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MS词汇     
荚状云(lenticularis/lenticular cloud)是一类特殊的云种,其形状宛如光滑的透镜或杏仁,通常单独出现,其外轮廓线很清晰,有时会呈现虹彩。气象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二版)》收录了该词条并翻译为荚状云。商务印书馆2016出版的《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第2版)》也将其翻译为荚状云。  相似文献   

2.
枝状晶体     
《气象科学进展》2020,(1):F0003-F0003
枝状晶体(dendritic crystal,或写作dendrite),是冰晶体,特指可见的形状(晶体形态)表现为复杂的树枝结构的平面冰晶。气象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二版)收录了该条目,中文里还对应于戟状晶体(雪花的一种)。而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的《综合英汉科技大词典》(第2版)将其直接译为枝状冰晶,与200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辑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中的译法一致。枝状冰晶为对称六角形,在-15℃上下通过水汽凝华导致冰晶增长时,如果饱和度接近过冷水,树枝状冰晶会发展形成。  相似文献   

3.
荚状云     
苏茂 《气象》1980,6(4):40-41
常见的荚状云主要有荚状高积云(Ac lent)和荚状层积云(Sc lent)。卷积云也有荚状(照片见封三),但不大为人们所注意。 荚状云主要是由局部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汇合而形成的。当气流上升使空气绝热冷却而成云时,如遇上空有下沉气流,云的发展受到抑制,边缘因蒸发变薄,就形成边缘薄、中间厚,轮廓分明,形如豆荚的云块。  相似文献   

4.
我地处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飞云江下游,南、西、北三面有山,东临东海。在早晨或午间近30度上空经常出现“荚状高积云”(Aclent)或“荚状层积云”(Sclent)。荚状云是由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共同影响形成的。我地荚状云最容易出现在山地背风坡区,且多出现在西南、正西以及西北背约25—35度上空,这种云一出现,约十来分钟左右就消散。出现这类云系时,常  相似文献   

5.
童乐天 《气象》1983,9(7):34-34
早在1972年,原中央气象局即编辑出版了由我国云天观测和研究人员自己拍摄的第一本《中国云图》(内部发行)。1975年经个别修改后,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并公开发行。这本云图已成为我国广大气象台站观溅云天、判别云状的主要依据之一。 十年来,云天观测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摄影技术设备也有了相应的改善。应广大气象台站观测人员的要求,新版(即第三版)《中国云图》依据1979年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1981年的云码规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发展旺盛的Cb云,当云底有灰白色云条或上升气流区有荚状碎云出现时,常伴有冰雹的降落。冰雹是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现象,由于其坚硬不易碎,下降时末速度较大,因此其危害性强,地面观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据2008年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热带气象学报》(中文版)的被引频次为919,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1 765种)中的排名为431;影响因子为1.140,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排名为94。均达到本刊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堡状层积云(高积云)与雷雨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喜 《山东气象》1996,16(1):35-36
堡状层积云(高积云)与雷雨天气韩东喜(滨州地区气象局.256612)堡状层积(高积)云(以下简称堡状云),是“个体呈条状的,垂直发展的积云形的云块,它们并列在一线上,有一共同的底边,顶部凸起明显,远处看去很像城堡”。堡状云是由于对流运动占主导地位,突...  相似文献   

9.
李源金 《气象》1978,4(1):33-33
散片、荚状高积云(以下简称Ac)对天气具有很好的指示性。比如群众中常用“天上瓦片云,地上晒死人”、“天上鱼荚,找水泡茶”等形象的比喻来指明Ac对未来天气演变的指示意义。这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对云与天气演变的关系的经验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其粗略性和局限性。因为大量实例证明,Ac(有时稳定的)出现,单就短时效而言,并不一定全是好天气的象征,有时却是降水天气甚至是强对流天气的前兆。据此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是Ac这个“表象”,而反映的本质却截然不同呢?毛主席教导我们:“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不要被假象所迷  相似文献   

10.
高娟 《陕西气象》2011,(1):49-50
在地面测报工作中,云、能、天等项目的观测仅凭业务人员目力估测、记录,尤其是云状的观测,历来是测报业务中较难掌握的技能。有的台站云状记录的模式化问题较为严重,不同时段或同一时段连续多个时次记录的云状如出一辙;有些台站的记录中,雨层云、堡状云、荚状云、絮状云等几乎不见踪迹。  相似文献   

11.
郭彩丽 《大气科学》2005,29(3):416-416
《大气辐射导论》一书是美国工程院院士、UCLA教授廖国男先生的重要专著,也是大气辐射学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该书于1980年首次出版后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大学大气辐射的教科书,并常为辐射传输和光散射领域的科学家所参考和引用。1985年,本书的中译本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曾受到我国大气科学界师生和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成为大家常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从本书首版至今20余年来,  相似文献   

12.
1掌握有关云的理论知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按云的形态学将云分为三族、四属、二十九类;《地面气象观测》按照云的发生学分类即按云形成的物理过程及相应的形态特征将云分为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观测员要同时掌握这两种云的的分类和定义。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内容了解云的演变规律,区分7种相似云,即:Cc与Ac,Ac与Sc,Cs与As tra,Asop与Ns,Ns与St,Ns与满天的Cb,Fc、Fs与Fn。云的电码是指地面天气报(GD01—)中对云的编码。《地面气象观测》给出了云码所代表的天气意义,只有结合天气学知识才能准确识别和判断云。观测员可结合天气学…  相似文献   

13.
云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 ,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在地面气象观测中 ,云为目测项目 ,因此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目前云的观测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 ,供同行参考并希望引以重视。1 指示性云状几乎消失一般将对天气变化有指示作用的云称做指示性云。如 :堡状、荚状、絮状、钩状、波状、辐车奏状、开裂状、绢状等 8种指示性云。这些云的出现对测站未来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内在关系。如辐车奏状卷云或高积云大量侵入测站天空后 ,一般在 2 4~ 36h将产生连续阴雨天气。这类辐车奏…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0—2015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提供的复合影响因子(UJIF)等期刊被引用指标,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公布的11种大气科学核心期刊的各项被引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种大气科学核心期刊的总体发展状况良好。最后,对核心期刊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编辑部应重视期刊的宣传和论文的传播,特别是重视期刊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加强论文的及时出版和网络预出版,这样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许贵 《气象》1983,9(7):8-10
一、前 言 云既是天气变化的产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指示性云,对未来天气的指示意义更为显著。我们分析了本站25年(1957—1981年)云的定时观测资料及1980—1981年对堡状云(包括堡状高积云和堡状层积云)连续观测(定时和非定时)资料结果表明,堡状云出现的时间不同,对本地区降雨天气的指示意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吴鹤轩 《气象》1981,7(6):28-30
一、青藏高原积雨云(Cb)的云态特点 1.夏季 青藏高原上夏季Cb出现较多,其云态特点可概括为“云不够浓密、色不够暗,冰晶化高度低,云体垂直厚度小,水平长度宽,虽经常带幡,但翻腾现象不强烈,而且很少见到云腰(指砧状与主体结合的蜂腰部位)”。高原降水多数由Cb产生,但大多数Cb并不降水,是所谓“干Cb”。照片1(本文照片请见封三封四)是夏季青藏高原上比较典型的鬃状积雨云(Cb cap),发展完整,主要特征也很明显。但从  相似文献   

17.
兰溪地处四面环山的丘陵地带。在此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云,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其它气象书籍中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常碰到一些云状特征与《规范》定义不完全相符,如对碎层云和碎积云,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月××日,早上测站天气现象记轻雾和露,而离测站2km左右的东北方山地有破碎的碎状云,云量为一成左右,呈灰白色,结构松散,同时具备碎层云和碎积云的一些特征。此山山峰重叠起伏,山峰与山峰之间相距不远。在碎状云高度较低时,山峰对碎状云的  相似文献   

18.
辐辏状云具有宽广的云区,长条平行的分布反映了高空的流场特征,特别是辐辏状卷云,现在知道它是副高边缘或是南支急流云系的指示云,因而常被用作重大天气过程的征兆。观测事实指出,出现在低空,云条延伸很长的堤状云(常称为长堤云),与大型天气过程关系密切。也是一种很好的天气指示云。本文就我们近年来(1981—1989年)南宁的云天日记和云图拍摄资料,分析探讨辐辏状和堤状云的规律及与未来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据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显示,《气象与环境科学》核心影响因子为1.647,排在全国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第二名,并以76名的成绩冲进全国百强。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为37.1分、核心他引率638条,均刷新了本刊的历史记录。在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中,本刊的影响因子为2.835,排在全国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20.
正据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显示,《气象与环境科学》核心影响因子为1.647,排在全国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第二名,并以76名的成绩冲进全国百强。且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为37.1分、核心他引率638条,均刷新了本刊的历史记录。而在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中,本刊的影响因子为2.835,排在全国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