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工程测量的涵义进行了诠释,从工程控制网布设、工程地形图测绘、重大工程施工与安全监测、工业测量和专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对其理论、方法、技术与装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了在高精度三维工程测量参考框架建立、多传感器集成的智能化测量装备研制、异构多源数据融合的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工程信息增值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深层次应用和工程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国际化竞争等方面的发展思路,指明了工程测量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信息化测绘与工程项目国际化背景下,需要在理论与方法、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研究,在人才培养上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寻找我国工程测量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下工程变形监测特点,在物联网三层架构技术和测量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以C#编程语言和SQL sever数据库为开发平台,借助GeoCOM开发包,通过远程控制测量机器人对地下工程进行自动化变形监测工作。在物联网三层技术架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应用服务层中,介绍了提高数据处理精度的实时差分技术原理和围岩净空收敛分析方法。成功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保证了地下工程的安全服务;而这一系统设计思想更可为同类工程安全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华键  向煜  黄志  华媛媛 《测绘通报》2021,(5):132-136,166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基建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卫星、无人机、移动测量车等新型测绘装备不断普及;此外,物联网技术在新基建浪潮下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介绍了采用地面移动测量与倾斜摄影技术融合的方法构建三维精细模型,同时在模型中引入物联网数据和BIM数据,实现了城市新基建模型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城市新基建模型在桥梁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京市近几年出现的路面逢暴雨必积水问题,通过水位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构建路面积水监测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北京市内涝积水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积水深度信息的实时获取、快速查询统计、短信预警等功能,便于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第一时间掌握路面积水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减轻突发恶劣天气对公众出行安全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可用于监测工程结构物的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状态变化.随着各类传感器及智能车、无人机、无人船、机器人等自动化移动平台的快速普及,工程测量逐渐向自动化、动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具备了运动状态下的测量能力.同时,也发展了系列成熟的测量设备,如测量机器人、移动测量车、专用集成测量装备等,它们可进行动态精密的位置、姿态、表观形状、内部状态等参数测量.本文围绕专用集成的智能化测量装备,首先梳理了智能化感知设备集成和智能化数据处理方法,然后阐述了在公路路面病害监测、大坝内部变形监测、城市排水管网病害监测、输水工程安全监测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综合运用 GNSS空间定位、计算机网络通讯、3G网络等技术,对监测点的地表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并介绍以HNCORS系统为基础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及实现过程,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隧道变形监测周期长、内容多且影响因素复杂,因此需要对隧道监测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对隧道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评估。研究变形监测范畴内基于BP神经网络的隧道安全状态评估模型,组建集卫星定位技术、测量机器人、传感器技术、移动网络通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物联网模式下的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分析多源数据的变形特征,结合专家经验知识,实现基于BP神经网络与变形监测成果下的隧道安全状态评估,为隧道变形监测及安全状态评估提供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中以GNSS CORS技术、GIS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移动PDA技术、现代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为支撑,构建了煤矿开采沉陷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软件由数据监控中心软件、矿山开采沉陷综合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软件包、实时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软件等三大软件构成。该系统为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移动变形分析的自动化手段。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安全监测为例,阐述了大型工程场地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内容与方法。在综合考虑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工程设计及施工情况的基础上,本着经济最优化原测,合理选择监测内容和布设监测点位是安全监测的关键。项目在安全监测自动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监测平台,具有多传感器集成管理,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功能,改变了传统监测作业模式,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露天矿的不断开采,矿山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威胁着矿山人员的安全。为保障安全生产,文章结合鞍山市某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项目,以TM30测量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建立边坡监测系统:由监测网、测量机器人系统、数据处理及预警系统组成,比传统全站仪提高了工作效率。外业测量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危险预警的"三位一体"化,达到自动化程度高、数据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的"三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电子地图的发布与共享可通过网络出版平台实现,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地图网络出版模型能够实现从客户终端、数据信息传输到网络出版商服务端一体化的网路出版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共享空间的电子地图网络出版模型体系。首先构建了物联网共享空间模型,提出搭建电子地图网络出版模型的需求和思路。以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层基本结构为底层模型构建了客户终端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并以集合论的概念定义了不同模块存储数据信息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物联网电子地图网络出版体系。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和测试验证了模型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新兴的信息技术物联网为现代远洋渔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提供了智能化的平台。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信息感知和信息传输的手段,在物联网的感知层和网络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物联网构成的关键环节和北斗系统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北斗—物联网技术在远洋渔船补给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基于北斗—物联网技术的远洋渔船补给信息管理系统这一概念以及在该系统中补给的流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系统建设需求、系统构架、功能组成及数据集成建设、系统展示与应用六个方面介绍了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应用。系统研发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和3S技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建设,旨在搭建一个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化运作模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为重庆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信息服务及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4.
冯琳 《测绘通报》2020,(12):144-147
本文通过对智慧园区(工业园区、校园、工厂、住宅小区等)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园区建设过程中地下管线存在的问题(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等),将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组件式开发技术等应用到智慧园区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在物联网、监测设备布设及二、三维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地下管线监、控、管的一体化管理,为管线规划、管理维护及应急防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及长远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海洋时空基准网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时空基准网是获取地球时空信息的基础设施,它包括地基时空基准网、空间时空基准网和海洋时空基准网3个部分,其中海洋时空基准网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先就海洋时空基准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从海洋定位导航基准、高精度海洋水平及垂直定位基准等角度介绍并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海洋时空基准网的主要构建方式是综合运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卫星定位、水下声学定位以及压力传感器等技术将全球统一的时空基准传递到海洋表层、内部和底部。它的建设在我国还属于空白,故需结合国情、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指出当前全球和各国海洋环境监测的需求普遍甚旺,而现有海洋环境监测网多为局域网络,未与时空基准网融合,故海洋环境缓变或快变的时空位置不清楚或不精确,因此,将海洋时空基准网与海洋环境监测网融合起来建设,实现效益、效率和功能的互补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此基础上还认为,融合后的海洋时空基准网与环境监测网加上通信和数据交换功能,以实现海洋环境精准监测并进行海洋信息传输的目的,进而逐渐推进以形成具有时空位置属性的全球性海洋环境感知认知网络,即为海洋物联网。进一步探讨设想:将海洋物联网与海底通信光缆链接起来,同时通过海面浮标观测舱与通信卫星链接起来,就构成了有时空位置属性的海洋互联网。最后认为,我国应加快建立以中国周边海域为主的精密动态海洋时空基准和环境监测网,并通过国际合作开展全球性海洋时空基准与环境监测网的布设。  相似文献   

16.
综合考虑通信质量、网络环境、数据保密、系统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了结合GIS、GSM以及GPS的移动目标监控系统,采用车载GPS保密通信方案,并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长江干线数字航道、无锡感知航道、长三角船联网及国外莱茵河航道RIS、密西西比河航道IWS/WIN等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内河数字航道的结构层次,从航道要素监测、航道数据、航道维护管理以及航道信息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全面归纳总结了技术研发进展情况,涵盖了关键技术、模型方法、协议标准、装备软件等内容,简要阐述了主要技术成果在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大运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建设、维护、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从有序推进内河数字航道发展、对接内河水运转型升级需求的角度,指出了内河数字航道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运用缺口分析法,找出了航道感知层、航道数据层、航道维护管理层、航道信息公共服务层等4个层次的技术瓶颈。本文的内容可为我国内河数字航道规划、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选型及内河数字航道技术研发方向的选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面向服务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目录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满足网络化用户的应用需求,本文研究设计面向服务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元数据目录系统,其整个体系由门户应用层、核心服务层和基础数据层三个层次构成。本文所研究的目录系统应用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并基于.NET平台进行系统开发,以更好地实现地理信息元数据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图像识别在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  吴佳桐 《测绘通报》2020,(6):145-148
本文对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全国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网络和工作机制,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中存在数据量过大,难以及时准确发现及违法成本低,难以有效减少“问题地图”发生的两大难点。对比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在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中实际应用的两种方法,分析了两种方法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职,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问题地图”监控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Air pollution is a major problem, conscious both for health and surroundings. This is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design &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for the monitoring of different air pollutants especially at remote places 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install any conventional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s as well as for the cities. In this research work, a framework of Functional air quality index which is an indicator of susceptibility to respiratory illness has been built using the Bayesian neural network to provide the random real-time data about a location throug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 monitoring system is integrated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ensor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different air pollutants or air quality parameters such as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 (PM2.5), Nitrogen dioxide, Sulphur dioxide, Ozone which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airways inflammatory diseases such as Asthma, Bronchitis, COPD. Each location in Map (GPS) can be updated automatically with fAQI to the user through mobile computing and satellite commutation. The user gets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ighborhood location with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 such as- whether a particular location is sensitive to respiratory diseases such as Bronchitis, asthma, COPD etc. due to suspended allergen/pollutants in the ambient air. This novel approach is designed with its’ own prototype and an application of Inter of Things in Health GIS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