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耿锐军,目前供职于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他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已经30多年了,像一头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在野外一线,十年找矿在边疆,每一个项目都干得利利索索,这样技术精、能力强、心灵美的人,被评为"山东最美地质队员"!耿锐军,1960年12月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郎乡的一个小山村。1981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地质队员。在地质队伍响应号召"走出去"到西部探矿的背景下,2005年,早已过不惑之年的耿锐军背起行装,来到遥远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一个地方进行铁矿普查。  相似文献   

2.
我19岁到原河南省地质局物探队参加工作,现在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地震三院的院长。至今我已在野外干了整整40年。40年来,我和我的地质队兄弟姐妹们,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煤田地震勘探项目。这其中,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困难时的痛苦,也有对家庭的愧疚。但是作为一名地勘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为国家能源建设、为河南煤田地质事业的发展做点贡献,我觉得,值!  相似文献   

3.
我的地质梦     
正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要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地质队,虽然分工不同,不能和地质人员一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找矿,但我依然为自己身为一名地质人而自豪。刚来单位的时候,老师傅就告诉我们,地质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份必须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苦的工作,地质人为了给国找矿,舍小家为大家,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与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地质人  相似文献   

4.
我的地质梦     
<正>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要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地质队,虽然分工不同,不能和地质人员一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找矿,但我依然为自己身为一名地质人而自豪。刚来单位的时候,老师傅就告诉我们,地质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份必须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苦的工作,地质人为了给国找矿,舍小家为大家,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与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地质人  相似文献   

5.
我19岁到原河南省地质局物探队参加工作,现在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地震三院的院长.至今我已在野外干了整整40年.40年来,我和我的地质队兄弟姐妹们,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煤田地震勘探项目.这其中,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困难时的痛苦,也有对家庭的愧疚.但是作为一名地勘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为国家能源建设、为河南煤田地质事业的发展做点贡献,我觉得,值!  相似文献   

6.
<正>5月25日,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总结表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102名"最美地质队员"受到表彰,其中,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院长牛志刚、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勘查院副总工程师杨志强榜上有名。牛志刚,1963年出生,现任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院长、总工程师。他从事地质工作三十年来,曾荣获省直优秀共产党员银质奖章,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先进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省地勘基金项目兼职监审专家,省突  相似文献   

7.
在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有一位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26年的地质工作者。在大山之间、茂林之中、平原之地,伴随着一双登山鞋、一把地质锤,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时光。如今人到中年,他仍在最基层的地质队从事着最基层的地质工作。他,就是多次获得省煤田地质局"优秀党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上,活跃着一支地质勘探队伍,这支队伍曾在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里,勘探了闻名中外的小西林铅锌矿,在60年代勘探了黑龙江省十大矿山之首的翠宏山铁多金属矿。这支队伍组建50年来先后完成了400多个项目,提交了300多份高质量的地质报告。曾被原地矿部授予“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和“功勋地质队”——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这支功勋卓著的队伍有一个坚强的党委班子做后盾。  相似文献   

9.
<正>时空穿越到50年前: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让我回到1968年10月的一天,刚满6岁的我和从事地质工作的父母一起,跟随地质队搬迁到淳安县梓桐镇下坑坞村,一行人来到一户农家的羊圈前,我看到一头山羊还在里面向外张望,但经过一番清理打扫,这个羊圈就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住处。第二天,刚背上书包才两个月的我,转学到五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学里上课,开始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那山的谷风、是那山  相似文献   

10.
成立于1996年5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一地质队是广西地矿局直属的综合地勘单位。近几年来,随着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原广西二О四地质队、广西二七О地质队、广西第一地质队的地质技术人员及资料先后归并到广西二七一地质队,使该队的技术力量更加雄厚,地质资料更加丰富。目前,该队拥有广西桂北、桂东北、桂东及桂东南地区绝大部分地质物化、矿产、基础地质及科研成果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朴实无华,没有宝石绚丽的光彩;燃烧自己,为社会奉献着光和热。牛志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跟"太阳石"一样敬业朴实。5月25日,从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总结表彰会上传来消息,牛志刚榜上有名,被评为"最美地质队员"。牛志刚生于1963年,现任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院长、总工程师,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他从事地质工作31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勤勉工作,书写着自己无悔的青春,演绎着美好的闪光年华。爱岗敬业,塑造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的春天,对历经磨难的广西第三地质队来说,注定是个扬眉吐气的季节——广西第三地质队捧回了"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的金字招牌,由该队探明的广西合浦县清水江矿区高岭土详查(特大型)和合浦县新屋面矿区高岭土详查(大型)两个矿区还分别获得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二等奖.  相似文献   

13.
正1967年2月,我们一批技术人员与部分机掘坑口的工人,又陆续调入刚成立不到两年的416队——这意味着412地质队的番号也就此终结。1964年,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矿产。地质工作是工业的尖兵,探明地下资源是地质部门头等大事。在湖南省地质局党委领导下,决定成立412地质队,对平江县黄金洞金矿进行找矿大会战。我们自己称之为"黄金洞里找黄金"。  相似文献   

14.
<正>5月26日,第二届"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评选揭晓,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简称地矿三院)院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地勘院院长,地质矿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法岭榜上有名。作为一名地质人,李法岭几十年如一日,在地质工作的第一线足足奋斗了26年,辗转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地质事业从最初的"不习惯"到如今的"放不下",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坚守着地质人的职责。他主持完成了光山县千鹅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地质经济体制,围绕增强地质队的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地质矿产工作实行了简政放权,进行了领导体制和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地质工作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扩大了地质队的自主权,实行了地质队长负责制,按地质项目进行管理、招标、投标,为加速实现地质成果的商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广西二七一地质队实施的28项地质勘查项目在广西四处开花,找矿突破的捷报频传.这种热火朝天的地质勘查工作场面显示了该队成为找矿强队、经济向前发展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开拓地质市场,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提高地质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和巩固地质队伍,增强地质队的生机和活力,是促进地质工作成果部分“商品化”,地质队管理“企业化”,地质工作“社会化”的基础工作。地矿部把开拓地质市场,视为地质部门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所以开拓地质市场,绝非仅仅为了解决地质队资金不足,安排多余的生产能力,为职工解决点福利等方面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通过开拓地质市场,把市场机制引进到地质工作中来,使地质经济体制的改革,能够沿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使广大奋战在地质战线的工作者们沐浴在久违的春风里,地质工作在经历了多年的沉寂后再一次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二七一地质队的职工更是心潮澎湃,因为多年来该队默默地坚持地质找矿主业不动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矿业开发红红火火,基地的各方面建设也紧紧跟上,仿佛"三驾马车"一般拉动着这个老牌的地质队伍不断地前进.二七一地质队这朵历经风雨的花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又绽开了甜美的笑颜.  相似文献   

19.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隶属厂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与开发、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岩矿土样测试、汽车机械修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队部位于贵港市城西七里桥。前身为411地质队,1954年7月1日始建于厂西石龙县(现武宣县)二塘乡大琳村,后分别改名为477地质队、海洋地质队、桂平地质队、429地质队、桂东南地质综合大队、434地质队。1963年定址于贵县西郊七里桥,1966年正式更名为厂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  相似文献   

20.
赵凡 《国土资源》2016,(4):10-13
正"我喜爱野外生活。朱龙关河还覆盖着冰雪,两旁的山巍巍峨峨,山上白雪皑皑。四周是那样静寂,除了哗哗的水响,万籁无声。"——摘自《温家宝地质笔记》1974年4月19日日记写这篇日记时,作者32岁,在地质队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这段文字的场景主线是内心与自然的对白,很难将它与日后国家总理挂上钩,但它是的。《温家宝地质笔记》的通篇,都充满了这种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