迪维亚、苏瓦-惠灵顿、新几内亚岛一所罗门群岛、爪哇岛-马鲁古群岛、北马里亚那群岛和北海道-堪察加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圣萨尔瓦多一圣何塞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梅莱凯奥克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苏门答腊地震区2004年M_W 9.1级地震与查戈斯群岛地震区2012年M_W 8.6级地震均为主震事件;巴拿马城南部地震区是一个不低于M_W 7.2级地震危险区.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对上述震倒的分析表明:深源地震可能与浅源地震孕育机制类似,均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相似文献   

19.
震级转换关系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根据1990-2007年《中国地震年报》中同时给出Ms和ML、且震源深度〈70km的6577个浅源地震资料,经统计回归得到了全国和各地震区Ms与ML之间的经验关系。新的震级转换关系接近于Ms=ML,本文建议在需要进行震级标度转换时,对于没有测定Ms的低震级地震可直接使用Ms=ML进行转换。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震级转换关系相比,采用本文建议的震级转换方法后,全国各地震区5级以上地震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但5级以下地震的数量有明显增加,导致由此统计得到的各地震区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此外,用地震数量直接得到的4级以上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V4有明显增高,且部分地震区甚至增加了50%以上。在高震级地震发生率不变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上述变化反映了对地震区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有提高,可能导致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提高,对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川滇地区块体细划,借助均匀弹性块体应变模型,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两个时段GPS观测地壳水平运动场,计算了这两个时间段该区块体应变状态、块体内部均匀弹性变形场及相邻块体边界带的相对运动。考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对该区域的地壳运动的影响,分析计算结果认为:(1)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该区域构造运动特征;(2)川滇地区块体东边界运动主要以走滑为主,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的交汇部位表现为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受阻,且其两侧块体应变率积累显著,是未来可能的强震孕育区;(3)2009~2011年与2007~2009年相比,整个区域块体边界运动空间差异增强,可能反映了汶川、玉树地震对该区域地壳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