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以Compact RIO作为硬件平台,用Lab VIEW FPGA技术实现48通道强震动数据采集器底层数据采集功能。详细阐述了设计要点及从技术上实现了时钟同步、数据采集、标定信号输出、量程设置、状态显示、外触发信号接入等功能。结果表明,数据采集器的噪声、动态范围、幅频响应等主要技术指标满足国内地震行业标准DB/T 10-2001的要求,数据采集器的线性度误差满足DB/T 22-2007的要求。实现的阶段成果能为人们利用NI产品进行强震动数据采集器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雷害已成为影响台站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昆明地震台前兆观测仪器连续几年多次雷电故障现象特征、诊断修复过程、故障原因等的分析,提出了雷害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台站广泛使用的DSC-2和DSC-2A两种型号的数据采集器,对其常见的故障现象及分析处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就如何在复杂技术系统中确认故障点、数据采集器典型故障进行处理分析,相信对地震前兆台站维护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专一,通用性差,给地震观测和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高精度AD开发多通道通用数据采集器.该采集器具有6个采集通道,可灵活配置采样率和信号输入范围,采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控,可以连接大多数地震前兆传感器.  相似文献   

5.
统计江苏测震台网2013—2017年故障实例,将观测系统分为3个部分:专业观测设备、网络设备、供电及接地。归纳出6大类、19小类的故障类型,故障主要集中在专业仪器自身及其供电装置上,占总数的83%;数据采集器故障率最高,地震计故障中近半数为开锁摆故障;稳压电源故障远多于UPS故障;自2015年起故障率显著增多。建议使用工业级的智能电源,地震计和数据采集器单独供电,更换超过使用寿命的设备,统一全省台站观测装备和配置,改进运维检修模式和应急抢修制度,形成地区性质的建台技术规范或标准,可以进一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因故障中断记录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厦门地震台雷害故障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电是最严重的十几种自然灾害之一,雷害毁坏地震台仪器,造成观测数据丢失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仪器本身的价值,雷害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分析与处理厦门地震台近期两次雷害引起的故障,总结经验,以供其他台站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震数据采集是地震信号数字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动态范围是其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实际地震信号的动态范围在160dB以上,而目前普遍使用的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动态范围相对较小且在50 Hz采样率时最大只达到135dB,致使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在实际使用中对小信号分辨率不够,不能有效提取地震信息;在大地震时又容易使数据采集器出现饱和限幅失真的现象而失去地震监测记录功能.本文针对在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中需要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动态范围的地震数据采集器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多通道AD转换器并行分级采集的方法,讨论了通道间失配及其标定.对研制实验样机的测试表明,其动态范围在50Hz采样时可以达到157dB以上,线性度优于0.005%.  相似文献   

8.
ADS—6A有4通道和16通道两种,它由高性能笔记本电脑、数据采集器、外设和各种信号分析软件构成,电源交直流两用。采集器包含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低通滤波器、12位A/D和D/A,最高采样率100kHz,自由、外、信号三种触发功能可选,可根据需要与各种传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震前兆跟踪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发现银川地震台水管仪记录的固体潮波形异常,判定为观测系统故障造成,利用固体潮理论值对比和潮汐因子等手段,对故障原因逐一排查,确定为DSC-2A型前兆数据采集器插口模块故障,并提出解决办法,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LN-3A数字地震水位仪在安装及运行过程中,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数据通讯及观测数据曲线出现的各种故障及异常,针对故障及异常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为一线台站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处理仪器故障、找出观测数据曲线异常原因提供借鉴,为仪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和观测资料的连续、准确、可靠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宁波台数字式温度计三次受强雷电干扰记录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永平 《华南地震》2004,24(1):69-73
对宁波台数字化地热(水温)仪器3次受到强雷电干扰所记录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地震台站观测仪器数字化改造以后,强雷电干扰已成为影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观测资料连续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雷电越强,对地热(水温)观测资料的影响越大.影响的持续时间越长,反之越小,与雷电的持续时间无关。引起的测值异常量可以是正常波动值的一倍到数百倍.影响时间从1小时到数天。强雷电干扰引起的异常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则较难与前兆异常区别。但只要避雷措施达到技术要求,一般的雷电天气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雷电对地磁相对记录干扰机理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磁相对记录中,雷电干扰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但干扰原理尚未明了,给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数据预处理带来困惑.以蒙城地震台2009-2010年两套GM4磁通门磁力仪记录的数据为基础,针对该类干扰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形成原理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杨峰  晓东 《内陆地震》2012,26(2):187-192
结合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实际研发工作,采用了意法半导体公司的M95256,详细分析了M95系列EEPROM的器件特性,介绍了该芯片在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中作为实时数据存储设备的相关接口电路设计和控制程序开发,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部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站(CDSN)的雷害情况。叙述雷电的形成及效应、雷害的主要形式,以及在数字化地震台站实施雷电防护的一些具体建议。指出:在数字地震台站一般不宜采用安装避雷针的方法避雷,比较好的避雷途径是装好地线和室内安装不同形式的避雷器。  相似文献   

15.
雷电危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自然灾害中,雷电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安全,它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雷害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是严重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共同提高预防雷患的意识,并且应用必要的技术和产品,实施防护措施,以保证防止人身伤害事故,保证用电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雷电对地震遥测台站的正常运行和仪器设备安全造成很大威胁,雷电灾害被“国际十年减灾”组织列为十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就雷电的入侵途径和防护方法以及接地系统和屏蔽措施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乌什地震台数字大地电场分钟值资料,分析了各方向、各测道的日变形态及特征,对干扰大地电场数据变化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在数据未受到干扰时,电场数据会出现双峰双谷日变化,能够清晰地记录到电磁暴。受雷电的影响,电场数据会出现尖锐的突跳。电极坑周围渗水会影响数据质量,造成向下和向上交替突跳,形成方波状干扰。  相似文献   

18.
地电场观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榆树地震台2000年以来的地电场资料,对观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识别与归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电场观测过程中存在地电阻率同场观测干扰、雷电干扰、地电暴干扰、电极长期稳定性问题引起的数据漂移及数据传输错误等。  相似文献   

19.
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太钢地震台避雷设施的布设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雷电活动季节,地震观测仪器常受到雷电的侵害,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地震台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系统区域避雷的措施-在观测区域架设网状式避雷针塔,在观测设备的供电系统进行防电磁感应雷击的多级避雷,在观测信号系统串接避雷器等,避雷装置运行1a的结果表明,在遭受多次雷电时,该装置发挥了很好的避雷作用,保证了仪器的正常运转,得出该装置避雷效果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