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河中游6种典型土地覆被类型(百年灌溉农田、新垦灌溉农田、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人工梭梭灌木林和天然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呼吸及其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灌溉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大于人工樟子松林地和杨树林地,人工林地显著大于荒漠草地和梭梭灌木林地。6种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性,Q10值1.14~1.31,表明该地区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这表明6种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呼吸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呼吸特征与水热因子关系密切,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土地覆被变化深刻影响着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套永济灌域土壤酸碱性与养分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干旱区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化土壤剖面pH值与土壤水分和养分之间的关系,测定河套永济灌域荒地、林地、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20~40、40~60、60~80、80~100 cm剖面土壤pH值、含水率(SMC)、有机质(OM)、总氮(TN)、Zn、Cu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pH值平均值为9.13;土壤含水率2.96%~31.35%;土壤OM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30、0.49 g·kg-1;微量营养元素Zn、Cu平均值分别为107.20、32.78 mg·kg-1,是相应背景值的1.9、1.7倍;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差异性极显著(P<0.001),高低顺序为荒地 > 农田 > 林地,在垂直剖面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值主要受TN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pH=9.336-0.409XTNP=0.001);表层(0~40 cm)土壤pH值在一定程度上受Cu含量的影响,回归方程为YpH=0.018 XCu+8.523(P=0.003)。在河套永济灌域,一方面土壤碱化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的贫瘠,另一方面施肥等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表层碱性,同时造成微量元素的累积,加重土壤碱性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因此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合理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  相似文献   

3.
采用时空转化的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盐地碱蓬种植年限(0 a、1 a、2 a和3 a)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及盐离子在0~12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盐地碱蓬在盐碱地中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滴灌种植盐地碱蓬后土壤盐分在剖面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根区(0~40 cm)土壤含盐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根底(40~120 cm)土壤则先增加后下降;Na+和Cl-因容易被水淋洗和植物选择性吸收多,根区土壤中Na+和Cl-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有显著降低,Ca2+和SO42-不易随水移动,淋洗程度低,HCO3-和Mg2+第2 a和第3 a的淋洗效果明显好于第1 a;经过3 a种植后土壤中毒害离子Na+与Cl-和在表层盐分组成中的比例下降,Ca2+比例上升,钠吸附比(SAR)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灌水量对土壤水肥分布与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春小麦不同灌水量土壤剖面水分和可溶性养分分布、农田实际蒸散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指标等的测定与计算,对沙坡头层次性土壤种植春小麦最适宜灌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春小麦拔节期及扬花期,以500 m3·hm-2、750 m3·hm-2及1 000 m3·hm-2水量灌溉,土壤剖面3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拔节期3个灌溉水平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分布的峰值均出现在 0~20 cm土层,但其浓度的下移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扬花期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的峰值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移。在灌水量为500 m3·hm-2时可溶性养分浓度最高。(3)作物耗水量和农田实际蒸散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与灌水量为500 m3·hm-2相比,灌水量为750 m3·hm-2及1 000 m3·hm-2时籽粒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83.33%和147.50%。可见,在该土壤上种植春小麦的最适宜灌水量为500 m3·hm-2,灌水量可保持在土壤田间持水量40%左右。  相似文献   

5.
ECH_2O EC-5土壤水分传感器能有效地监测土壤含水量,并且能揭示不同降水事件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状况。然而青藏高原主要土壤类型砾石含量高、昼夜温差大、秋季和春季冻融现象显著,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偏差。基于对羌塘高原日土、改则地区布设的野外观测站点采集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土壤含水量测定的室内标定试验。结果表明:(1)各个样点均获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基于拟合系数校正后的测量值可以有效地反映实际的土壤含水量情况;(2)不同土层深度及不同样点的综合校准曲线精度明显低于单点的校准结果,主要受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获取更精准的校正数据,分层的校准是很有必要的;(3)基于已有校准模型校正后的值可以反映含水量变化的整体态势,但会产生高估或低估于真实值的偏离。  相似文献   

6.
新疆奇台绿洲农田灌溉前后土壤水盐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宝富  熊黑钢  龙桃  张建兵  张芳 《中国沙漠》2012,32(5):1369-1378
对比研究了新疆奇台县绿洲农田灌溉前后土壤水盐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灌溉前,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较低(18.43%~20.30%之间),且呈中等(偏弱)变异性。大水漫灌后1周,除40~60 cm和100~120 cm土层外,其他层土壤含水量均变为弱变异性;剖面平均土壤含水量升高6.90%,脱盐率达11.37%,其中,表层(0~20 cm)土壤水分增加率(50.93%)及脱盐率(27.14%)最大,底层(100~120 cm)土壤水分增加率(26.59%)及脱盐率(-4.76%)最小。灌后3周,剖面平均含水量减少3.64%,其中,表层(0~20 cm)失水率(28.84%)最大;剖面平均脱盐率降为9.63%,0~60 cm土层平均脱盐率(7.58%)减小,而60~120 cm土层脱盐率(11.01%)增大。除20~40 cm土层外,其他层含水量变异性均与灌前一致,说明含水量已接近灌前水平。至灌后第3周,各层含盐量、剖面平均盐分(中等变异性)及平均水分(弱变异性)含量的变异性未变,但其变异系数均在减小;剖面平均含水量的空间自相关性由中等转为强烈,变程一直增大,而平均含盐量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变程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7.
盐生荒漠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海  郑新军  唐立松  李彦 《中国沙漠》2014,34(1):162-169
对准噶尔盆地东南缘降水和土壤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和δD)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降水中δ18O和δD值的季节变化规律,表层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对降水脉冲的动态响应以及不同深度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大气降水线为δD=7.691δ18O+4.606;降水与表层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层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质量含水量对降水脉冲响应显著,且不同量级的降水导致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LSD法对0~300 cm土层内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可将土壤在垂直方向上分为3层,表层(0~50 cm)土壤水分活跃,稳定同位素值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中间层(50~180 cm)土壤水分相对活跃,既受到降水入渗和蒸发作用的影响,也有地下水的补给;深层(180~300 cm)水分来源稳定,土壤水中δ18O和δD值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是土壤盐碱化防治与改良的重要依据,也是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在流域尺度上,综合石羊河流域林地、草地、耕地、盐碱地、荒漠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盐分异特征的研究较少,难以支撑新时期变化环境下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需求。运用地统计学与传统统计学方法,对石羊河流域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土壤含水量呈现西南高、东部和西部低的趋势,在剖面上由表层的8.75%向深层的10.19%逐渐递增。土壤电导率呈现东南和西南部低、东北和西北部高的趋势,中、重度盐碱化土和盐土的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6.5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21.08%),其次为耕地(15.60%)、盐碱地(12.40%)、草地(6.98%)和荒漠(1.60%)。盐碱地土壤平均电导率最高(8.55 dS·m-1),其次为草地(1.28 dS·m-1)、荒漠(0.51 dS·m-1)、耕地(0.48 dS·m-1)和林地(0.18 dS·m-1)。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盐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且土壤水分含量与海拔、...  相似文献   

9.
土壤分层关键因子确定——以新乡实验农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路  刘苏峡  马英  胡超  莫兴国 《地理研究》2014,(11):2125-2134
层状土壤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结构,提取出表征土壤层次的关键因子有助于简单准确地划分土壤的层次。在河南省新乡农田挖掘了实测剖面(160 cm厚),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获取了土壤质地,以及容重、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率、滞留含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水分运动因子的取值。通过对这些因子进行特征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土壤分成0~50 cm、50~80 cm、80~140 cm和140~160 cm四个基本层次,得到滞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的土壤分层因子的重要性次序并验证了文中分层方法具有鲁棒性(Robust)。这些结果将为土壤水分运动模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Ⅰ)——137Cs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风蚀作为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对其准确测定和评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137Cs法在水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在风蚀研究中的应用却相对不足,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作者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探讨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137Cs取样分析,基本查清了区域1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测定出不同类型土地137Cs活度的排序为:林地>干湖盆>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流动沙丘>风蚀地,137Cs总量的排序为:干湖盆>林地>流动沙丘>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风蚀地。并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1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将137Cs深度剖面划分为正常剖面、沉积剖面、侵蚀剖面和人为扰动剖面4种型式。沙丘砂由于遭受反复吹失和沉积,其137Cs含量逐渐减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而高寒草原的137Cs含量在区域上也较为均匀,在深度分布上,接近负指数分布曲线保存了相对完好的137Cs初始沉积剖面,是理想的137Cs背景值样点。  相似文献   

11.
春季积雪融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水分的重要补给源之一,为早春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掌握该地区春季沙丘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采用探地雷达测量技术,于2010年4月进行了多次野外测量,并通过对地面直达波信号的提取和分析,初步获得了一致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1)探地雷达地面直达波测量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与20 cm深同步TDR的测量结果非常接近,两者总体相差在0.02 cm3/cm3以内,充分反映了GPR地面直达波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精确性;(2)春季积雪完全融化后,沙丘/沙垄顶部土壤水分明显低于垄间低地,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反映了积雪和冻土层在消融过程中,沙丘表面融水在坡面重力作用下,沿难以透水的冻土层上界自坡上向坡下迁移,形成了垄间最高、坡部次之和垄顶最少的分布格局;(3)垄间低地的土壤水分明显受到低矮灌草丛的影响进行再分布,这是由于积雪最初沿植丛基部开始消融,并以植丛为中心形成漏斗状融洞,从而形成以植丛为中心汇集较多融雪水的格局,而垄间低地中较为高大的梭梭乔木对融雪水的再分布影响明显不如低矮的灌草丛,这与其地表茎基过少有关。此外,探地雷达测量实验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布信息,可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Herein we review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frozen fringe and one of its key characteristics(unfrozen water content),and compare its current measurement methods,including pulse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ime-domain reflectometry(TDR),calorimetry,thermometry,the sublimation method,and CT imagery.A freeze-thaw cycle experiment with remolded soil was conducted inside to verify the mechanism of frost heave,measuring such variables as soil-water potential,temperature,water supplement,and the position of the freezing front.Conclusion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 data are:(1) The soil-water potential,the water supplement,and the position of the freezing front vary with temperature; and(2)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nduces the soil-water potential,which in turn provides a stable driving force for moisture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3.
西安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与含水量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杜娟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07,27(1):98-10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利用烘干称重法对高陵地区丰水年前后不同人工林下0~6 m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高陵田家村中国梧桐林和杨树林下160~400 cm范围内均已发育了土壤干层。经过2003年丰水年充沛的降水补给,2004年高陵团庄槐树林、杏树林0~6 m土层均未出现土壤干层,说明水分在丰水年得到很好恢复。丰水年后梨、杏、槐三种人工林160~400、410~600 cm层位土壤含水量均显示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降到最低或略微上升。  相似文献   

14.
董建辉 《干旱区地理》2005,28(5):654-658
在黑河流域干旱土纲中采集5个典型土壤剖面以研究该地区干旱土壤的演化。同时,为了了解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干旱化和土壤盐化的变化趋势,测定了高台县西北盐池地区主要盐土类型各剖面中的盐分含量和流域内主要土类中水分含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壤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盐渍化和土壤肥力的退化。在流域内干旱化随流域上中下游降水量和干燥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随距河流的距离及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变化。流域内土壤从潜育土向雏形十、干旱雏形土和干旱土的方向变化。盐渍化与土壤水分含量和地下水位有关,并与水分的蒸发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距水源越远,盐分含量一般越高。土壤肥力的退化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阳离子代换量降低等理化性质的退化,这一退化过程是其它过程的综合反映。质地的退化虽受风沙化的影响,但与土壤的形成母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压力膜仪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0~150 cm范围的土层进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脱水试验,并选取Gardner模型和VG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1)实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准确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差异性,各土层的曲线特征与其基本物理性质一一对应,即容重较小、粉粘粒含量较多的土层其持水性较强,饱和含水率和凋萎含水率也较高;物理性差异小的土层间,其土壤水力性质接近。(2)由VG模型得到的土壤饱和含水率均值为0.429 cm3· cm-3,凋萎含水率均值为0.040 cm3· cm-3。由Gardner模型得到的各土层由于各层的物理性状差异造成持水性由强到弱,依次为0~5 cm, 40~60 cm, 100~150 cm, 60~100 cm, 5~40 cm;土壤易效水与难效水的平均临界点水势值为1.5×105 Pa,均值凋萎含水率对应的水势值为15.0×105 Pa。以上结果均较符合砂质土地的实际情况。(3)两种模型均可用于拟合防护林沙质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但VG模型在低吸力段的拟合精度较高, Gardner模型在中吸力段的拟合精度稍高,整体上, VG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Gardner模型。旨在揭示高矿化度咸水滴灌条件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曲线特征及其最优拟合模型,为之后开展区域水盐运移数值模拟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稳定性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试验在地表由生物土壤结皮覆被的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进行,通过对0.45 hm2试验样地浅层(0—15 cm,0—30 cm)土壤水分连续动态(2005年4—10月)测定,基于经典时间稳定性理论分析,来揭示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在干旱或湿润条件下,浅层土壤水分都具有明显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并且在土壤剖面30 cm深度表现得比剖面深度15 cm更为显著;在干旱条件下,两种土壤剖面深度的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特征均比湿润条件下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试验样地平均土壤水分含量的代表性测点。  相似文献   

17.
Two abundant and partly dominating lichen species, Celraria nivalis and Cetraria delisei , were compar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thallus water content and their gas-exchange response to light,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the field and in the laboratory. C. nivalis had higher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 than C. delisei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ecies were more pronounced when photosynthesis was related to dry weight than to chlorophyll content. Light compensation and light satura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Higher light compensation and saturation values were found in C. delisei than in C. nivalis . The chionophobous C. nivalis showed moisture compensation and optimum water content for net photosynthesis at higher thallus water contents than the chionophilous C. delisei . Depression of net photosynthesis at thallus saturation, found in both species,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the increased internal CO2 diffusive resistance at high thallus water content. The maximum thallus water contents of C. nival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 delisei . The lower drying rate, found in C. delisei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C. nivalis , is attributed to the more sheltered position of its habitat and to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真盐生植物矿质营养特征,以北疆荒漠囊果碱蓬群落为对象,通过土壤及植株调查,分析其矿质元素特征。结果显示:(1)囊果碱蓬的生长增加了0~30cm土壤的pH值、水分及盐份含量,并使盐分在土层重新分布。(2)根系相对于土壤,具有优先吸收K+、Mg2+ 养分离子的特点;叶片相对于根系,具有优先运输Cl-、Na+、SO42- 盐分离子的特点,同一离子在吸收和运输的选择不一致,与其在整株的功能相关。(3)Cl-、Na+、SO42- 积累于叶片,含量远大于K+、Mg2+、Ca2+ ,Cl- 和Na+ 可能相伴向上运输,K+、Ca2+、Mg2+ 在根、茎、叶保持基本不变的比例。(4)囊果碱蓬属于SO4 -Cl 盐积累植物,而背景土壤为Cl-SO4 型盐土。  相似文献   

19.
陕西咸阳人工林地土壤干层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赵景波  杜娟  周旗  岳应利 《地理科学》2005,25(3):322-328
根据咸阳庞西村苹果林地、梧桐林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显示, 咸阳人工林地从表层向下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低的变化;10龄苹果林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3%,12龄梧桐林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6%,均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4龄苹果林下土层有干化显示,但无干层发育;草地土层含水量明显较苹果林地高,无土壤干化的显示。研究表明,土壤干层形成的具体原因一是降水量少决定的薄膜水带埋藏深度小,二是薄膜水的运移速度缓慢和含水量低。为保持人工林基本正常的生长和土壤水的正常运移,应避免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咸阳附近土壤干层的出现表明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该区的植被恢复首先应以疏林或森林草原为主,待土壤水分改善后再考虑恢复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地下水深埋区毛管上升水的最大上升高度,对划分固沙植物水分来源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3月~2018年11月,采用中子仪法对试验地0~10 m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分析沙丘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并利用最大分子持水量与土壤含水量曲线交会法确定试验地毛管水的最大上升高度。结果表明:沙丘不同坡位0~1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受外界气象因素影响较大,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130 cm土层以下至570~760 cm土层为土壤含水量较为稳定的干沙层;而570~76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地下水水位波动和毛管上升水的影响,其含水量变化上界可看作是毛管水的最大上升高度。试验地的最大分子持水量为0.026 1 cm3·cm-3,且沙丘不同坡位毛管水的最大上升高度分布在250~290 c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