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饵料是对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对虾养殖生产能否稳定的关键。刚从卵孵出的无节幼体不摄食,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当变态发育至溞状幼体时,消化道完全形成,才开始摄食。对虾也和一般动物一样,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所要求的饵料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我们几年来在墨吉对虾育苗中,遇到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溞状幼体期植物性饵料不易解决。虽然引进了青岛产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进行培养,供给墨吉对虾溞状幼体期的饵料,但是三角褐指藻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15—20℃,当水温超过25℃就难繁殖,水温28℃以上几天便下沉死亡。可是,墨吉对虾育苗最适合水温是24—32℃。因此,每当墨吉对虾在溞状幼体期需要饵料时,三角褐指藻便繁殖不起来,甚至下沉死亡,造成育苗的困难。要解决墨吉对虾溞状幼体期的饵料,根本的办法是分离培养适合高温生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雷州半岛广泛养殖的马氏珠母贝及珍珠生产中大量废弃的珍珠贝体成熟性腺,获取贝类幼体作为饵料来培育斑节对虾苗。通过比较不同投喂方式的对虾幼体的变态率,各时期的成活率和出苗率来探讨贝类幼体替代事部分替代卤虫卵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投喂珠母贝幼体的试验池比投喂卤虫幼体、骨条藻的对虾幼体早期变态率要高。而平均出苗率以投喂卤虫幼体的池最高,为49.8%;投喂珠母贝幼体的池略低,为40.4%;而前期仅投喂  相似文献   

4.
过去,广东、广西在马氏珠母贝的人工育苗生产中,供给的活饵料只有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一种。亚心形扁藻虽然也是一种良好的饵料,但它的个体较大,运动迅速,在早期阶段的幼体难以摄食。尤其是体质较弱的幼体,往往因不能获得足够的饵料,营养缺乏而逐渐被淘汰,这就是“壳初关”死亡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饵料的种类单纯,不能满足不同种类的幼体以及同种类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的需要,是我国南方贝类育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量及早期饥饿对蚤幼发育变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幼体从ZⅡ开始摄食,ZⅢ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摄食卤虫无节约体量为19个,随着蜕皮变态.日摄食量逐渐增大.到ZⅥ日摄食量达90个,但在蜕变皮间期内日摄食量差别不大,从Z1发育至P1平均每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总量为1094个。饥饿对罗氏沼虾幼体早期的变态和成活有明显影响,罗氏沼虾幼体的PNR10O约为4d。  相似文献   

6.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适盐范围广,耐干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养殖者的欢迎,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广泛养殖。目前,斑节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已过关,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的对虾育苗场都依靠购买无节幼体进行育苗,由于不同海区海水相对密度有所差别,有时造成无节幼体变态率不高,即使能变态而幼体活力差,育苗存活率低。另一方面,低海水相对密度对斑节对虾培育和产卵孵化影响较大,探索适宜的孵化相对密度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做了这方面的试验,供斑节对虾育苗生产者参考。1 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轮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小球藻等为开口饵料培养口虾蛄幼体20d。用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单一饵料进行口虾蛄幼体的早期生长研究。【结果】幼体开口后6 d(Z4期),单独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为0%,而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89%和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7~19 d内(Z5-Z8期),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组成活率最佳,达71%,卤虫无节幼体组幼体成活率则为50%。单一投喂卤虫无节幼体0~15 d(Z2―Z7期)内口虾蛄幼体持续生长,15 d(Z7期)后口虾蛄不再生长,其体长与头胸甲长、腹部长、尾扇长等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口虾蛄幼体的摄食特性,建议口虾蛄幼体的开口投喂方案为幼体开口后的0~15d内(Z2―Z7期)主要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饵料,15 d后(Z7期)逐渐转至其他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8.
潘状幼体厌食症是指潘状幼体发育到第2期后,出现摄食突然减少和停食的现象,幼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探讨育苗用水处理方法、抗菌素、有益微生物制剂对防治凡纳滨对虾潘状幼体厌食症的效果。结果表明:1)用次氯酸钠、百碘、溴氯海困对育苗用水进行消毒处理没有预防潘状幼体厌食症作用,用甲醛处理水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幼体发病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利福平、土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对潘状幼体厌食症防治效果不佳,除利福平外,其他药物组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有益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复合活菌制剂EM活菌、虾蟹宝活菌和乐多源活菌对潘状幼体厌食症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乐多源活菌预防效果最好,幼体发病率仅19.8%,比对照组低63.3%,治疗作用仅乐多源活菌较好,可治愈50.0%的发病幼体,其他活菌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潘状幼体厌食症应采取处理水和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相结合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氟乐灵对斑节对虾卵和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乐灵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24hLC50/×10-6分别是1.68,0.83,1.84和2.09;48hLC50/×10-6分别是0.76,0.53,1.09和1.51。5.01×10-6氟乐灵浸浴受精卵12h,50%的受精卵可孵化。第22天仔虾用10×10-6以下浓度的氟乐灵浸浴5min,对其存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池养条件下军曹鱼仔鱼的消化道内容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镜解剖观察的方法对池塘培育的1-20日龄军曹鱼仔鱼消化道内容物的种类、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仔鱼于2日龄开口,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及枝角类;在2~20日龄阶段,桡足类在军曹鱼仔鱼食谱中占据主要成分;从13日龄开始摄食虾、蟹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两个阶段的食物选择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分析20种海藻喂养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no)幼鲍所得的生长数据,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第1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61.71%,饵料干重、湿重与幼鲍体长、体重增长均呈正相关,干重与幼的生长的关系(0.9412)较之湿重(0.7633)更为密切;根据正交因子得分的高低,排列出幼的摄食几种海藻时的饵料效率高低的顺序为:裙带菜→爱森藻→刺松→孔石莼→育叶藻→蜈蚣藻→…;与试验和调查结果对照,幼鲍喜欢摄食的藻类,也是饵料效率较高的种类;灰分对幼鲍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幼鲍的生长不需要多量的粗脂肪。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体期Z1和Z2投喂扁藻和轮虫,Z2后期开始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Z3后用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大眼幼体用不同饵料培育,进行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结果表明:溞状幼体平均成活率为15.3%;Z2变态为Z3、Z4变态为M为溞状幼体培育的敏感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较低;以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成虫、活卤虫成虫为饵料,均能使培育大眼幼体至幼蟹,其中活卤虫成虫投喂、加防残网片培育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0%。  相似文献   

13.
利用稳定同位素碳比率δ13C作为天然示踪物,对高位养殖池生态系统中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提供的能源物质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贡献比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体的δ13C值受食物δ13C值的影响,由于其摄食饵料的δ13C值逐渐减小,虾体的δ13C值也逐渐降低,逐渐接近于最后人工饲料的δ13C值,试验虾体的δ13C值由养殖开始时的-19.52‰±0.09‰变为实验结束时的-21.74‰±0.17‰;对虾的食性在10d左右时发生转变,34d左右时人工饲料和浮游动物对虾体的能量贡献基本相同,养殖结束时对虾生长能量的97.29%±0.98%来源于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养鲍业中 ,采苗与育苗的成败波动很大。其原因不外乎 :精卵的品质 ,催产技术 ,浮游幼虫培养技术 ,幼体、稚鲍的培育技术 (包括饵料供应 )和病害等。至今 ,不少生产者仍然对附着的幼体所生活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和其后生长发育各阶段对食物的独特要求了解甚少。因此 ,在育苗中出现高死亡时 ,往往以增加采苗次数或增大投卵 (幼虫 )量的办法 ,结果是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为了使广大生产者了解采苗片的特殊微生态环境条件与幼体、稚鲍的食性 ,并探索获得高出苗率的途径 ,作者对近期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1 幼体与稚鲍的生活环境1 …  相似文献   

15.
池养条件下军曹鱼仔鱼的消化道内容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镜解剖观察的方法对池塘培育的1~20日龄军曹鱼仔鱼消化道内容物的种类、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仔鱼于2日龄开口,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及枝角类;在2~20日龄阶段,桡足类在军曹鱼仔鱼食谱中占据主要成分;从13日龄开始摄食虾、蟹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两个阶段的食物选择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远海梭子蟹幼体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选用轮虫、轮虫+卤虫、轮虫+卤虫+扁藻、卤虫、扁藻为饵料,将刚孵化的远海梭子蟹/蚤状幼体培育至幼蟹第二期。结果发现:轮虫+卤虫+扁藻的效果最好,幼蟹第二期的成活率为15%,轮虫+菌虫的成海率为11%,卤虫的成活率为10%。而轮虫组仅能培育与蚤状幼体第三期,没有蚤状幼体第四期幼体出现;扁藻最差,仅能培育至蚤状幼体第一期,没有蚤状幼体第二期个体出现。同时发现,轮虫+卤虫组与卤虫组培育时间均比轮虫卤虫+扁藻组长;各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比较而言,蚤状幼体第一期最高,而蚤状幼体第五期最低。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与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斑节对虾亲虾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9.18%、8.14%、12.10%、17.00%、21.90%、18.60%;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30%、7.47%、11.70%、14.80%、19.40%、14.60%。以斑节对虾亲虾肌肉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3、0.94、0.94、0.97;以斑节对虾亲虾成熟卵巢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5、0.93、0.88、0.84。这说明4种亲虾饵料相对斑节对虾亲虾而言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能够满足亲虾蛋白需求。不过,精氨酸、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亲虾需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幼鱼的摄食特性。结果表明:在幼鱼阶段,云斑尖塘鳢的摄食方式为主动掠食;个体全长10mm的日摄食量约为体重的11.66%,40mm的日摄食量约为体重的51.04%,69mm的日摄食量约为体重的55.30%;日摄食量与幼鱼全长呈正相关关系:A=11.3577+0.7664L(r=0.876);云斑尖塘鳢幼鱼的适口饵料鱼全长为其全长的25%~50%,幼鱼摄食15~17h后可完全消化饵料鱼;云斑尖塘鳢幼鱼昼夜摄食节律明显,一昼夜出现一个摄食高峰,高峰时段为19:00-01:00。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饵料条件下,对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n)的清滤率(mL.只-1.h-1)、滤食率(细胞.只-1.h-1)和摄食率(mg.只-1.h-1)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为饵料,其浓度为15×104~120×104 mL-1时,双齿许水蚤的摄食率达到较大;分别饲以同生物量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ü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Chlorella sp.)时,饵料为角毛藻和扁藻时双齿许水蚤的摄食率达到较大;饲以同生物量的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颤藻(Oscillator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六种藻的混合饵料时,双齿许水蚤对湛江等鞭金藻的摄食率和选食率均为最大,分别为0.0458 mg.只-1.h-1和17.1%。可见,饵料浓度、饵料种类、混合饵料对双齿许水蚤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海水比重的变化对凡纳对虾亲虾人工殖活动的影响及换水对亲虾交配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剪眼柄,强化培育,控光,换水等技术措施,将凡纳对虾培育成熟并使之自然交配产卵,孵化出无节幼体;亲虾的平均产卵量可达16万粒左右,卵的受精卵化率可达80%以上,结果表明,适时换水可将亲虾的交配率从46%提高到79%,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适宜海水相对密度为1.01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