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概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经历了由强逐渐减弱,晚更新世(约50-30Ka B.P)又重新增强的演变。重点估算了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断块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定量分析了分割断块的断裂构造的活动性。认为斗门断块区和广州-番禺断块区这两个次级断块构造以及围限它们的广州-从化断裂,三水-罗浮断裂,西江断裂,白坭-沙湾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强。从区域地震构造而言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远弱于日本-琉球-台湾岛弧,也弱于奥东潮汕和桂东南灵山等强震危险区。但由于其震源浅及松软土层较厚,加上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仍不可低估,必须加强抗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2.
川、滇毗邻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断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川、滇毗邻地区新构造运动作区域让运动学研究认为,该区在总体隆升过程中,沿断块间主干活动断裂带的强烈构造运动与断块内部的相对稳定同时并存。依据对重点断裂剖面的观察和年代样品鉴定结果,对区内活断裂的特征及活动时期作了综合归纳,重点阐述了则木河(南段)-小江断裂(北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海城地震区的许多新的构造运动标志(断裂、拱曲、河流阶地、断层三角面等)的,实地考察,结合氡射气测量,航卫片解译,来确定震区的活动断裂和划定活动断块,从而寻找它们与地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本区新构造运动特点的研究,为在新构造运动迹象不明显的地区寻找强震的地质构造标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本区各类型活动断块区的相对海面变化与全球性海面变化比较,本文讨论了断块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及时间阶段性。晚更新世以来上升断块区的构造运动速率是1.5~5.5毫米/年,轻微上升区是0.6~1.5毫米/年,下沉断块区是-2.5~0.6毫米/年.9500年B·P·,4000年B·P·及1500年B·P·是三个地震比较活跃的时期,断陷盆地及平原的断陷下沉主要发生在120000~70000年B·P·.  相似文献   

5.
地表的水准面,例如湖平面,对于构造活动特别是垂直升降运动最为敏感,每次运动它都保存和记录到了许多地质现象,为构造运动的定量分析和现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在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貌、第四纪地质特别是活断层以及对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高原上面积在4平方公里以上的367个湖泊进行了卫片解译。  相似文献   

6.
滹沱河太行山山峡段河流阶地和第四纪构造运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阶地的研究是探索新构造运动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滹沱河太行山山峡段进行了详细的阶地测量,结果表明,该河段发育有四级河流阶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的四次间歇性隆升运动。甲子湾断层使这些阶地错断变形,系舟山-太行山断块隆起沿该断层产生翘起运动。说明太行断块北部地区仍然继承着上新世时期的构造运动特点,目前的区域构造应力状态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云南强震活动的多层次动力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云南地区多层次动力过程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若以两大板块之间在边界上的相互作用为最高层次的动力作用,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动力作用过程:(1)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在喜马拉雅碰撞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对云南地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作用;还有菲律宾海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推挤,通过华南地区对云南东部的间接作用,构成了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第一层次动力作用;(2)以康滇菱形断块为主体,包括川青断块、滇西南断块带等板内断块的整体向南南东—南东方向的相对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二层次的动力作用;(3)由于板内断块边界断裂运动速率的差异,主要是水平滑动速率差异造成的板内断块内部次级断块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三层次的动力作用。对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碰撞挤压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与云南及邻区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和强震活动关系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云南及邻区多层次动力作用过程,是强震活动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断块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的地壳稳定性主要中等,其中东江断块,番禺断隆,五桂山断隆,珠海断隆和新会断陷的地壳稳定性较好,灯笼沙断陷和万顷断裂是地壳稳定性较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质》1991,13(3):212
由张虎男、陈伟光等著,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华南沿海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环境》一书,已于近日与读者见面。全书共7章,51万字,插图130多幅。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华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构造地貌特征,第四纪地质,活动断裂,断块构造,地震活动等。着重探讨该区全新世乃至现代的构造运动与环境演  相似文献   

10.
闽粤沿海全新世垂直构造运动的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华南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断块垂直差异运动的特征,本文主要根据目前已测定的,分布于闽粤沿海地区的若干个全新世海相沉积物的放射性年代,海拔高度等数据,初步估算和对比闽粤沿海不同断块构造区的垂直构造运动的速率,并探讨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华北山地地貌面与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华北山地有三期山地夷平面,四期河流阶地面。表明新生代地壳运动具有垂直差异性质。以上升运动为主,平均升幅1700m,速度0.031mm/a。以第四纪为最大。全区新地壳构造形迹可划分为3大类,8亚类和32个小类。在新生代构造运动中,又划分出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2.
湘东地区断裂活动性及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湘东地区(湖南省东部地区)地处华南褶皱系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地层普遍褶皱,并伴有一系列NNE—NE向断裂,沿这些断裂形成一些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期间,地壳运动以大面积整体性缓慢抬升为主要形式,差异性构造活动较弱,但该区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断裂在第四纪早、中期有活动可能与中强地震的发生有关。文中在收集、分析研究区及附近地区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东南段、湘潭-邵东断裂东北段和永州-衡阳断裂开展了地质学、地貌学的野外考察,综合分析了这些断裂第四纪早、中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采用"地震重复"和"构造类比"2条基本原则,依据特定地段的地质、地震和地球物理场等资料,认为这些断裂带不但具有中更新世活动形迹,而且沿带存在中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综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等因素,将湘潭—湘乡、邵东、衡山—衡阳、永州等地带划分为新的潜在震源区  相似文献   

13.
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强震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空间分布及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我国西南地区直到缅甸中深源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显示出我国西南地区在现代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以印度板块对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为主要动力源,在东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远距离作用影响的总体特征。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在缅甸中深源地震带产生的侧面挤压剪切的直接作用。腾冲火山区所属的腾冲龙陵地震带是西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一条重要边界。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北东———北东东向的区域压应力场作用,同时也可能受到东侧毗邻应力场分区南南东———南东向压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现今实测地应力场的状态与板块构造环境、活动断裂带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壳结构呈现一定相关性. 在中国大陆西缘,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发生陆碰撞,在中国大陆东缘,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 中国大陆内部被大型活动断裂带分割为多个块体,各个块体的地壳结构和厚度呈不均匀分布,地形地貌起伏具有很大的差异. 笔者以中国大陆块体模型为基础,把板块构造作用和重力势作为主要影响地应力状态的两个主要要素,在现今活动构造、GPS和实测地应力等成果的约束下,利用线性黏弹体球壳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1)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呈现出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特征,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挤压性质的构造应力场,而东部菲律宾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黄海、东海和环渤海区域的拉张性质的构造应力场,中间为拉张环境和挤压环境的过渡,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和活动构造分布的控制;(2)重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梯度大和地壳厚度结构变化大的地壳浅部区域,在藏南、滇西北局部地区的地壳浅部由于受到重力势控制,呈现为张性应力场,在塔里木地区由于重力势引起的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同为挤压性质,因此该区的挤压强度得以增加;(3)中国大陆浅部地应力场的状态主要受到区域板块构造环境、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的展布和地形的控制,总体上以南北构造带为界,西部以较强的压性构造环境为主,东部为较弱的压性构造环境,藏南和滇西北局部地区存在有张性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的贡献比重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4)采用黏弹性模型的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比完全弹性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更好地与实测地应力场相吻合,利用完全弹性模型分析由地震等诱发的地应力瞬时变化是有效的;(5)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其主要控制因素有:印度板块持续的碰撞、中下地壳对上地壳拖曳以及印度板块通过实皆断裂对欧亚板块的剪切拉伸作用. 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是整个地壳岩石黏弹特性长期演化和断裂活动的结果,是地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现今时间点上的状态,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大陆内部活动断裂分布、地形地貌和地壳结构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控制,模拟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5.
A garnet-pyroxene bearing amphibolite as a xenolith hosted by the Mesozoic igneous rocks from Xuzhou-Suzhou area was dated by zircon SHRIMP U-Pb method, which yields a metamorphic age of 1918 ± 56 Ma. In addition, the zircons from a garnet amphibolite as a lens interbedded with marble in the Archean metamorphic complex named Wuhe group in the Bengbu uplift give a metamorphic U-Pb age of 1857 ± 19 Ma, and the zircons from Shimenshan deformed granit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Bengbu uplift give a magma crystallization U-Pb age of 2054 ± 22 Ma. Both the Xuzhou-Suzhou area and Bengbu uplift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refore, these ag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zone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other three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zone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view of the large scale sinis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occurred at the Mesozoic along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Shandong area, which is a south section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Jiao-Liao-Ji Belt, was correlated to Xuzhou-Suzhou-Bengbu area prior to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Xuzhou-Suzhou-Bengbu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zone might be a southwest extension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Jiao-Liao-Ji Bel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0634023)  相似文献   

16.
论新疆活动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4)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宋和平  柔洁 《内陆地震》2007,21(1):1-13
中国西部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作用下,地壳形变十分强烈。新疆地区地壳形变受力方向为近南北—北北东向,南部地区受印度洋板块作用,北部地区则主要是受西伯利亚块体的作用,整体运动速率由南向北逐渐减弱,GPS测量结果得到的区域应力场分布和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的展布及其活动表现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GPS、断层形变等观测资料,实现华北地区构造运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华南地块、东北亚地块等周边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基本决定了华北地区现今表面运动及应力场格局.而另一方面,当考虑区域下部岩石层较快速的“拖动”作用时,表面速度场可以得到更好模拟,并同时形成共轭分布的剪应力梯度带.可见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等可能造成岩石层深部、浅部运动差异,从而对研究区现今地壳运动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地形重力作用、断层分布及区域流变结构非均匀性也对现今地壳运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利用GPS果确定华北不同运动性质单元及活动方式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北地区1992,1995和1996年所施测的高精度GPS结果,对华北地区内部同期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单元进行辨别,确定了4个有明显差异运动的活动单元和1个过渡带,它们分别是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燕山单元、晋冀鲁单元、胶辽鲁单元和燕——冀过渡带;并给出了这一时期相邻单元间的相对运动,具体为:①鄂尔多斯——阴山单元与燕山单元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压缩运动(量值为0.41.3 mm/a);② 晋冀鲁单元背离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向东偏南40的方向运动,量值为4.41.0 mm/a;③相对于燕——冀差异运动转换带,燕山单元向西偏北38方向运动,量值为2.41.3 mm/a,晋冀鲁单元向东偏南35方向运动,量值为2.30.9 mm/a;④晋冀鲁单元相对于燕山单元向东偏南37方向呈张拉型左旋运动,量值为4.71.4 mm/a;⑤位于晋冀鲁断块南部郯庐带附近的局部地区有偏离晋冀鲁单元的运动,方向为南偏西14,量值为1.51.1 mm/a;⑥相对于晋冀鲁单元,胶辽鲁单元有顺时针运动的趋势。其与燕山单元为邻的北端表现为张拉型右旋运动,南端则表现压性运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给出的误差是根据单元内各点位移间的离散性得到的,并不是由观测点位移误差计算求得的.分析结果还表明:①山西带和燕——冀过渡带是体现华北内部相对运动格架及强弱的主要构造活动带,其它构造活动带则为次一级的活动带;② 华北地区整体水平形变并非均匀连续;③华北地区的动力模式可能为地幔拖曳+边界耦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惠民  沈永坚 《地震地质》1990,12(2):121-130
本文利用现有的Ⅰ、Ⅱ等多期水准复测成果,编制了我国东南地区垂直形变图。按区内垂直形变特征划分为三大区,南、北以上升为主,中部呈现大面积下降。文中还应用区内近期跨断裂测量资料,综合分析区域现代构造活动特点,并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应变场特征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利用华北GPS监测网 1 992年、1 995年、1 996年的观测资料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给出了华北地区相对水平位移场、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经初步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 1 992-1 995年间的水平位移和应变场表现为整体性不均匀的压性运动 ,1 995- 1 996年测区东部仍以水平压性运动为主 ,但测区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张性运动 .水平运动 (方向、大小 )发生显著变化和应变高值区的地带主要位于块体边界带和主要断裂带附近 .燕山断块南边界的北东向断裂存在着较显著的左旋运动 .区内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的高值区在天津、北京、唐山一带 .结合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 (DDA)初步分析认为 ,1 992- 1 995年GPS观测结果显示的华北地区存在东、西部构造应力作用的明显差别 ,华北东部以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为主 ,而西部的南北向构造应力作用又明显大于东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