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系统刻画了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基于深部温度预测技术计算了4 000 m深度内地层温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2.5~69.0℃/km之间,平均值为44.0℃/km。中央坳陷区岩石热导率值比较集中,大多介于1.60~2.40 W/(m·K)之间,平均值为1.84 W/(m·K),其中泥岩热导率最低,平均值为1.77 W/(m·K);粉砂岩热导率居中,平均值为1.87 W/(m·K);细砂岩热导率最高,平均值为2.12 W/(m·K)。大地热流值介于35.0~98.8 mW/m2,平均值为76.9 mW/m2,为典型的“热盆”,平面上呈中部高、边部低的环带状展布特征。松辽盆地1 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26.9~72.3℃,平均值为47.9℃;2 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49.4~141...  相似文献   

2.
正由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干热岩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在文登成功施工ZKCW01测温孔,于孔深1 240 m处测得孔内温度110℃,于终孔2 000.76 m深度处实测孔底温度为114.12℃,孔内发现了四段高地温梯度(5.3℃~18.59℃/100 m)的热岩段,预测4 000 m深处温度高达150℃-200℃,属于高温干热岩地热系统。利用实测地温梯度数据计算,该孔的大地热流值为92.86 mW/m2,是胶东地区目前测得的最高大地热流值,为胶东地区"冷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技术原理及增强型地热资源所具有的分布广、对环境污染小、可循环利用等优点。阐述了我国干热岩地热资源前景广阔,大陆地区3~10 km 深度段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2.09×107EJ,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亦达4.2×105EJ,相当于14.3×103亿t标准煤,是中国大陆2010 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 400倍。以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为例,该盆地干热岩储层的地温梯度为7℃/hm,井深3 000 m温度可达200℃。根据典型干热岩储层特征,讨论了我国开展干热岩吸热系统存在的技术难题,并对开展相关研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曲阜市近山前地区基底地层是理想的热介质,区域主控断裂对地温场起明显控制作用,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为地热提供了理想载体。以岩石导热特征,可将曲阜地区地层分为2 大类:即热基底地层和热盖层地层。前者热导率为25.41×10-3~36.30×10-3T/cm·s·℃;后者为18.92×10-3~23.99×10-3 T/cm·s·℃。地热资源赋存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槽形地带内,属典型的构造—盆地增温型。  相似文献   

5.
返揭法是利用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基底热流和沉积层物性参数来确定盆地内各地层的热流及地下温
度场分布的一种方法。将基于这一方法研发的软件与基于角点网格建立的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耦合起来,以东营凹陷的实
际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和古地热场重构,计算并显示了该凹陷在各演化时期的温度和热流三维分布状态。盆地基底古热流
是实现盆地地热场模拟的基础边界参数条件,与其他方法相比,返揭法的优点是在计算盆地基底古热流时,可以避开因为构造-
岩浆热事件造成的局部古大地热流值异常,而直接采用较稳定的地幔热流值来反演求解。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较小,只要将
该模拟模块与附加地热场模拟模块集成起来,便可完整地实现复杂盆地的古地热场演化模拟。   相似文献   

6.
百色盆地和南宁盆地一样,均为新生代盆地,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文章介绍了利用Na-K-Mg三角图和1g(Q/K)图判读矿物—流体的平衡状态在研究百色盆地水岩相互作用程度及地热流体中矿物饱和指数的基础上,采用地学温标估算深部热储温度,探讨区域地热地质背景下深部热储温度情况,估算地热流体循环深度。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处于裂陷特征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利用地球动力学理论在岩石圈尺度探讨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恢复早古生代热历史,为盆地生烃状态、生烃期次等研究提供重要热参数。首先,利用回剥技术得到盆地构造沉降史,并作为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目标函数;然后,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分别与晚震旦世、寒武纪和奥陶纪等3个时期构造沉降量拟合得到3期拉张系数,揭示岩石圈底界和温度场的演化以及基底热流随时间的演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软流圈上涌形成热扰动,震旦纪时期基底热流值略有升高,其中高值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与西南,而川东北受到的影响最小;热扰动在寒武纪有所减弱,至奥陶纪时期基本消失,盆地热流值呈缓慢下降趋势;盆地基底热流在早古生代始终在52~59mW·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体现了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热学作用,可以反映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介绍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这种方法的参数选取和影响因素,并对比了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其他类型岩石圈厚度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的计算结果受地壳分层结构、岩石生热率、岩石热导率以及地表热流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地壳分层结构要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得出;地表热流较低(42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岩石圈地幔生热率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计算结果最高变化40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15km;地表热流为60mW·m-2时,岩石圈地幔生热率每变化0.02μW·m-3,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3km,岩石圈地幔热导率每变化0.2W·(m·K)-1,地热学岩石圈厚度变化5km;地表热流增高1mW·m-2,地热学岩石圈厚度约增加3km;地热学岩石圈厚度与岩石学、地震学岩石圈厚度略有差异,其差异取决于流变边界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临沂市被授牌为"中国地热城"。区内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时间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研究临沂市费县上冶地区的地质背景、地热地质特征,探求该地区的地热资源形成、发育的机理,对于指导区域地热资源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上冶地区南部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直接出露,大气降水直接或者间接补给岩溶热储含水层。近SN向的上冶东岭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与蒙山断裂沟通,地下水通过断裂构造、岩溶孔洞、裂隙等通道向深部径流,受到大地热流的传导加热,在形成和运移过程中不断地溶滤热储围岩的各种化学成分。而上覆地层热导率低,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从而使得地热资源在该地赋存和聚集。深部岩溶热储类型为典型的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层状兼带状热储。  相似文献   

10.
汤池沟热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辽阳-本溪凹陷与凤城凸起的交接部位,属浅埋藏水热对流型热田。热储由中生代燕山期花岗斑岩、凝灰岩组成。热源为岩浆活动的余热。热流体主要靠侧向基岩裂隙水及断裂充水带的水补给,自北东向南西方向以脉状裂隙水运动为主,热流体直接受北东、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控制。该热田储存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热能总量计算为 58.05 TJ,目前的热水开采量每年为 414 000 t,相当于消耗燃烧值为 29.3 MJ的标准煤每年 1 833.43 t,如果按此潜力开发,其开采年限预计可持续 80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