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地震加速度时程模拟的常规方法,指出初始加速度时程的选取十分重要。对常规方法构造初始加速度时程的方法作了改进,并建议直接使用真实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作为初始时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改进可以得到更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灰色系统的一阶灾变模型,对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ML≥5.0级余震进行了预测,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发震时间;根据汕头市国际大酒店地下室记录的这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时程,反演计算得到了基岩加速度时程,据此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对地基震害作了分区。  相似文献   

3.
考虑地震环境的人造地震动合成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将经验格林函数法和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人造地震动方法。利用已有的场地附近的小震记录合成可能发生的大震地面运动,以此作为人造地震动的初始值,通过反复调整初始加速度的傅氏幅值谱来拟合给定的目标反应谱,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人造地震加速度时程。本文方法可以考虑地震环境和局部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所合成的地震加速度时程具有时间强度和频率含量的非平稳特征,并且不需要人为规定强度包线。  相似文献   

4.
1976年唐山地震近、远场加速度的半经验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奇峰  胡聿贤 《地震学报》1997,19(3):275-282
本文建立一非均匀唐山地震断层模型,它由北东30的南段和北东50的北段两个大的走滑断层组成,总长114 km、总地震矩为1.41020 Nm;而每一走滑断层又分别由长为37 km和20 km的两个子断层组成.震中定在南段和靠近南、北两段走滑断层的交汇处.用ML5.7、MS6.9的余震记录作经验格林函数,用考虑大小地震不相似的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分别合成唐山地震主震(MS7.8)的近、远场加速度时程.远场合成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持时、反应谱与真实记录符合较好;近场合成结果与唐山地震烈度分布符合较好.合成的唐山地震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达1.1 g,这与近年发生的一些大震中记录到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接近.   相似文献   

5.
将地震加速度信号积分为速度、位移时程,或使用其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时通常假定初始速度、位移为零,不满足这一假定被称为初始条件不相容。针对人为截断后的加速度信号由于初始条件不相容造成的速度和位移时程的基线偏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基线校正方法。从理论上解释了初始条件不相容导致基线偏移的原因。从整体偏移和局部偏移的角度定义了评价基线偏移程度的两个指标,即基线偏移比(DR)和幅值比(AR)。通过在趋势多项式中考虑速度和位移时程的零初值及其基线偏移趋势,改进了加速度信号基线校正方法。以一个地震地面运动记录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仅考虑加速度时程的基线校正方法,改进方法能够在保证速度和位移时程的地面运动一般初值条件的前提下,更加准确高效地实现加速度信号的基线校正。  相似文献   

6.
应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和地震动人工合成技术,给出Newmark法中所需的地震动时程,解决了斜坡稳定性分析Newmark法中难以选取合适地震动时程的难题。通过对黄土斜坡实例计算,给出了坡体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深度的关系;在计算坡体位移时,提出了等效峰值加速度的概念;对比了使用地面地震动时程和使用坡体内等效地震动时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丽江主震的地震破裂模型。利用在两个场点上记录到的丽江地震最大余震M6.0的加速度,用经验Green函数法合成了主震在这两个场点上的加速度时程,计算了相应的反应谱,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对震害的影响,发现两个场点的合成结果与地震所造成的宏观破坏现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秦小军 《华南地震》1993,13(2):55-60
利用长江三峡链子崖、黄腊石地质灾害体周围地区的天然地震记录,对此两地质灾害体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应用随机过程理论,计算了两场址的场地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频谱特征和地震持续时间的人工合成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以作为两地质灾害体抗震防治的依据.本文的方法也可为重要的建筑结构,如核电厂、海洋平台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动力分析所需的人工地震地面运动时程曲线。  相似文献   

9.
针对所承担工程任务的要求,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数值计算方法,将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到的库车河铜场水库的地震动参数(3 种概率水平)转换成模拟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因为计算中直接采用了新疆地区乌恰强余震频谱,合成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很好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工程特性  相似文献   

10.
近断层强地震动场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7年4月11日新疆伽师地震(Mw6.1)为例,详细介绍了近断层强地震动场的预测方法.首先,用有限断层震源建模方法建立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模型;然后,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模拟了该次地震仅有主震加速度记录、且位于巨厚土层上的三个台站的加速度时程,并用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预测的近断层77个节点的加速度时程的峰值绘制了该次地震的加速度场.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模拟的加速度时程在0.5 Hz以上的高频段是可行的、实用的;预测的近断层加速度场具有非常明显的上盘效应.地表最大加速度的范围与断层面上最大凹凸体位置相对应,说明与断层面上凹凸体相对应的地面上的建(构)筑物将会遭受到较为严重的震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统计一经验格林函数法估计了日本1923年关东地震(M7.9)的近场加速度时程,合成的加速度峰值、持时与他人的研究结果符合较好,说明统计-经验格林函数法是在没有小震记录场点估计近场地震动的一个有效方法。合成结果也说明1971年Kanamori推定的关东地震断层模型2适合用来估计该次地震的近场地震动。根据九个场地的合成结果推测,关东地震近场基岩加速度最大值约为300Gal,地表加速度最大值约为600Gal。  相似文献   

12.
医院住院部大楼抗震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医院住院部大楼为例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价,首先分析了场址的地震环境,开展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合成了不同地震危险水平下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进而,通过对结构的模型简化,应用时程分析方法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出了一些对其改造加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近场强地面运动特征.结果表明,震中附近地区水平加速度峰值达600~800gal,竖向加速度峰值达300gal,强地面运动持续时间为10~15s,加速度时程的卓越周期为0.2~2s.谱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该次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的强度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刘涛  戴志军  陈苏  傅磊 《地震学报》2022,44(4):656-664
为了探索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的震级信息,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基于地震震级大小对地震记录进行分类,将K-NET和KiK-net中将近12万个地震记录作为样本,对其进行信息筛选和归一化,之后将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用作输入,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M5.5为分类界限来区分大震和小震。结果显示,在训练集中基于该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93.6%,在测试集中的准确率为92.3%,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这表明大震记录与小震记录之间存在一些根本的区别,即可通过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记录获取一定的震级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Etna固态存储数字强震仪记录的2001年7月7日天祝ML4.4地震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对仪器响应和基线进行了校正,计算了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及各种谱值,并对记录特点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S 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时程。首先,选取合适的震源模型和输入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地震记录,估计这次地震的应力降大约为4.0MPa,与王宏伟等(2017)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EXSIM(Motazedian等,2005)方法相比,Wang等(2015)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频域上与实际地震记录更相符。同时,合成了强震台站以及断层附近网格点的加速度时程,模拟结果的时程和反应谱与实际记录整体上较为符合,震中附近的PGA分布与震中烈度区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可以为该地区的灾后抗震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1月22日07时43分广东省徐闻县发生ML4.2地震,海南省强震动台网中心记录到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这是海南强震动台网建成后首次记录到强震动地震波形,常规处理后得到9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PGA)。对3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进行分析,绘制校正后的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及加速度反应谱,为中国南部工程震害调查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记录PGA介于0.8—10.2 cm/s2之间,距离震中位置最近的火山口台(HSK)记录到最大PGA值。   相似文献   

18.
考虑了高山峡谷基岩场地的深度衰减效应,假设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所在位置,选用攀枝花—会理地震波,通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作为实际地震动输入,利用FLAC3D软件对某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了地震水平加速度传播特性的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厂房周围监测点水平加速度时程和输入地震水平加速度时程相似,但存在0.08~0.12s的滞后时差,输入地震动水平峰值加速度向上传播时具有放大效应,在洞室群附近放大两倍左右。所得结果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动传播特征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6年3月21日11时29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发生M_S 4.7地震,甘肃省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到5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常规处理后得到15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PGA),选取土层台基类型的62XID台站加速度记录(PGA数值最大)进行分析,绘制校正后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及加速度反应谱,为中国西部工程震害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地震加速度相位差谱分布的数字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从地震加速度记录相位差谱的分布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这一计算分析结果出发,进一步研究了基岩场地上加速度记录相位差谱分布的统计平均的数字特征——均值(?)、标准差(?)与震级M、震中距R的统计关系。它可应用于工程实际,从而为合成强度和频率含量两者均为非平稳的人造地震动提供了一个实用性较强的方法。文中利用统计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震级、震中距的拟合目标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加速度时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