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浓度处理(0(对照)、1、10、50、100μmol·L~(-1))对鳗草(Zostera marina)存活、生长、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外源IAA对鳗草植株的促生长作用。研究显示,经25d培育实验,鳗草地上组织环境海水添加IAA(1~100μmol·L~(-1))显著提高了植株存活率(66%~69%),且植株的单株叶面积、地上组织绝对生长率、地上生产力和总生产力均在100μmol·L~(-1)处理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鳗草地下组织环境海水添加IAA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仅50μmol·L~(-1)处理组植株的根长高于对照组植株根长2倍左右;鳗草地上组织环境海水的IAA浓度为100μmol·L~(-1)或地下组织环境海水的IAA浓度为50μmol·L~(-1)时,植株的各光合色素含量达到最大值;IAA对植株POD和SOD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但高浓度IAA处理条件下植株的MDA含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IAA是一种有效促进鳗草植株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叶片可能是鳗草吸收外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在设定的4个IAA处理中,100μmol·L~(-1)IAA浓度对鳗草植株的促生长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4种常用渔药对眼斑拟石首鱼鱼种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敌百虫、甲醛、硫酸铜、高锰酸钾4种常用渔药对眼斑拟石首鱼鱼种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敌百虫的24h半致死浓度(TL_m)为1.34 mg·L~(-1),48hTL_m为0.41 mg·L~(-1),安全浓度为0.04mg·L~(-1);甲醛的24hTL_m为209.35 mg·L~(-1),48hTL_m为150.37 mg·L~(-1),安全浓度为15.04 mg·L~(-1);硫酸铜的24hTL_m为32.73,48hTL_m为16.51 mg·L~(-1),安全浓度为1.65 mg·L~(-1);高锰酸钾的24hTL_m为0.98·L~(-1)mg,48hTL_m为0.6mg·L~(-1),安全浓度为0.06mg·L~(-1)。根据实验结果,敌百虫、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在治疗眼斑拟石首鱼鱼种疾病时应要慎用,甲醛对于眼斑拟石首鱼鱼种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实际用途。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微藻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其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之一。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且能固定一定浓度的CO_2,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本研究通过向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通入10%CO_2,从41株微拟球藻中筛选得到4株高固碳藻株,编号分别为E-099、Z-211、Z-213和Z-214。批次培养条件下,5株藻(4株高固碳藻株和出发藻株)分别通入空气、2%和5%CO_2,随着CO_2浓度升高,5株藻的生物量和固碳速率呈下降趋势,但总脂含量和油脂产率有所提高,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空气组(Air)中,出发藻株(WT)的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高于其它藻株,分别为0.07 g·L~(-1)·d~(-1)、0.16 g·L~(-1)·d~(-1)和49.012 mg·L~(-1)·d~(-1);2%CO_2下,藻株Z-213和Z-214的平均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高于其它藻株,分别为0.06 g·L~(-1)·d~(-1)、0.14 g·L~(-1)·d~(-1)和44.124 mg·L~(-1)·d~(-1);5%CO_2下,出发藻株的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低于其它藻株,而总蛋白含量却高达24%。本研究对藻株的固碳能力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实现规模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种子胎生是红树植物典型的适应特征之一。本研究以胎生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花蕾、种子和胚轴为材料,研究了胎生发育过程中繁殖体内源性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在胎生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显著变化,即在种子形成前的花蕾期最高\[(1.86±0.07) μg/g\],在种子期达到最低值\[(0.75±0.07) μg/g\],然后随种子萌发逐渐回升;GA3含量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先升高后降低,即在种子期最高\[(12.60±0.05 )μg/g\],然后随种子萌发逐渐降低\[(1.97±0.05) μg/g\];繁殖体可溶性糖含量随发育进程先升高后降低,在种子萌发早期达到最高值;淀粉含量始终呈现增加的趋势,并在种子萌发晚期达到最高值。在胎生过程中,桐花树繁殖器官的内源性ABA和GA3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表明,ABA和GA3通过对糖代谢的综合调控作用可能是红树植物胎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萌发调控因子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是一种常见赤潮种类, 为了了解影响锥状斯氏藻孢囊萌发的内外在调控因子,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和25℃)、储存温度(4、15、20和25℃)、储存时间(30和60d)、营养盐含量(N: 500μg·L-1, P: 74―1.5μg·L-1;P: 74μg·L-1, N: 100―10μg·L-1)以及缺氧对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萌发的影响.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强制性休眠期在15-25d, 不同温度下孢囊最终萌发率差别不大, 为75%―82%, 但低温可减缓孢囊的萌发速度.高温(25℃)和长时间保存(30d以上), 可导致萌发率明显降低.N、P营养盐对孢囊萌发影响不明显, 缺氧和黑暗能完全抑制锥状斯氏藻的孢囊萌发.结果表明: 锥状斯氏藻孢囊较短的强制性休眠期和高萌发率, 使其孢囊在广东沿海全年各季节均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 并造成该藻赤潮的循环发生;同时, 当孢囊悬浮至溶氧丰富、光线合适的上层水体, 才能促进孢囊大量萌发, 从而引发赤潮.  相似文献   

6.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是一个在滩涂潮间带原生裸地上首先定居的先锋种,是我国特有的盐沼植物。通过分析海三棱藨草种子和球茎的物理特性及室内正交试验研究其萌发的生物学特性,探究不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淹水深度)对该物种种子和球茎萌发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种子和球茎最佳萌发的环境因子组合均为温度为34℃、盐度为4‰、水深为0cm,最佳组合下种子发芽率为(81.82%±1.85%),显著(p0.05)低于球茎的(88.88%±2.31%);海三棱藨草种子萌发对温度有较广的适应性,18—42℃都可以萌发,26—34℃萌发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盐度下海三棱藨草种子的萌发率有较大的差异,海三棱藨草的种子在盐度为0—4‰的环境下发芽率最高。结论认为,影响海三棱藨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依次为盐度、温度和水深,影响海三棱藨草球茎的关键因素依次为盐度、水深和温度。海三棱藨草种子比球茎具有更强的耐环境胁迫能力,但是海三棱藨草球茎在最佳条件下比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本研究为探究长江口湿地海三棱藨草退化的原因及其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noxic/Aerobic-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A/O-MBBR)系统,通过固定进水COD与无机氮之比C/N为12,将COD依次设置为150、300、350和450mg·L~(-1)时,探讨反应器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硝氮、亚硝氮及COD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150mg·L~(-1)、无机氮12.5mg·L~(-1)时,反应器运行效果最佳,此时氨氮、硝氮、COD和亚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3.7%(出水0.3 mg·L~(-1)),87.5%(出水0.7mg·L~(-1)),98.2%(出水3mg·L~(-1)),86.9%(出水0.1mg·L~(-1))。当COD提高至450mg·L~(-1)时,氨氮去除率逐渐降低到40.7%,亚硝氮在COD为350mg·L~(-1)时去除率降低至22.5%。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反应器中的绝对优势类群。当COD由150mg·L~(-1)上升到350mg·L~(-1)时,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却由63.9%~75.2%提高到88.1%~92.4%;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由11.9%~13.0%降低到4.5%~5.4%;引起污泥膨胀的发硫菌属(Thiothrix)的相对丰度由6.24%~7.08%增加到58.16%~76.74%,表明反应器污泥膨胀趋势加剧。应用A/O-MB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时,在COD为150mg·L~(-1)时效果较好,随着COD浓度提高,引起污泥膨胀的微生物开始大量滋生。  相似文献   

8.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对象,研究了其不同组织对氟苯尼考的蓄积与消除规律。氟苯尼考对栉孔扇贝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213.1mg·L~(-1),安全浓度为21.3mg·L~(-1)。将栉孔扇贝分别暴露于氟苯尼考含量在安全浓度以上(40mg·L~(-1),A组)、安全浓度水平(20mg·L~(-1),B组)和安全浓度以下(10mg·L~(-1),C组)进行8天的蓄积实验,从第9天开始将栉孔扇贝转移至洁净的海水中进行5天的消除实验。研究表明:蓄积阶段,栉孔扇贝各组织中氟苯尼考含量随海水中氟苯尼考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同一时间的生物蓄积系数(BCF)则随海水中氟苯尼考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表明在低剂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更容易对氟苯尼考产生富集作用。各组织中氟苯尼考浓度大小顺序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其中,内脏团与外套膜中氟苯尼考含量大约是闭壳肌的2~7倍,表明氟苯尼考主要富集在栉孔扇贝的内脏团及外套膜中,闭壳肌中含量较少。消除阶段,氟苯尼考的日均消除速率大小顺序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且A组B组C组,说明作为主要食用部位的闭壳肌对氟苯尼考的消除速率相对较慢。在较高浓度氟苯尼考下,闭壳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才能使氟苯尼考含量降至低于0.1mg·kg-1以下。研究结果为在栉孔扇贝养殖中合理施用氟苯尼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长茎葡萄蕨藻的培养条件,通过温度、光照、盐度以及不同营养盐(硝酸钠NaNO_3、硝酸铵NH_4NO_3、尿素CO(NH_2)_2、碳酸氢铵NH_4HCO_3)四个方面探索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1~27℃,最适温度为27℃,在此温度条件下其相对生长率(RGR)最大为3.63%·d~(-1);适宜的光照范围为72.73~145.45μmol·m~(-2)s~(-1),最适光照为109.09~145.45μmol·m~(-2)s~(-1),2个光照强度下,相对生长率差异不显著;最适的盐度范围为27.5~32.5‰,随盐度的继续升高,长茎葡萄蕨藻RGR呈下降趋势。通过4种不同营养盐(NaNO_3、NH_4NO_3、CO(NH_2)_2、NH_4HCO_3)的培养实验得出,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0~20mg·L~(-1)、10~20mg·L~(-1)、10~30mg·L~(-1)、10~30mg·L~(-1)。不同营养盐的对比结果显示,硝酸盐(硝酸钠NaNO_3、硝酸铵NH_4NO_3)更能促进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浓度为20mg·L~(-1 )NH_4NO_3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相对生长率(RGR)最高。  相似文献   

10.
探究了低负荷下盐胁迫对ANAMMOX污泥EPS特性的影响。当盐浓度低于10 g·L~(-1),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未受显著影响,NH~+_4-N和NO~-_2-N去除率接近100%,NO~-_3-N浓度略有升高;当盐浓度提升至15 g·L~(-1)后,脱氮效果急速下降,NO~-_3-N浓度持续升高,TN去除率最低为53.9%。后经较长时间盐浓度10 g·L~(-1)工况下运行恢复,厌氧氨氧化菌耐盐性经驯化后提高,脱氮效果得到提升;而后继续提升盐浓度至15 g·L~(-1),脱氮效果维持稳定。随盐浓度增加,EPS含量递增,由8.00 mg·g~(-1)VSS增至13.35 mg·g~(-1)VSS,增幅为66.9%;EPS中主要为TB-EPS,平均占比为81.2%。LB-EPS、TB-EPS中均以PN为主,其平均占比分别为77.0%与91.1%,主要组成为芳香族蛋白类物质与色氨酸蛋白类物质。LB-EPS和TB-EPS的三维荧光光谱图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表明,盐浓度提升引起ANAMMOX污泥中EPS含量、EPS中蛋白质含量构成及官能团组成产生相应的应答,以抵御高盐对功能微生物的不利影响,从而稳定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人工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调节系统条件下,研究了4个不同大气CO_2浓度(380×10~(-6)(对照组,当前大气CO_2浓度)、750×10~(-6)(对应21世纪末大气CO_2浓度)、1 900×10~(-6)(对应23世纪末大气CO_2浓度)、变化组(CO_2浓度由380×10~(-6)逐步升高至1 900×10~(-6)))对鳗草(Zostera marina)存活、生长、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可溶性糖含量及叶片和茎节气道面积的影响,分析了鳗草植株应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生长响应和生理适应过程。研究显示,经过30 d培育实验,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鳗草植株的存活率( 98%)、生产力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等指标无明显影响;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片延伸率和茎节直径,均在1 900×10~(-6)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4和1.1倍;随大气CO_2浓度升高,鳗草植株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糖含量和气道面积等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1 900×10~(-6)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鳗草植株的生长、光合作用、物质代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过程具有促进作用,且CO_2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对石油烃的富集排除规律及氧化损伤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栉孔扇贝在各浓度石油烃的海水中分别进行染毒和排除实验各15d,测定消化盲囊和鳃丝的石油烃蓄积量、石油烃蓄积排除速度、生物浓缩系数、溶菌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两组织在蓄积期间石油烃含量随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在9d之后达到蓄积量的平衡,浓度越高,生物浓缩系数BCF越小;0.1mg·L~(-1)和0.3mg·L~(-1)石油烃处理组两组织蓄积和排除速度随石油烃浓度升高而降低,在排除期间最后阶段都能将石油烃完全排除,蓄积期间溶菌酶活力和脂质过氧化(LPO)水平随时间不断上升,排除期间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1.0mg·L~(-1)和3.0mg·L~(-1)处理组两组织蓄积期间的溶菌酶活力则呈现明显被抑制的现象,LPO水平明显升高,且在排除期间均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证实,栉孔扇贝对0.3mg·L~(-1)及以下低浓度石油烃具有较好的应对机制和耐受性,而在1.0mg·L~(-1)浓度以上石油烃处理组其调控能力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机体处于较强的氧化损伤状态。本实验各指标均能体现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栉孔扇贝组织的影响规律,且相互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变化和紧密联系,能准确反映机体的解毒调控机制和机体氧化损伤效应规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的方法,初步探究了Bacilus firmus 3A,Thalassospirasp.4G,Bacillus hemicentroti S3-2Y和Bacillus jeotgali S3-4R4种固氮菌单株及其组合(按照1∶1∶1∶1比例混合,简写为Mix)共5个接菌处理组对鳗草植株的存活、生长、生理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显示:5个接菌处理组鳗草植株的存活、生长、生理及根际土壤酶活力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改善,其中菌株4G(Thalassospirasp.)对鳗草生长指标的影响最显著,植株存活率、单株新叶面积和新茎节长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7.50%、66.56%和66.95%;菌株3A(B.firmus)处理组鳗草叶片中总叶绿素、类胡萝卜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67.94μg·cm~(-2)、9.90μg·cm~(-2)和103.72μg·g~(-1),分别是对照组的1.58、1.85和1.92倍;各处理组根际土壤中脱氢酶和脲酶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碱性磷酸酶对固氮微生物的响应不显著。总体促生效果表现为4G3AMixS3-2YS3-4R,其中菌株3A、4G在海草床生态系统恢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备进一步研制固氮微生物肥料的潜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高效固氮菌株功能与代谢调控及其在鳗草植株人工促繁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是海洋环境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在海洋污染检测和风险评估中,桡足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被认为是理想的受试生物。实验以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作为受试生物,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影响下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的毒性效应。实验测得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48h-LC50=3.106mg·L~(-1)。设定温度梯度10、20、30℃和盐度梯度10、20、30,拟长腹剑水蚤暴露在2.485、3.106、3.883mg·L~(-1) TBBPA中48h,死亡率均会随着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而上升。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15、20、25℃,盐度10、20、30条件下,拟长腹剑水蚤暴露在0.031和0.310mg·L~(-1) TBBPA中,存活率和孵化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温度盐度改变,TBBPA对其影响也不显著(P0.05);而0.031和0.310mg·L~(-1) TBBPA对发育时间(无节幼虫到桡足类幼体﹑桡足幼体到成体﹑第一只挂卵雌体的出现)和产卵间隔的影响显著(P0.05),改变温度和盐度,TBBPA的毒性效应也会相应改变;TBBPA对产卵量的影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盐度并没有引起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5.
红树林水环境质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福田红树林保护区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的水体水质,并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的应用空间插值法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征,综合分析了红树林区水环境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DO)为0.88~5.52 mg·L~(–1),且在核心区(春夏季节)、缓冲区(秋季)以及实验区(冬季)存在点状分布的低氧区;氧化还原电位(ORP)为-205.59~162.00 mV,低于天然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值(0.74 V);水体的pH、浊度及盐度分别为6.5~7.8、20.71~57.66 NTU和3.71~22.89‰。水体总氮(TN,0.42~3.78 mg·L~(-1))和总磷(TP,0.32~1.79 mg·L~(-1))分别为劣IV类和劣Ⅴ类;二者在缓冲区和核心区水域总体为高值。水体的COD(25.13~71.76 mg·L~(-1))和BOD(7.01~20.07 mg·L~(-1))在实验区的基围鱼塘水域分别劣于地表水Ⅲ类和Ⅳ类。红树林区水体中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3.26~4.30,且在春秋季节达到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水体环境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亟需加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甲烷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的贡献,在全球的碳循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3年7月(生长季)和2013年12月(非生长季)在中国江苏省盐城海岸带盐沼湿地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CH_4的通量。结果表明,在光滩和植被演替带上,光滩、互花米草带和獐茅带甲烷的通量均值分别为0.26±0.44mg·m~(-2)·d~(-1)、25.83±4.25mg·m~(-2)·d~(-1)和2.68±1.47mg·m~(-2)·d~(-1)表现为甲烷的源,盐地碱蓬带通量均值为-0.56±0.94mg·m~(-2)·d~(-1)表现为甲烷的汇,距离潮沟远近上,潮沟处甲烷的通量均值最大(16.90±3.71mg·m~(-2)·d~(-1)),大于近潮沟处(5.17±2.11mg·m~(-2)·d~(-1))和远潮沟处的甲烷通量均值(8.93±3.21mg·m~(-2)·d~(-1));植被区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甲烷通量较为接近,甲烷通量均值分别为10.48±2.90mg·m~(-2)·d~(-1)、9.65±2.29mg·m~(-2)·d~(-1),生长季的甲烷通量略大于非生长季的甲烷通量;生长季潮水周期性变化中落潮甲烷通量比涨潮、平潮时期的甲烷通量值大,非生长季涨潮时期甲烷通量大于平潮、落潮时期的甲烷通量。高等植物的地上部分去除对甲烷的排放影响不一,去除高等植物后的互花米草带甲烷通量增加,盐地碱蓬带和獐茅带甲烷通量减少。盐沼甲烷排放与丰富的有机质有关,有机质提供甲烷产生的基质。在过碱的盐沼环境中产甲烷菌的活性受到限制,甲烷的通量与pH的呈负相关。硫酸盐浓度在378mg/L~530mg/L与甲烷通量无相关性、530mg/L~1100mg/L与甲烷通量呈正相关,在1100mg/L~1130mg/L与甲烷通量呈负相关。生长季光照、温度与甲烷通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湿地在干旱缺水的子牙河水系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论文研究了该流域典型湖、库、滨海湿地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湿地夏秋春季TN均值分别为2.55、2.68和5.34mg·L~(-1),均超过国家地表Ⅲ类水标准限值,夏秋春季TP均值分别为0.09、0.07和0.23mg·L~(-1),达到国家地表Ⅲ类水标准,各季节大部分湿地处于磷限制状态;夏秋春季CODCr含量分别为43.52、107.71和41.6mg·L~(-1),均超过国家地表Ⅴ类水标准限值。Chl-a含量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春季秋季,滨海湿地相对其他类型湿地Chl-a含量较高;河流TN、TP、CODCr含量均远高于其它湿地,从上游山区至中游城市湖泊及下游滨海湿地,水体污染程度逐渐加剧;各季节大部分水体均处于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状态,其中邯郸北湖、北大港及河流春季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去除海水循环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X),以降低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生态风险,从胶州湾近岸海水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到一株SMX降解菌株O516,对其开展了SMX降解条件的优化,并考察了菌株附着生长特性及应用于废水处理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被鉴定为库克动性球菌(Planococcuskocurii)O516;适宜培养温度为20~35℃,适宜pH为7.4;菌株在淡水中72 h可降解2.0 mg·L~(-1)的SMX,当盐度为35 g·L~(-1)时,72 h内可去除6.0 mg·L~(-1)的SMX。另外,菌株7 d内可在光滑的脱脂玻璃表面稳定生长出超过4个细胞厚度的生物膜,附着生长能力良好;将固定化菌株投加海水养殖废水处理反应器后,反应器对进水中1.0 mg·L~(-1)的SMX降解率自28.7%~40.0%提高至60.9%~68.1%。本研究表明,自海洋环境中分离的菌株库克动性球菌(P.kocurii)O516具有高效的SMX降解能力和耐盐特性,在海水养殖废水SMX治理中展现出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海洋中溶解态丙烯酸(AAd)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7年3~4月和2018年6~7月对黄东海海水中AAd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夏季黄东海表层海水中AAd的平均浓度((18.89±15.23) nmol·L~(-1))高于春季((13.94±9.89) nmol·L~(-1)),AAd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垂直分布上,P断面受长江冲淡水影响,陆源AAd的输入导致AAd含量高于B断面。春季黄东海表层海水及B断面的AAd与溶解态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呈正相关性,这与AAd是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的裂解产物有关。春季AAd的周日变化浓度范围是4.72~29.42 nmol·L~(-1),在18点出现最大值,与浮游动物摄食、光化学氧化及生源控制有关。春、夏季间隙水中AAd的浓度分别为30.89~131.57(平均:86.21±30.61)和5.75~84.86(平均:38.78±31.73)μmol·L~(-1),溶解有机碳(DOC)则为3.59~7.67和3.79~11.82 mg·L~(-1)。间隙水中AAd与二甲基硫(DMS)在春季存在负相关性,说明除了DMSPd的裂解,AAd还有其他的来源。研究海域沉积物间隙水中AAd的浓度比底层海水高出至少三个数量级,表明沉积物间隙水可能是底层海水中AAd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3年6月与11月的夏、秋两季南黄海与长江口北部海水中DIN、PO~(3-)_4-P、SiO~(2-)_3-Si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浓度状况、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该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DIN、PO~(3-)_4-P浓度总体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标准,其中夏季DIN浓度(5.56±3.43)μmol·L~(-1),PO~(3-)_4-P浓度(0.27±0.27)μmol·L~(-1),SiO~(2-)_3-Si浓度(8.40±6.24)μmol·L~(-1),秋季DIN浓度(7.28±4.09)μmol·L~(-1),PO~(3-)_4-P浓度(0.44±0.32)μmol·L~(-1),SiO~(2-)_3-Si浓度(17.60±9.36)μmol·L~(-1)。调查海域各营养盐的含量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垂向变化,表现为秋季普遍高于夏季,底层普遍高于表层。该海域营养盐平面分布的取决于陆源径流与季节性外海海流的强弱竞争,当长江冲淡水的外扩较强时,南黄海营养盐平面分布整体呈现由沿海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当黄海冷水团与外海海流较强时,其分布呈现由外海向沿海岸逐渐降低的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