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短—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SQ1层序至SQ3层序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上升不对称"型旋回结构;SQ3层序基准面下降旋回至SQ6层序地层样式则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下降不对称"型旋回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沉积微相类型以(辫状)河流—(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有利储层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2.
百色盆地百岗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以及ESR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在百色盆地百岗组内识别出4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并研究了各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根据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积识别标志,在百岗组内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超长期4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序,具体划分为1个超长期、8个长期、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指出由Ⅴ级层序界面控制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按结构类型的不同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对称型等3种类型,由Ⅳ级层序界面控制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类型相似。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垂向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结构类型及叠加样式等特征;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确定有利储层发育部位、砂体分布规律及油层和小层砂体精细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层序沉积时限以及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标志,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甘泉地区下侏罗统进行了划分。识别出下侏罗统各级旋回层序界面,并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8个长期、32个中期、86个短期旋回层序。应用地层等时对比技术,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地层对比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研究区下侏罗统等时地层格架。下侏罗统沉积于盆地基底快速沉降、缓慢抬升的构造环境,在基底抬升速度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盆地边缘沉积了数层可采煤层,成为划分层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层基准面原理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识别出两种层序界面类型———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在井-震精细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东营组至沙三段发育9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2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和8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分析古近系不同层序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地层叠加样式及沉积相、沉积微相构成。确定沙一段是大王庄地区最重要的岩性油藏勘探目的层系,其储集层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和滩坝砂;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的早期。  相似文献   

5.
陕北志丹三角洲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郑荣才  彭军 《沉积学报》2002,20(1):92-100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本文详细地讨论了陕北志丹三角洲上三叠统延长组长 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从该油层组中识别出四种具不同成因、产状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以界面的成因和级别为依据,将长 6油层组划分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四个级次的旋回层序,其中超短期、短期旋回层序可细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三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在三角洲的不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分布模式。而中期、长期旋回层序以发育具完整湖进-湖退旋回的对称型结构为主,区域分布较稳定;根据多级次旋回层序划分结果,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和建立不同时间尺度的时间-地层格架,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总被引:185,自引:31,他引:185  
郑荣才  彭军  吴朝容 《沉积学报》2001,19(2):249-25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在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应用,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文中以数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为例,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识别出 6种受不同因素控制,具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类型;以界面的成因特征及其差异性为依据,提出基准面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 6个级次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准和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并认为前 3个低频长周期旋回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后 3个高频短周期旋回主要受天文因素控制;文中分别讨论了各级次旋回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测井曲线,详细地分析了延长组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由1个超长期旋回,4个长期旋回,9个中期旋回及若干个短期旋回组成。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在研究区形成了两个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升降面(SLSB2和SLSB1),该界面为超长期旋回的顶、底界面。长期旋回层序为一套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序列,界面是低角度的侵蚀不整合面和与其相应的整合面。研究区3个长期旋回层序界面自下而上依次为:区域性基准面抬升所形成的水进界面,相当于"李家畔页岩";区域性的泥岩、凝灰岩标志层,相当于长6油层组底部的k2标志层;区域性的相转换界面,相当于长4 5和长3的分界面。中期旋回和短期旋回层序界面主要为不同级次的湖泛面、冲刷侵蚀面、岩石类型或相组合的转换面、岩石相内部的层理变化界面、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界面等。在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沉积旋回及界面的空间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级次界面的识别是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的核心,对于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测井曲线小波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以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建立其理想的层序地层模型和相应的测井曲线模型,通过Morlet小波对测井曲线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小波分析模型,分析小波模型对不同基准面旋回的响应特征。然后以由不同样式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而成的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下降半旋回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理想的层序地层模型和测井曲线模型,并利用Morlet小波对测井曲线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不同样式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小波分析模型,分析小波模型对长期基准面旋回及其内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单元、旋回界面的响应特征。史134井实例分析表明,不同样式的基准面旋回的小波分析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层序单元及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对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起到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俊兴  陈洪德  向芳 《沉积学报》2003,21(2):307-312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以延水河剖面研究为重点,详细剖析了中侏罗统延安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共识别出了36个短期、8个中期和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讨论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叠加式样与沉积相、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响应关系,进一步通过基准面旋回层序研究了盆地的充填演化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表调查和钻孔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识别出了区域不整合面、岩性岩相突变界面、冲刷面、相序间断面、高频层序叠加样式转换面、湖泛面等几种层序界面,并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第四纪洞庭盆地安乡凹陷早更新世华田组和汨罗组划分为2个长期、5个中期和25个短期旋回层序;短期基准面旋回细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B型)和对称型(C型)3种基本类型;整个下更新统反映出一个大的湖盆从发育到消亡,然后暴露风化剥蚀,以及之后的缓慢沉降到抬升过程。认为安乡凹陷早更新世基准面升降与沉积动力学(即沉积物的剥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基准面旋回以自旋回为主,还受到了构造作用的影响;盆地沉积与构造分析表明,早更新世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经历了伸展断陷-挤压抬升-弱挤压凹陷-挤压抬升的构造演化过程,其深层次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可能与深部地幔上隆炙烤地壳、下地壳拆沉和物质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渤海中部馆陶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底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以岩电性、古生物、地震层序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在馆陶组识别出低位、水进和高位三种体系域;利用基准面旋回技术识别出短期基准面旋回(SSC)、中期基准面旋回(MSc)和长期基准面旋回(LSC);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4,建立了渤海中部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  相似文献   

13.
为对苏北盆地砂岩隐蔽油气藏进行预测,本文依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测井和岩心数据,选取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东部戴南组为典型实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提出以上升半旋回向下降半旋回的转换面(水进面)为层序分界面,分别识别出了2个长期、7个中期和多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根据沉积演化特征预测富民庄地区有利储集砂体主要集中于戴南组下段(上升半旋回早期MSC1时期)和戴南组上段(下降半旋回晚期MSC6时期),平面上分别呈"1"字型或"L"型分布。该方法对中国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总结了松辽盆地南部中部组合层序界面的岩心、测井、生物、地震等识别方法;统计了盆地短轴方向不同相带层序界面及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层序界面和短期旋回模式在不同相带的分布规律。中部组合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共划分为4个长期旋回和10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地层序、沉积学原理的指导下,采用岩心、测井、地震三位一体,点、线、面紧密结合,以岩心、测井层序划分为基础,以地震技术为手段进行层序地层的立体拓展,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等资料,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石盒子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旋回,其中盒8段识别出2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及若干短期旋回层序。针对研究区主力含气层段之一的盒8段,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其不同类型的充填样式,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时期河流-三角洲的沉积-层序响应特征,建立了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的沉积-层序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基准面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共识别出层序界面7个,对应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性质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性质包括局部不整合、沉积转换面和同沉积侵蚀面.沉积转换面的识别对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地层记录中,如何识别代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多级次地层旋回成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的关键。如何显示其高分辨率,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方案,而且在层序地层实践中,经常会碰到基准面旋回界面与地层单位不一致的情况。本文综合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基准面旋回级次及基准面旋回界面与地层单位界线的对应关系,希望能解决实际研究中基准面旋回界面与地层单位界线相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对地震、录井、测井资料的分析,对鲁北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录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把研究区基准面旋回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旋回层序。整个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由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并划分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首次建立了研究区内该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有利于东营凹陷南坡该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戴朝强  张金亮 《地质通报》2006,25(9):1168-1174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对地震、录井、测井资料的分析,对鲁北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录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把研究区基准面旋回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旋回层序.整个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由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并划分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首次建立了研究区内该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有利于东营凹陷南坡该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层露头和钻孔资料揭示,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兴隆含煤区石炭二叠系进行研究,划分了短期、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研究区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是以基准面上升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共识别出短期旋回8个,中期旋回5个,长期旋回2个。研究区发育典型的边缘相组合,包括冲积扇沉积组合、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组合及渴湖一泛滥盆地组合,分析了各组合相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层序界面选取原则及煤层在层序划分中的意义。该成果对于在研究区及外围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