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旅游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区域旅游整合的概念,从旅游地理和相关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简述了区域旅游整合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空间条件和背景条件,进而分析了开发者、旅游者和经营者行为等主观因素和旅游资源、可进入性、空间竞争、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对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城市群的高速发展,城市群整合成为区域发展的大趋势。基于这一背景,梳理总结了城市群整合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探索。理论层面,整合理念逐渐从传统的空间整合转向空间整合与功能整合相结合,涉及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信息、制度等多方面的优化融合,强调平衡、协调和联合可持续发展;实践层面,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掘培养本土潜力和学习创新,注重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协调机制建设,探索城市群的整合模式和制度保障,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02,21(1):125-133
本整合现代经济地理学、新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学、规范性区位分析三种理论,提出了一个包括制度、技术、市场、区位资源禀赋等区位因子并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相结合的综合区位分析框架。运用框架,对中国农村工业的发生与发展、宏观分布与微观布局等和出了一个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4.
企业空间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企业空间动态从微观视角研究区域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本文以西方经济地理学哲学基础和方法论转换为背景,梳理了企业空间动态研究的4个理论框架,即新古典框架、行为框架、制度框架和演化框架,探讨了不同框架下企业空间动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数据和方法上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国外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比,中国的企业进入、退出和迁移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学领域,人文-经济地理学虽在企业迁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企业进入与退出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西方理论时必须注意到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转型背景,开展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涛  王姣娥 《地理科学》2023,(4):596-605
本文以国内外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相关文献为依据,在阐述了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概念内涵与评估内容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项目与宏观区域层面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评估技术方法进展。基础设施空间效应可理解为基础设施在与区域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综合作用,贯穿于基础设施整个生命周期。既有空间效应评估的方法体系存在片面性,多维度综合视角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亟待整合与完善,提出加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评估方法与技术整合、构建面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标准与基础清单数据库、加强关联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国土空间格局效能集成评估方法与大数据在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中的应用等内容作为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空间整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整合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内容与目标、动力机制、整合模式及整合对策等.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区域空间整合研究提出了4个方面的展望:加强区域空间整合的理论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空间整合研究、加强对边缘区域的空间整合研究以及深化区域空间整合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7.
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陶希东 《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跨省都市圈日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单元,如何处理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空间经济整合是当前中国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辨析城市群、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都市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跨省都市圈的概念,并提出了成熟型跨省都市圈必须具备的6个基本条件。借助"行政区经济"理论,分析了当今限制中国跨省都市圈空间整合的瓶颈,认为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划及其管理体制,极大地制约着跨都市圈经济的区域融合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管理体制下,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区划管理或政府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跨省都市圈内部存在的行政分割问题。根据西方较为流行的"治理"理论,提出了"跨省区域治理"的空间整合新思路,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构建了"跨省区域治理"的基本框架体系,主要包括: ①跨省都市圈成员省市政府的现代区域治理理念体系;②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政治体系;③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市场经济体系;④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社会体系;⑤跨省都市圈现代城际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政策对创新驱动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空间中性”的创新政策的反思,欧洲经济地理学提出“基于空间”的区域创新政策,至今已被欧盟委员会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组织所采用。本文对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的发展背景、主要任务、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第一,欧洲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的主流框架有3个,分别是区域创新系统、精明专业化和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第二,3个框架各有侧重,区域创新系统侧重解决系统失灵问题,精明专业化聚焦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问题,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则强调转型失灵问题;第三,针对上述问题,3个框架均给出“基于空间”的区域创新政策建议,其中,区域创新系统和精明专业化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的视角,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则从技术的空间粘性角度出发。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未来区域创新政策研究的几个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三生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题进行综述,按照精度深化和尺度细化的要求,集中在“三生”功能分类、空间识别、空间优化等内容,从而勾勒出三生空间研究的框架体系。今后应重视三生空间动态演化,促进各尺度适宜性评价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合一”的实践需求,最终服务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干旱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我国干旱区可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概括了我国干旱区农业功能现状、类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方式;最后探讨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当遵循的高效、安全、生态、地域分工以及技术和综合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及其35个城市流动人口各维度社会融入指标和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地区流动人口的融入状况在各个维度不均衡,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社会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制度维度融入程度最低;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心理维度融入居前列,但社会维度融入位列最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维度融入程度最高,公共服务维度融入不足。此外,就整体而言,三大地区流动人口的工作强度大、交往对象固化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意愿多数仍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三大地区都存在落实居住证/暂住证制度和流动人口享有城镇医保等方面较为薄弱等诸多问题并共同制约着流动人口真正融入流入城市。为此,需要在政策制定中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王士君  陈才 《地理科学》2002,22(5):563-567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为背景,以近20年为学科发展的重点时期,回顾和总结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4个时期及阶段性特点和历史贡献;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进行了框架性的透视,并指出其主要有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又重属性、三大领域、以及“产业结构网络论”、“劳动地域分工论”、“经济地域运动论”三大基础理论,和“条件论”、“产业要素论”、“结构与功能论”、“体系与类型论”、“地缘关系论”等多个分支理论。其中,三大基础理论是支撑学科的主线,相对比较稳定。而其它分支理论,则因研究内容的伸缩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不稳定的;论文同时还前瞻性地指出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四个前沿趋势。即:学科的离心倾向和回归趋势、产业经济地理学的复苏趋势、地缘经济理论研究走强趋势、区域开发与区域形象设计热点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呼伦贝尔东明露天煤矿矿坑边帮地下水渗漏的问题日益严重,矿区原有的疏干降水井排水能力及效果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破坏。目前,对矿区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力联系缺乏精准全面的认识和数据。本文通过瞬变电磁法对矿区地下水渗漏较严重的西北部进行三条勘探线(77个物理点)勘查,结果表明该区存在三处视电阻率低阻异常带,判定其主要为含水断层(裂隙)所致;结合矿区地形、地层岩性与矿区地下水矿化度,对上述异常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综合解释,并结合新施工的疏干降水井抽水验证了上述异常的可靠性,为矿区后期布置疏干降水井圈定了靶区,对当地同类型矿区地下水渗漏灾害治理起到了应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趋势,文章在有关“地缘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地缘城市”的概念,通过边界、次区域合作和城市整合的界定与分析来探讨地缘城市跨国整合的理论内涵,并对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的一般特征、动力机制和基本模式进行理论总结。指出,地缘城市是指地缘区域内在地缘关系中承担一定任务的城市;地缘城市跨国整合是城市整合类型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地缘城市跨越国界与对面地缘城市的相互作用和整合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区位能研究     
区位、区位选择和区位优势分析的基础是该文中提出的区位能,即分析各极点因其区位条件 而对区位能客体的吸引力.通过考察极点自身的属性和因极点位于某一区域而具有的该区域 内的属性,并设立一定的程序来确定不同目的类型极点的理论区位能、可置信区位能和可实践区位能.区域的各种区位能由其内各类极点的相应区位能组成.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地区的城镇网络化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较差,城市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尽快缩小东西之间的地区差距,进行西部大开发,必须合理地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城市化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文章首先阐明了城镇网络化的概念,并全面分析了西部地区之所以要走城镇网络化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其次,指出西部地区城镇网络化发展应重点突出走廊型城镇网络化发展模式以及区域性城镇网络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实现城镇网络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8.
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GIS学科的工具性、工程性及横断性等特征促使GIS的应用格局以及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朝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该文在调查分析国内外GIS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GIS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特征:1)融厚实的数理、空间知识基础与精湛的GIS专业知识于一体;2)融扎实的GIS基本技能与迫切的GIS求知、创新欲望于一体;3)融GIS研究、技术开发本领与GIS项目管理能力于一体。同时,GIS专业人才应掌握与之相对应的、立体的知识结构,即以数理基础和空间基础为宽度,以应用背景与应用领域为广度,以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为深度的知识结构。笔者还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型与GIS高、中级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9,自引:3,他引:119  
本文首先明确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 -生态 -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机制和过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