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将抗原芯片法原理与竞争免疫层析技术相结合,利用兔抗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多克隆抗体标记20nm胶体金颗粒后制得金标垫,将溶藻弧菌的外膜蛋白、鞭毛蛋白、胞外产物和全菌破碎蛋白4种抗原组分以及羊抗兔IgG喷涂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作为4条检测线和1条质控线,制备溶藻弧菌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并确定检测结果的判定方法。使用该试纸同时对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鳗弧菌(V.anguillarum)和鱼肠弧菌(V.ichthyoenteri)进行检测,检查结果显示其能够准确区分溶藻弧菌感染与其他弧菌的交叉反应,排除了交叉反应对结果判定的干扰。溶藻弧菌快速检测试纸的最低检测限为5×10~5cfu·mL~(-1),检测时间为10~15min。该试纸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的优点,适用于普通人员在养殖现场对鱼类溶藻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病原副溶血弧菌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甲醛灭活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制成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1株特异的针对副溶血弧菌的单克隆抗体,命名为D6F3H5。腹水及培养上清液抗体的ELISA效价分别为:1∶5 120和1∶1 280,该单克隆抗体与其它细菌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和兔抗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副溶血弧菌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对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检出量为5×104个/mL。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样品,14尾患病大黄鱼中有11尾检出副溶血弧菌,而10尾健康大黄鱼都没有检出副溶血弧菌。由此可见,本试验制备的高特异性的抗副溶血弧菌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患病大黄鱼副溶血弧菌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
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河口弧菌(V.aestuarianus)、霍乱弧菌(V.cholerae)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4种致病性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通过SDS-PAGE分析比较4种弧菌主要外膜蛋白的组分。结果表明:4株弧菌的外膜蛋白电泳图谱一般可得到5~10条蛋白带,分子量多数集中在26~40 kD和48~85 kD。对所提取的4种弧菌主要外膜蛋白进行SDS-PAGE后,分别与自制的兔抗鳗弧菌血清、抗河口弧菌血清、抗副溶血弧菌血清进行Western-blotting印迹分析。结果显示每种全菌抗血清可与相应菌的外膜蛋白部分组分发生免疫反应,并与其他3种弧菌外膜蛋白的部分组分产生交叉免疫反应,这些反应条带分子量主要集中于30~48 kD之间。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致病性弧菌外膜蛋白免疫学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纳米胶体金颗粒标记抗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单克隆抗体3A7并制备金标垫,将抗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单克隆抗体4F11与羊抗鼠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包被硝酸纤维素膜,建立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经过对试纸条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试纸条与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海安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哈维氏弧菌、鳗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类志贺邻单胞菌、鲁氏不动杆菌等15种水产常见病原菌没有交叉反应,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异性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105cfu.mL-1,检测所需时间低于20min。所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高和适应基层生产推广应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韦露  陈偿  龙云映  蔡奕明 《海洋通报》2015,34(4):463-469
从西沙海域水样中分离了7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13150为病原指示菌,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 DNA测序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vermicola),编号为D-2,此菌在NCBI的登录号为KJ660957。同时,通过卤虫浸泡实验和药敏试验检测该菌的安全性,并初步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D-2对杀鲑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等有拮抗作用;其对卤虫的72 h半致死浓度(LC50)为108CFU/m L,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对卤虫的72 h LC50为105CFU/m L;此外,药敏试验说明该菌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卡那霉素、诺氟沙星2种产生抗性,其余的18种抗生素表现敏感性;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5℃~37℃,p H 7.0,盐度4%。该菌作为一种新的益生菌,有望应用于海水养殖病害控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将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ross priming amplification,CPA)与核酸试纸条相结合建立一种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特有的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的六个不同区域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和一对检测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确定了最佳反应体系。CPA-核酸试纸条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达到58 cfu/m L,对污染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灵敏度为5.2 cfu/g,比传统的PCR技术灵敏度提高了10倍,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与核酸试纸条相结合的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能有效防止污染,可用于现场及基层单位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石斑鱼及暂养环境中副溶血弧菌分离鉴定与毒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存在于海洋环境和海产品中,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某地石斑鱼暂养环境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风险进行评价。结合弧菌选择性培养基TCBS、gyr B基因和16Sr RNA特定片段的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PCR检测毒力基因,血琼脂平板溶血实验、细胞感染实验、KM鼠灌胃实验分别检测各菌株的致病性、溶血性、细胞毒性与肠毒性。共鉴定出4株具有毒力的副溶血弧菌,分别为HS51-5、HS54-4、MJ01-1和MJ03-1。所有菌株都检测到溶血素基因(tdh和tlh)、三型分泌系统(T3SS)基因簇1(T3SS-1)的4个效应蛋白基因(vop Q、vop R、vop S和vpa0450)、和基因簇2(T3SS-2)的1个效应蛋白基因(Vop A)的分布,同时在HS51-5和HS54-4还检测到T3SS-2中的其他3个效应蛋白基因(vop C、vop T和vop L)。所有菌株都具有溶血现象、细胞毒性以及对小鼠的致死能力,而HS54-4、MJ01-1、MJ03-1对小鼠的毒力明显强于HS51-5。因此,从毒力基因检测、神奈川溶血、细胞毒性和对小鼠的毒力等4个方面的结果都表明副溶血弧菌具有致病性,说明石斑鱼暂养环境的副溶血弧菌具有致病风险,应加强对这些环境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养殖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海南琼山患红体病的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肝胰脏和肌肉中分离出2株细菌,经纯化培养后的人工感染结果表明,该2株菌均为引起对虾红体病的细菌性病原菌;根据对这2株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检测结果,确定这2株菌分别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药敏试验表明,氮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7种抗生素对抑制这2种致病菌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养殖大黄鱼副溶血弧菌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军  鄢庆枇  苏永全  马梁  邵勋 《台湾海峡》2001,20(3):346-351
本文建立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原菌--副溶血弧菌酶联免疫吸附法,也即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用0.5×10-3(V/V)甲醛、30℃作用8h灭活病原菌制成菌苗.用该菌苗免疫新西兰兔获得特异性抗血清,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兔IgG为标记第二抗体,对副溶血弧菌进行间接ELISA快速检测,其最低检测极限为5×104CFU/cm3.现埸检测养殖水体中没有副溶血弧菌检出,患病大黄鱼肝脏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70%,外观健康大黄鱼肝脏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20%.现埸检测结果表明间接ELISA检测法不仅可以用于患病大黄鱼病原菌的快速检测,而且能够检测出无病症带菌大黄鱼.  相似文献   

10.
分子鉴定方法研究大亚湾水体弧菌种类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分子鉴定方法监测大亚湾水体中弧菌Vibrio种类季节性动态的变化规律.通过增菌培养、菌株分离,在224份海水中共分离出弧菌368株,并用分子生物学辅助生化鉴定方法鉴定弧菌菌株.结果表明,在大亚湾海域水体中鉴定的弧菌种类有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和创伤弧菌V.vuinificus,没有检测到霍乱弧菌V.cholerae、拟态弧菌V.mimicus、河流弧菌V.fluvialis和霍利斯弧菌V.hollisae.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为优势菌群,分别占弧菌总数的27.99%和21.74%.  相似文献   

11.
检测海洋弧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建立中国对虾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检测技术。间接ELISA技术中的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抗血清由家兔制备,羊抗兔IgG用碱性磷酸酶标记,酶的底物为对磷酸基硝基苯。将该技术标准化后,测定了抗血清与13株其它副溶血弧菌菌株及29株其它弧菌标准菌株的交叉反应,并进行了苗期对虾样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病原性副溶血弧菌在天然海水中的饥饿耐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副溶血弧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用天然海水洗脱,调整菌浓度至107个/cm3左右后置于27℃恒温培养箱进行饥饿试验.结果表明:饥饿初期细菌总数、可培养菌数和活菌数都有较大幅度上升;饥饿中、后期,总菌数与活菌数缓慢下降,而可培养菌数下降速度较快.饥饿前副溶血弧菌呈短杆状,染色均匀;饥饿后许多细胞中央出现染色较浅的区域,细胞形态变为椭圆形.副溶血弧菌对大黄鱼表皮黏液的黏附量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而急剧下降,饥饿7 d后的黏附量接近于空白.用SDS-PAGE分析不同饥饿时期菌体蛋白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饥饿30 d后菌体蛋白条带比饥饿前的蛋白质条带少;饥饿60 d后菌体蛋白质条带比饥饿30 d时的多,但比饥饿前少.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养殖大黄鱼分离到3株病原菌H040823-1、H050704-1、H050815-1,经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均属于弧菌属的种类,API20E快速鉴定菌株H040823-1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菌株H050815-1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菌株H050704-1不在API20E鉴定谱内。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测定了3株病原菌的16S rRNA和HSP60(heat shock protein,HSP60)基因部分序列。16S 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株病原菌与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亲缘关系较近,相互之间同源性均大于96.9%,差异不明显。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040823-1、H050704-1、H050815-1的HSP60基因序列分别与V.parahaemolyticus(AF230951)、V.harveyi(EU036994)、V.alginolyticus(DQ664545)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6.7%、99.8%和98.0%,而与其他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1.9%,3株病原菌相互之间同源性低于92.3%,差异显著。HSP60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H040823-1、H050704-1、H050815-1分别与V.parahaemolyticus、V.harveyi、V.alginolyticus聚类。综合以上结果,菌株H040823-1、H050704-1、H050815-1可分别鉴定为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结果表明,HSP60基因比16S rRNA基因更适合用于海水鱼类致病性弧菌种间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用PCR方法从副溶血弧菌8621.4基因组中扩增出1种细胞复苏促进因子家族的糖蛋白酶(Glycoprotease,Gcp)基因,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其含有完整的gcp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23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核酸序列与副溶血弧菌糖蛋白酶家族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为100%.其氨基酸序列与哈维氏弧菌HY01、弧菌Ex25、溶珊瑚弧菌、拟态弧菌和杀鲑弧菌LFI1238等糖蛋白酶的序列相似性为67%~92%.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诱导表达,用Ni琼脂糖亲和柱层析纯化的蛋白为单一条带,利用纯化的Gcp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特异性抗体,Western-Blotting分析发现正常生长及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诱导过程中的副溶血弧菌细胞内表达的Gcp蛋白为1条带,分子量约为27 kDa,而在VBNC状态的菌体中检测到2条蛋白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弧菌活VBNC的形成和复苏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养殖石斑鱼溃疡病病原哈维氏弧菌胞外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网箱养殖的患溃疡病青石斑鱼(Epinephlus awoara)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s)分离的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TS-628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玻璃纸覆盖技术,获得该菌株的胞外产物(ECP),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利用杯碟法研究表明,哈维氏弧菌TS-628菌株的胞外产物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卵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和溶血活性,且溶血性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分析表明,ECP蛋白条带主要集中在分子质量范围25.0~66.2 ku之间,经不同时间培养所获得的ECP在凝胶上显示出的蛋白条带几乎一致。采用复性电泳方法(G-PAGE)分析了哈维氏弧菌及其它4种弧菌属细菌的ECP蛋白酶活性,结果发现哈维氏弧菌ECP在酸性条件下,蛋白酶活性较强,在碱性条件下,蛋白酶带明显减少,活性很弱。在相同的pH条件下,5种弧菌中以副溶血弧菌的ECP蛋白酶活性最强,种类多,分子质量范围宽;而哈维氏弧菌的蛋白酶带较少,活性也稍弱。  相似文献   

16.
付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品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中毒菌,它在沿岸海水和海产动物体上都有广泛的分布。本文报告了青岛地区近岸海水和几种常见水产品污染了该菌的情况。在检测方法上,改进了一种选择性较强的培养基(SAC),经实验表明,SAC培养基较其他常用的几种培养基对付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阳性率和灵敏度均较高,与普通采用的TCBS法比较,x~2=4.28,ρ<0.05,有显著效果的意义。青岛近岸海水中付溶血性弧菌的平均出现率为63.25—463CFU/100ml,生鲜的水产食品中平均含有745~6900CFU/100g,其中贝类含量最多,季节性和海区对其检出率有明显影响,夏季检出率最高,冬季最低,对不同方法所检出的菌株,选出部分作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并与参考菌株对比,证实SAC法检出的菌株有85%以上的株数符合付溶血性弧菌的特征,而TCBS法所检出菌株只有55%的真实性。并初步证明,这是一种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共患菌。  相似文献   

17.
斑节对虾病原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养殖濒死病虾体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2019#)、溶藻弧菌(4302#)和嗜水气单胞菌(1003#)培养液中分别提取了胞外产物,测定了酶成分,定量分析了蛋白酶及磷酸酯酶的活性.用细菌胞外产物粗提液对斑节对虾进行致死试验,戊二醛固定致死对虾的肝组织,电镜观察了斑节对虾肝组织的超微病变,初步探讨了三株细菌胞外产物诱发虾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18.
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36kDa外膜蛋白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本着筛选和制备弧菌共同外膜蛋白亚单位疫苗,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鱼肠道弧菌(V.ichthyoenter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创伤弧菌(V.vulnificus)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 SDS-PAGE图谱比较发现这6种弧菌都存在36 kDa的外膜蛋白条带.通过电泳洗脱分离纯化这6种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并制备了鳗弧菌菌株SJ060621的36 kDa外膜蛋白多抗.ELISA和Western-blot印迹结果显示,仅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和哈维氏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双向电泳分析了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的36 kDa外膜蛋白,2-DE图谱显示出鳗弧菌SJ060621和S010610-1均由3种等电点相近的蛋白组成,存在很高的同源性,2株鳗弧菌与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在蛋白质组成数量和等电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说明通过主要外膜蛋白的分子量和免疫特性研究,可为筛选不同弧菌共同外膜蛋白的亚单位疫苗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