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干旱概况本文选择黑河、嫩江、讷河、龙江、海伦、萝北、富锦、绥化、铁力、佳木斯、依兰、桦南、集贤、宝清、哈尔滨、肇源、双城、勃利、密山、五常、穆棱等21个有代表性的市县,这些市县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中部、东部,基本可以反映出全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境内冷暖气团活动频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气象灾害严重的地区。全省范围内,气象灾害的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主要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洪涝、干热风、冰雹、雷电、连阴雨、高温、大雾、风暴潮、霜冻、暴雪、强寒潮等,以上气象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应用气象学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用气象学报》将向您提供有关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大气探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还将向您介绍国内外现代科技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大气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主要栏目有论著、短论、综合评述、业务系统、学术论坛、研究简报、书刊评  相似文献   

4.
2009年3月18~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了IPCC关于可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的科学专家会议。此次会议为邀请专家的封闭式会议。来自挪威、英国、美国、塞拉利昂、意大利、日本、法国、俄罗斯、新西兰、巴西、瑞士、肯尼亚、印度、古巴、德国、马来西亚、荷兰、比利时以及中国共19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正《应用气象学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用气象学报》将向您提供有关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大气探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还将向您介绍国内外现代科技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大气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主要栏目有论著、短论、综合评述、业务系统、学术论坛、研究简报、书刊评  相似文献   

6.
正《应用气象学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用气象学报》将向您提供有关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大气探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  相似文献   

7.
《河南气象》2014,(2):120-120
正《气象与环境科学》是由河南省气象局主办,河南省气象学会、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协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大气科学、应用气象、生态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和有独到见解的综述性论文。本刊旨在促进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及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繁荣,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及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气象、农业、环保、水利、林业、民航等部门及相关高校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气象及农业、环保、水利、林业、民航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赐稿。  相似文献   

8.
2011年夏季(6~8月),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宁夏以及内蒙古等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牧业、人畜饮水、江河及湖泊水位、水利发电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塞外,有一个以滑雪驰名、赏雪著称的地方叫张广才岭。这个名字也许陌生,但说到滑雪天堂亚布力、雪乡双峰林场、狩猎圣地玉泉鸽子洞,定会唤醒你对塞北雪的记忆,亚布力、乌吉密、帽儿山、横道河子、二龙山、长寿山、威虎山、得莫利、平山、八一等众多滑雪场星罗棋布,龙凤山世界气象组织大气本底站、横道河子东北虎野化驯养基地、北方最大的森林动物园以及凤凰山、松峰山等众多国家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鳞次栉比,犹如珠镶翠玉、带嵌宝石,遍布其间。  相似文献   

10.
《应用气象学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用气象学报》将向您提供有关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内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最新论文、资料、方法等大量信息,内容包括气象预报、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大气探测、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还将向您介绍国内外现代科技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大气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主要栏目有论著、短论、综合评述、业务系统、学术论坛、研究简报、书刊评  相似文献   

11.
深圳2000年4月份出现了4次暴雨和大暴雨,其中“4.14”为打破历史纪录的特大暴雨。深圳市气象台所发布的黄、红、蓝色暴雨信号是历史上次数最多,最频繁之一。本文通过对这几次不同量级的暴雨过程中暴雨信号发布情况以及短期天气预报和云图、雷达和自动站等中尺度资料在暴雨预警信号发布中所发挥作用的分析,总结发布暴雨信号的发布思路;并得到十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盛夏中国北方的超强区域性持续暴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鸣盛 《气象》1994,20(7):3-8
将“63.8暴雨”与“75.8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作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尽管这两次暴雨相隔12年,主要暴雨落区相距500km以上,发生暴雨的低气压系统分别来自西南与东南等差别,而形成暴雨的基本天气学过程是非常相似的。概括这两次暴雨的环一种盛夏出现在中国北方的超强区域在气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测资料和T106模式计算的物理量参数,分析了2000年7月3-7日许昌市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多种尺度影响系统的配置及其贡献,探讨了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在暴雨维持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特殊地形对禹州市连续性暴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王川  杜川利  寿绍文 《高原气象》2005,24(2):261-267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晕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出现在中尺度环流明显增强时。湿Q矢量分解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认识高原涡对盆地西南地区暴雨过程的影响,总结该区域暴雨预报经验,本文利用2001~2011年高原涡切变线年鉴、MICAPS实况天气图、盆地西南地区气象站日降雨量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引起盆地西南地区暴雨过程的高原涡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得到结论:1)引发盆地西南地区产生暴雨量级以上降雨的高原涡过程多发生在每年7月;高原涡东移将对盆地西南地区产生明显降雨;48小时后大部分高原涡减弱消失,少数继续东移或东南移;2)引发盆地西南地区产生暴雨的高原涡通常是暖性高原涡,高原涡东移48小时后有明显的冷平流入侵转变成斜压性低涡;这一类高原涡常常与高原切变、西南低涡、副高、低空急流以及南亚高压等影响系统相配合,共同作用产生一次暴雨过程;3)引发的盆地西南地区暴雨的高原涡过程的温湿场特征为:500hPa高原东部到盆地上空的大气高温高湿的特征明显,700hPa和850hPa盆地高温高湿,同时垂直上升运动旺盛且随高度向北倾斜。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tent of hurricane rain fields, storm size, and the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storm.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the rain fields in each quadrant of 31 hurricanes at landfall-time. After correlating the extents with measures of storm siz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determine which atmospheric forcing(s) at 0, 12, and 24 h prior to landfall are most highly related to rain field size in each quadra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ius of the outermost closed isobar encompasses the rain fields in 90% of the observations.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from the southwest correlates with a larger (smaller) rain field extent toward the northeast (southwest), while higher relative humidity values correlate with a larger extent toward the northwest,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Storm intensity and location also exhibi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rain field size.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ng clouds in a thermal convective system (TCS) occurr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inland of China at 15:00 BT (Beijing time) on August 2, 2003 in the central western subtropical Pacific anticyclone (WSPA) is studied by using TRMM tropical rainfallmeasuring mission PR (precipitution radar) and IR Infrared radiation measurements. The precipitating cloud structures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storm top, cloud top, and surface rain rate are particularly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ascending air at 500 hPa and a strong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flux at 850 hPa in the central WSPA supply necessary conditions both in dynamics and moisture for the happening of the TCS precipitation. The TRMM PR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horizontal scale of the most TCS precipitating clouds is about 30-40 km, their averaged vertical scale is above 10 km, and the maximum reaches 17.5 km. The maximum rain rate near surface of those TCS clouds is beyond 50 mm h-1. The mean rain profile of the TCS clouds shows that its maximum rain rate at 5 km altitude is 1 km lower than the estimated freezing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f "98.7.20", both systems have the same altitude of the maximum rain rate displayed from both mean rain profiles, but the TCS is much deeper than the MCS. From the altitude of the maximum rain rate to near surface, profiles show that rain rate reducing in the TCS is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MCS, which implies a strong droplet evaporation process occurring in the TCS. Relationship among cloud top, storm top, and surface rain rate analysis indicates a large variation of cloud top when storm top is lower. On the contrary, the higher the storm top, the more consistent both cloud top and storm top. And, the larger the surface rain rate, the higher and more consistent for both cloud top and storm top. At the end, results expose that area fractions of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and clear sky are 86% and 2%, respectively. The area fraction of precipitating clouds is only about 1/8 that of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Q^*)理论,对2001年5月31日至6月2日发生在云南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非地转湿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云南的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相似文献   

19.
首次使用HLAFS数值预报产品对黑龙江省暴雨进行分析,结合T63数值预报产品,利用两者提供的物理一08时和20时的实况场和预报场格点资料,对黑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了暴雨发生的物理机制,指出深厚的水汽条件以及水汽的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的存贮和释放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介绍了陕西地方暴雨增数值预业务系统,并对1995年6-8月进行的降水准业务预报试验结果作了分析及Ts评分检验。结果表明:模式系统运行48h以上性能稳定,对陕西区域暴雨的预报效果较好,对日常业务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