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北方胶东地块、华熊地块、佳木斯地块及辽吉地块之吉南—丹东复合地体等已知金矿集中区与富含有机质的孔达岩系具有同分布规律。孔达岩系是金矿集中区有利的矿源层和赋矿围岩。在孔达岩系分布区可找到多种类型的金矿床。内蒙中部、辽西、辽吉地块盖县—岫岩地体均有孔达岩系发育,具有与胶东等4个已知金矿集中区相似的成矿条件,作者预测为新金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2.
由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金矿产地多与绿岩带有密切联系,我国学者于绿岩带与金矿的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倾向性认为绿岩带是华熊地块金矿的矿源层。后期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热液作用使绿岩内的金活化、转移、成矿。而该地块广泛发育的孔达岩系与金矿的关系则长期被忽视。但包括华熊地块在内的中国四大金矿集中区(另为胶东地块、辽吉地块、隹木斯地块)均较好地发育孔达岩的事实表明孔达岩系与金矿床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研究者采用蚀变矿物Rb Sr、K Ar和Ar Ar法 ,流体包裹体Rb Sr等时线法 ,石英Ar Ar法和矿石矿物 (黄铁矿 )Rb Sr等时线法等多种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的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成矿年龄数据进行了方法适用性研究和应用选择 ,筛选后的成矿年龄集中于 15 3 8~ 80 6Ma。综合考虑与金矿床有密切时空关系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及脉岩的K Ar、Ar Ar及U Pb (SHRIMP)年龄 ,确认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主成矿期年龄为 (115± 10 )Ma ,金 银 多金属矿成矿期年龄为 (85± 5 )Ma ,分别为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 (K21)和晚白垩世早期 (K12 )。  相似文献   

4.
对夹皮沟金矿集中区发现新的大型金矿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田 《矿产与地质》2003,17(6):683-686
重新界定的夹皮沟金矿集中区包括了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和高级变质区两个组成部分。这-太古宙地体除受到新太古宙-早元古宙的金矿成矿作用外,还受到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使该区金矿具有多期成矿特点。有利构造部位上的地球化学异常是寻找金矿的切入点,经查证,在高级变质区内发现了大型构造蚀变岩型六批叶沟金矿。强调了在成矿集中区内找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北部地区是继金山金矿化集中区(矿田)后赣东北又一个潜力巨大的金矿找矿远景区之一.而鹅湖金矿化集中区是其中近年来取得连续突破的典型代表之一,相继发现了一系列金矿找矿远景区.集中区内主要发育与韧性剪切带后期叠加的脆性破碎而成的剪切石英脉(团块)带型金矿床(亦称为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空间上金矿体严格受韧性剪切带、中元古界地层层位和鹅湖花岗闪长岩复式岩体和煌斑岩的控制,具有较为典型的“三位一体”控矿特征.金矿化普遍具有矿体数量众多、走向延长较为稳定、倾向上延深变化大的特点.矿化极为不均匀,金矿石类型属于贫硫化物金矿石.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铁白云石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而金矿化与前3类蚀变关系密切.大背坞金矿床中黄铁矿δ34S同位素变化范围(-4.9‰~-7.1‰)反映出硫主要来源于双桥山群浅变质海相沉积岩系;δ18O值、δDH2O值及δ13C值则反映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变质水混合流体源.  相似文献   

6.
在划分和确认金矿化集中区时需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集中区的范围和界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确定金矿化集中区的范围和边界应当以已知金矿床(点)的分布范围作为直观标志,以金的地球化学块体和各类含金建造的空间分布作为划分的基础,以控制各类含金建造和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构造-岩浆活动等成矿要素的区域构造带或构造界面作为金矿化集中区的边界.利用上述准则确认了北山金矿化集中区.  相似文献   

7.
胶东大型金矿集中区成矿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清华 《黄金地质》2004,10(1):55-61
胶东大型金矿集中区成矿作用研究的历程可分为勘探初期、区域成矿学发展和大规模成矿作用研究3个阶段。目前已基本确定胶东矿集区的成矿时代是早白垩纪,但进一步精确定年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重点;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不可能仅仅是“矿源层”或“矿源岩”的贡献,而是壳-幔物质共同参与的结果,壳-幔作用理论研究及进一步证据的取得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伴随着我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事件的研究,认为该区在中生代曾发生过构造体制的重大转折,从而诱发了胶东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这一重大事件的时间演化和空间迁移序列,尤其是地球动力学机制仍然不甚清楚,中生代成矿构造事件也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台北缘金矿资源潜力及金矿活化成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文 《吉林地质》1991,10(3):1-11
华北地台北缘金矿资源潜力巨大。区域潜在含金性是形成金矿化集中区的首要前提,通过二次活化再成矿是金矿成矿的主要机制,在成因上与太古代层状岩系有关,类型和时代各异的一系列金矿床构成了地台区特有的金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9.
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储量大,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黄金生产地之一(杨敏之和吕古贤,1996)。区内发育有全世界范围内典型的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构造剪切带含金黄铁矿石英脉-黄铁绢英质碎裂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即玲珑-焦家式金矿(吕古贤和孔庆存,1993)。前人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杨敏之等对胶  相似文献   

10.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体系多层次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了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水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成矿构造研究、测量和资料分析证实,成矿阶段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轴面是近于水平的,而中间主应力接近于垂直;区域成矿期应力场呈水平反钟向扭动剪切状,具有新华夏系应力场特征。从中生代应力场分析发现,除了区域反钟向挤压剪切构造特征外,主要成矿阶段构造环境还表现出应力松弛和拉张的特点,有普遍的断裂上盘下滑的构造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吉林夹皮沟金矿集中区矿床深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夹皮沟金矿集中区绝大多数金矿床产于夹皮沟花岗-绿岩带中,不同构造层次中形成的矿床沿不同的标高富集,深部具尖灭再现,侧状,元素垂直分带等规律。总结夹皮沟金矿集中区矿床深部变化规律的同时,进一步归纳出深部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初论胶东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成矿规律和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研究,提出了胶东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中生代地幔热柱-幔枝热构造。从区域构造背景出发,深入讨论了胶东地区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规律,初步建立了地幔热柱构造体系的壳-幔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岩控矿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的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伴生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  相似文献   

14.
金矿术定年方法进及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汇集和讨论了夹皮沟,辽宁,冀东,张家口,小秦岭,胶东,湘西,粤西一海南,滇西,北疆和台湾等我国主要金矿化集中区某些典型矿床的成矿年龄。在些基础上讨论了金矿床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石英,水热锆石,裂变径迹和矿石矿物同位素年龄测定新方法及热释发光技术在金矿术定年中的时展。普通铅模式年龄的定年意义是很有限的,但异常铅模式研究可用来示踪金矿化历史。“成矿物质来源年龄老,矿床定位年龄新”,即成矿作用具有  相似文献   

15.
夹皮沟金矿集中区涉及化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色洛河群盖层3个赋金地质单元,其成矿时代包括晚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4个主成矿期。单个矿床只有一个主成矿期。矿床时代越老,构造动力变质成矿作用越显著,矿床时代越新,重熔岩期后热液成矿作用越显著,从而具有不同的找矿标志及其勘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辽东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辽东地区金矿成因类型、金矿化集中区及成矿地质条件,揭示了金矿成矿规律,并指出在辽东隆起区内太古宇和元古宇变质地层、深断裂或大断裂带、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质类岩石三者共存(三体一位)于一个地区,是形成金矿化集中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胶西北成矿集中区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的中西部(简称胶西北)地区是著名的金矿集中区,引起很多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有关研究(吕古贤等,2007;邓军等,2005;范宏瑞等,2005;孙丰月等,2008;毛景文等,2003;林景仟等,1997;叶天竺等,2007;李士先等,2007;李洪奎等,2007,2009;宋春明等,2010),极大地促进了胶东地区金矿的科学研究与矿业开发。但是,该区成矿时间如此集中(主  相似文献   

18.
文峪金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深部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含金石英脉中矿物包裹体的研究,探讨了文峪金矿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指出文峪金矿是在地表较浅部位形成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其成矿母液为低盐度Na-Ca-Cl-CO2系列热液流体。运用了包体测温和包体化学成分以及盐度、密度等资料,对该矿进行了深部成矿预测,认为文峪金矿深部有富金矿体存在,具有广阔的找矿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朝鲜北部狼林地块构造归属与地壳形成时代   总被引:18,自引:18,他引:0  
朝鲜半岛北部的狼林地块一直被认为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认为,它向南与我国辽东半岛的辽南太古宙地体相接,与其北部的鞍山-辽北-吉南太古宙地体(龙岗地块)具有基本类似的物质组成。两大太古宙地体之间是著名的以辽河群、集安群和老岭群为代表的辽吉古元古代岩系。辽吉岩系目前最主要的学术争论是,它是原本一体的太古宙地体的裂解产物,还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太古宙地体拼合的结果。无论采用何种模型,学术界都普遍接受狼林地块主要由太古代岩石组成这一基本假定。为准确厘定狼林地块的地壳性质与形成时代,本文选择大同江、清川江、城川江、长津江、厚州川、厚昌江和秃鲁江中的河沙样品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河流均发源于狼林山脉,是狼林地块的核心区域,因而这些河流沉积物能够较好地全面反映狼林地块的物质组成情况。上述河流不同部位8件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狼林地块主要由18~19亿年的古元古代岩石组成,太古宙岩石比例极为有限。但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在28亿年左右,与华北克拉通全岩样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基本一致。结合狼林地块大量麻粒岩相变质表壳岩系和古元古宙花岗岩的发育,本文认为狼林地块是与辽吉岩系基本类似的古元古代地体,它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期间东南大陆边缘的巨型造山带,我们可将其简称为辽-吉-朝古元古代造山带。因此,先前认为狼林地块主要由太古宙岩石组成的观点需要重新检查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以胶东金矿集中区为例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行为有关,成矿系统动力学是确定成矿系统演化和最终结果的关键,其研究是对传统成矿理论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胶东地区长期处于大陆边缘,构造成岩成矿作用过程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1)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地体产生、形成———金的矿源系统雏形;(2)古生代构造环境稳定———金成矿作用间歇;(3)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构造成岩成矿;(4)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后期构造破矿作用。胶东金矿集中区是典型的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是区域尺度地质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演化受大陆岩石圈和深断裂成熟度控制,与太平洋区板块俯冲碰撞及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演化紧密相关,其发生和作用过程及演化受地壳演化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制约,与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相互关联。“断裂阀地震泵吸周期性破裂愈合”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金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剪压变形构造岩相向剪张变形构造岩相转换的时空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